APP下载

不同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2020-05-16阳新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8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血肿

阳新星

血液透析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终末期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1]。血液透析患者需要建立血管通路以进行体外血液循环,自体动静脉内瘘则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血管通路,因此也被称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2]。动静脉内瘘具有安全性高、使用时间长、操作方便的特点。但是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应用动静脉内瘘时每年往往需要进行内瘘穿刺300 次,而穿刺操作不当除了会造成渗血以及血肿等不良事件外,还会增加血管壁厚度,诱发血管狭窄、闭塞等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3]。因此正确的内瘘穿刺方法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的保障。本文对比了不同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8 月~2019 年9 月本院以动静脉内瘘作为血通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4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20 例。参照组中男11 例,女9 例;年龄42~78 岁,平均年龄(60.8±9.5)岁;透析时间6~92 个月,平均透析时间(47.8±20.3)个月。试验组中男12 例,女8 例;年龄41~76 岁,平均年龄(60.3±9.2)岁;透析时间7~90 个月,平均透析时间(47.5±20.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①疾病获得临床明确诊断,且每周需要进行规律透析治疗;②血液透析时间≥6 个月;③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有恶性肿瘤以及其他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②内瘘部位皮肤存在疾病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百特金宝公司AK200S 机器进行透析。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区域穿刺法进行穿刺,常规消毒皮肤后,选择血液充盈、韧性较好的部位进行穿刺,采用JMS16G 穿刺针,穿刺部位与内瘘口的距离应>3 cm,在穿刺部位从血管上方刺入进行不定点穿刺,每个穿刺点距离应<1 cm。试验组患者采用扣眼穿刺法穿刺,在首次穿刺前,首先评估瘘管的长度和侧支血管情况,然后使用固定两点进针法先穿刺静脉,采用尼普洛16G 穿刺针,进针角度以25~30°为宜,贴紧血管壁进行刺入,见到回血后稍压低针头进行缓慢平推,并使用无菌贴覆盖穿刺部位后用胶布交叉固定。动脉穿刺口与静脉穿刺口应距离5 cm 左右,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动脉穿刺固定。以后每次采用同样的穿刺部位、穿刺角度以及进针深度进行穿刺,建立穿刺通道形成扣眼。之后穿刺前,清除扣眼处血痂,采用钝针以针面向上沿着穿刺通道进行缓慢推入,动脉端穿刺采用离心方向,静脉端则采用向心方向刺入。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穿刺情况,包括一次性穿刺成功情况、渗血情况以及血肿情况。②统计两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内瘘狭窄闭塞、动脉瘤、血栓形成以及内瘘感染。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穿刺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渗血、血肿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低于参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穿刺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

3 讨论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效果的基本保障。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时最为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之一。但是动静脉内瘘应用时需要反复不停的穿刺,仍存在一定的内瘘狭窄闭塞、动脉瘤、内瘘血栓形成以及内瘘感染等并发症几率[4,5]。良好的穿刺方法是降低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关键所在。目前常用的穿刺方法包括区域穿刺、绳梯穿刺以及扣眼穿刺等。其中区域穿刺是传统常用的穿刺方法,选择血管充盈度和韧性均较佳的固定区域进行不定点多次穿刺,但是由于血管壁薄,容易出现穿刺点渗血、血肿等情况。有学者[6]发现,区域穿刺能使血管内壁出现明显的增厚,增加内瘘狭窄,长期动脉压力作用下会促进动脉瘤的形成。而扣眼穿刺法也被称作为固定点穿刺法,每次以相同的穿刺部位、进针角度以及深度进行穿刺形成皮下穿刺通道,能提高后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减少穿刺次数,避免血管内壁增厚,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00%,参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0%,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渗血发生率5.00%、血肿发生率5.00%均低于参照组的30.00%、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20.00%低于参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验证了王小萍等[8]的研究结论,显示采用扣眼法穿刺相较传统区域穿刺能有效减少血液透析患者皮下血肿、渗血等不良事件,并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扣眼穿刺对于穿刺操作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加强护士的穿刺技能培训。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扣眼法穿刺,相较传统区域穿刺能有效减少皮下血肿、渗血等不良事件,并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血肿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超声引导下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效果观察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