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构建的若干思考

2020-05-14王飞

高教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机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

王飞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不断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在此,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建设,积极构建体现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机制、教学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协同机制,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构建;思考

Abstrac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key cours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s of establishing morals, are facing new situations, new tasks, and new requirement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new era and to continuously satisfy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centive mechanism, guarantee mechanism, evaluation mechanism,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所谓机制,是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机制,主要是指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中,各有关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程度和运转方式。高校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以机制建设为支撑,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思政课机制,不断提升思政课有效性,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思政课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这一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高校思政课要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要求和时代使命。在此,必须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机制建设,积极构建体现新时代要求的思政课机制,充分发挥各机制相互联系和有效运转的整体作用,使思政课更好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增强“四个自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全面加强思政课的领导机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始终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工作中的突出位置,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思政课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当前,全面加强思政课领导机制,要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进一步提高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 2019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这一明确表述是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新定位,这一新定位体现了思政课建设的战略高度。高校党委要自觉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围绕新时代思政课重要性的新定位,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必须把思政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好思政课建设,树立坚定办好思政课的信心。

第二,强化高校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高校党委是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党委必須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政治领导,要把握好思政课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高校的培养目标,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1]高校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突出亮点摆在重要议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工作,明确思政课建设方向,使思政课完成好培养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

第三,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抓好思政课。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率先垂范,制定出具体措施,亲自带头抓好思政课建设。明确高校党、政办公会每学期要定期召开思政课建设工作专题会,听取思政课工作汇报,并根据《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明确在学校党建工作的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的评估中,要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其中;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带头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系思政课教师,了解教学、科研、工作情况,听取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要带头走进思政课的课堂听课、讲课,并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政策、学校改革发展、师生关注热点,每学期针对性地给大学生上思政课,面对面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答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遇到的困惑和具体困难,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二、不断规范思政课的教学机制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当前,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把思政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不断规范教学机制,着力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

第一,严格执行学分学时。高校本科生思政课程是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五门课程组成;专科生思政课程是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形势与政策》1学分三门课程组成。在课程开设上,每学期本、专科安排教学计划都必须把思政课统一纳入教务管理,统一排入思政课教学课程表,严格学时学分,统筹各门课程的有序衔接,安排好开课年级、开课学期、开课人数,开课时段,保证本、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全覆盖,完成思政课规定学分学时。网络教学作为思政课的辅助手段,坚决杜绝挤占课堂教学学时。

第二,统一集体备课。高校各思政课教研室要组织教师全员集体备课,坚持定期集体备课制度。一是全面研读教材准确把握理解各门思政课统编教材的基本精神,对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进行深入思考学习,撰写形成统一的参考教案。同时,及时掌握新时代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问题的集体研讨,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贯穿于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时效性。二是采取多种方式针对性地增强集体备课效果。组织新任职思政课教师进行课前试讲,在教学上积极加予指导;组织教学名师、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讲公开示范课,发挥带动引领作用;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开展互学互鉴,交流教学体会,实现共同提高。

第三,创新考核方式。高校思政课主要综合考核大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实际运用,注重考查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应积极探索务实、灵活的考核方式,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考核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坚持闭卷统一考试为主,与采取抽签式、论题式、学生互评式、情景式、结构化式等开放性个性化考核方式相结合,注重把握思政课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综合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社会实践给予成绩评定,强化思政课的过程考核。

第四,评价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是高校全面了解思政课教学状况和效果,确保思政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高校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采取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督导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教学质量。同时,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要合理运用,与职务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挂钩,教学质量评价不合格者要清退出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增强责任感、压力感,积极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三、加大思政课教师的激励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充分激发调动思政课教师的潜力,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要关心关爱思政课教师,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建立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在人才项目培养上,把思政课教师纳入学校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在科研项目上,设立思政课教师课题研究专项,加大经费支持;在职称聘评上,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按照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所占各类岗的比例,单独评聘,指标专用;在工资待遇上,设立思政课教师的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逐年增加马克思主义学院绩效工资的总量;在成果认定上,思政课教师在中央、省、市等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在干部培养上,注重在思政课教师中培养选拔,并作为学校干部队伍的重要來源;在表彰奖励上,设立优秀思政课教师荣誉称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学习进修上,积极搭建广阔平台,优先推荐思政课教师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一级学位,参加国家级、省级举办的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和思政课学术研讨会,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素养。

四、建立完善思政课的保障机制

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否健全、完备,保障措施是否得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思政课有效性。高校要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大力支持,不断建立完善思政课的保障机制。

第一,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起到主导作用,关系到实现思政课教学培养目标任务的完成。高校要严格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按照1:350师生比的要求核定思政课教师专职岗位数量,做到指标专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在编制内尽快配备到位,配齐建强,补齐数量短板,加快补齐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第二,设立思政课的专项经费。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经费投入的坚强保证。高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文件精神,即本科院校要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由学校单独设立思政课的专项经费,不断满足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开展,保证思政课教师日常的学习培训、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研修等,并逐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第三,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高校要以培育一大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为目标,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分年度、分学期、分阶段逐步实施,切实抓出成效。每学年做好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报考,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每学期统筹安排好思政课教师参加教育部、省委党校、省教育厅面向思政课教师举办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骨干教師培训班、暑期社会实践研修班等培训工作。

第四,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要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政治导向,突出教学建设、学科建设、学院建设。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教学改革重点课程,推出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群;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凝练研究方向,夯实学科平台建设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重点,按照重点建设标准切实加强落实,始终把立德树人贯穿建设全过程。学校要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科研立项、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大力支持和优先保障。

五、科学构建思政课的评估机制

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就在于为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思政课进行评估,就是运用一定指标量化标准和方法手段对思政课进行价值判断,通过建立思政课教学质量结果的反馈系统,评价思政课价值的实现程度,针对思政课存在问题及时给予处理与控制,加强有效管理,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构建评估机制,是高校思政课贴近学生、贴近学校、贴近社会的客观需要,通过公正、完善、高效的评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健全完善思政课评估指标体系。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 3号),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评估指标体系,内容涉及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为高校思政课规范化建设与评估提供了宏观指导。新时代随着思政课价值的日益彰显,思政课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思政课的主要矛盾是大学生不断增长的思想价值文化多元需求与思政课自身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给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面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日趋活跃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思政课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健全评估指标体系,着力解决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努力。二是注重思政课评估结果的反馈运用。高校通过公正、客观、准确的思政课建设评估,听取评估反馈意见,及时全面掌握思政课建设情况。明确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聚焦重点任务,薄弱环节,把评估结果与奖惩措施挂钩,认真落实责任制,真正把思政课建设落到实处。

六、建设形成思政课的协同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1]当前,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学校相关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共同关心思政课建设,凝聚起合力的育人力量,努力建设形成长效联动的协同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政课大格局。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单单依靠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力量办好思政课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学校工作中的突出位置,积极采取有力的建设措施。在管理运行体制上,要建立起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学生处、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思政课领导管理运行体制,形成办好思政课的大思政格局。二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建设。高校各专业的课程结构由公共课必修课(思政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课程组成,除思政课外,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类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生价值观引领。高校要制定出各专业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方案,将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落实到各类课程中,明确各类课程的育人责任、育人作用,大力提升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要加强专业中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间的学习、交流和沟通,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中的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努力做到同向同行,强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发力,最终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猜你喜欢

机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
风险社会治理下网络理性参与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浅析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举措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