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助力教师师德提升

2020-05-13唐昭华

教师·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模式

唐昭华

摘 要:师德养成教育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湖南省会同县凭借 “师德养成教育示范县项目”,从新进教师的师德养成教育、日常师德的养成、探索诊断式师德教育模式入手,以达到全面提升师德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师德教育;模式;诊断式

湖南省会同县(以下简称“会同”)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东枕雪峰山脉,西依云贵高原,渠水、巫水穿境而过。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人文始祖——炎帝曾在此繁衍生息,传播文明;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就出生在这里,并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了他传奇的人生。巍巍群山养育了淳朴、善良、勇敢的36万会同人民。大山虽然为会同人民提供了庇护,但也阻碍了会同的发展,让会同成了一个发展滞缓的山区贫困县。教育亦是如此,全县近百所学校分布在大山深处,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然而,会同教育人并不因为条件的限制而自甘落后,而是奋起直追,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教育界的神话。会同教育成了一种现象,被全省乃至全国所关注。新华社还曾专题报道了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作出“加强对乡镇和县级普教的重视和管理要有一些硬措施”的批示。

会同教育的崛起与各级政府的重视息息相关,更是会同教育人长期默默坚守的结果。坚守是一种承诺,是一种修行,是一种传承,是一生相许,更是心无旁骛。当很多大城市的学校向特级教师、“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会同城北学校校长饶菊芳抛出橄榄枝的时候,她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只想去看看,家乡的教育需要我,我愿意为她奉献青春。”像饶校长这样,不受外界诱惑,坚守家乡教育的老师,在会同还有很多,而他们的出发点只是对教育的热爱,对大山里孩子的守护。

坚守是一种美丽的遇见。“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我走上了三尺讲台,从此当好‘孩子王就成了我一辈子的事业。”这是从教45年的李老师说的。李老师已经65岁了,早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可是,乡村教师严重缺乏,山里的学生们没有人教,外出务工的村民只能一次次恳求李老师再坚持一年,而李老师也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留下。他说:“只要学生需要我,家长需要我,我还将继续坚守在这三尺讲台。”像李老师这样选择一生坚守在乡村学校的老师,在会同大山深处的学校里,随处可见。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才保证了“一个都没有少”。

“坚守,是一种传承,是一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母女团聚最好的地方应该是在教室。同一间教室里,十几年前是您背着我上课,十几年后的今天是您带着我一起上课。小时候对您的崇拜,让我‘长大后就成了你,用爱心守护学生是您给我最好的家风。您用心血谱写的教案,是您送给我最好的嫁妆。”这样的母女同校、父子同校的传承,是会同乡村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坚守,是最美的遇见,是我的青春里遇见最美的你。因为我们热爱的教育事业,我们相遇在最美好的季节,因为我们对教育的执着,促成了我们跨省的姻缘。教育就是最好的梧桐树,你是我最美的凤凰,从此,我们将为教育奉献青春和热血。”这些因教育而结缘的小夫妻是幸运的,乡村学校因为他们共同的坚守而更有希望。

一个人走,会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会同教育就是因为有几千名这样朴实而优秀的教师,才有了今天骄人的成绩。因为他们高尚的师德,让会同教育总是那么让人放心,总是那么让人温暖。一切成功都是有原因的,高尚师德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涵养出来的。一路走来,师德养成教育一直是会同教育成功的秘诀。在“师德养成教育示范县”项目的推动下,会同县师德教育工作进一步得到规范。在师德养成教育中,会同抓住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抓好新进教师的师德培养

“扣好师德的第一粒扣子”是对新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想让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抓好新进教师的师德培养工作非常重要。新进教师水平不同,对教育的认识理解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对教师这个职业没有敬畏心,不注重师德养成。为了从源头上把好关,新教师招进来后,不要着急对其进行业务培训,而要对其进行为期一周的师德养成教育。请专家开讲座,请师德楷模现身说法,请优秀青年教师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从而引领新教师成长,同时向他们提出具体的师德要求。通过系统的培训培养,新教師都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二、抓牢日常师德养成教育

师德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期的坚持、日常的养成是关键。对于日常师德养成教育,会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读经典,养师德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深远,作为教师更应从中吸取营养。为了涵养师德,会同县向全县教师发出号召:诵读经典,提升师德。并为参加师德养成教育项目的学员配备了价值一百多元的传统文化书籍,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从学员们的读书笔记、心得可以看出他们认真参与,学有所得。在展示环节中,教师们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读书的成果。这种文化浸润的过程,也是涵养师德的过程。

(二)重引领,探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在师德养成的过程中,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为了让教师有学习的榜样,会同采取了“请专家进来—送培训下去—树身边典型—抓网络研修”的方式,以期全方位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

会同邀请了全国劳动模范、乡村教师楷模——李元昌教授来给全体师德养成教育工作坊研修学员讲课。李教授用他的亲身经历为学员生动讲述了行走在乡村教育路上的心路历程。学员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教育人的高尚品质,用学员的话说就是:“平凡的岗位原来也能干出伟大的事业,今后也有了方向。”

同时,会同充分利用本土专家,让本土专家送训到校,为每个基地校选派专家进行授课。接地气的培训让学员感到更亲切,更容易接受,培训效果也非常好。

发现和树立身边的典型,是师德培训中非常有效的方法。每个基地校都树立了本校的师德典型,用身边的典型带动身边的教师。在树立典型的同时,还通过举行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给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这也是展示教师师德提升效果的手段。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师德养成教育,能让教师培训更加灵活,培训效率更加高效。会同按照项目组的要求,督促学员进行工作坊研修。全县参训学员合格率達到百分之百;全省100分的学员417人,而会同就有330人;学员平均成绩达到94.3分,学员作业、作品优秀率都很高。教师们高涨的学习热情也从侧面体现了良好的师德。

(三)重督查,守底线

一切规矩的形成都离不开科学严谨的制度化管理,师德也是如此。师德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守规矩,教师应在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准则的前提下教好书、育好人。为了让教师有法可依,会同县在上级法律法规基础上又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并每年组织对全县教师师德师风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用于晋级评优评先。对有违反师德要求的教师和学校,在目标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有了严格的制度,教师的行为才能有约束,才能真正提升师德,学校才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三、探索诊断式师德养成教育模式,助力师德提升

优秀的团队大多相同,而落后的团队各有落后的原因。每个学校师德养成中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会同实际,项目组采取问卷调查和当面交谈的方式进行调研,了解了不同学校的问题和需求,探索出一套新的师德养成教育模式—— “诊断式师德养成教育模式”,即针对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形成师德养成教育的有效模式。

以会同一所边远乡镇学校为例:现在这所学校,学校管理井井有条,教师爱岗敬业,教师的幸福指数也很高。但是,这所学校就在一年前还让教育局领导头痛不堪。十年间换了五个校长,最长的在岗三年,最短的在岗一年,社会形象很差。本校教师都不敢说自己是这所学校的教师,新教师分配到这里都觉得看不到希望,而被调到这所学校的教师更是感觉自己“被发配”了,每年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离开,没有丝毫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

项目组对这所学校进行了解和分析后,发现该校最大的问题是:学校管理团队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教师没有主人翁意识,没有职业自豪感;青年教师没有方向,工作不主动。找到了症结,项目组为他们设计了一套转变的办法,即引领—点燃—激励—巩固。

(一)引领

精选校长,重组学校领导班子。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想办好学校,必须选取一名优秀的校长。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灵魂,更是师德养成的引领者。

针对该校的情况,教育局精挑细选了一名果敢、有能力的副校长来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他刚上任的时候十分忐忑,交流的时候他说:“大家都说那里很复杂,老师都不好管,我怕拿不下来啊!”项目组专家只跟他说了一句话:“没有哪个老师希望把自己的学校搞垮,没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只要你自己走得正,让老师们看到希望,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他走马上任后,通过召开班子会议、分层次召开教师会议、找骨干教师谈心谈话等方式来传递自己的办学思想。为了提高班子的管理水平,他多次邀请教育局的领导和项目组的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和帮助。通过培训,班子成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都明确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热情高涨。班子成员的精神面貌有了改变,便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给教师传递了积极的正能量。

(二)点燃

任何一个集体,必须有一个共同目标与愿景,要想让团队变得优秀起来,作为管理者,就要让大家觉得跟着你会越来越好。通俗地说,要给团队成员画一张饼,而且是能够吃得到的饼,大家才会努力朝着目标奋斗。

为了让这所学校尽快转变,在分配外出培训学习的名额时,项目组给予一定的倾斜,让教师们多走出去,多了解外面的信息,看看人家的学校,长长见识。经过外出培训学习,教师们看到兄弟学校的优秀与和谐,都心生羡慕与向往。为了让教师都看到希望,项目组想方设法给教师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只要大家努力,学校改变是指日可待的,我们一定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就这样,教师对学校的发展有了信心,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

(三)激励

校长在交流的时候说:“老师们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乏信心,甘于落后。”项目组制定的办法是:利用师德养成教育项目激发教师们的信心,提高学校竞争力。项目组统一安排组织了“青年教师师德养成演讲比赛”“我为学校添光彩主题征文活动”“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等一系列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不仅提高了能力,自信心也更足了。马斯诺的需求论中提到,人的最高需求就是尊重和自我实现。教师们得到认可之后,幸福感增强了,对学校也就更有信心,工作热情也就更高了。上级部门几次检查时对学校的评价都比较高,这让教师们感觉到了被表扬、被认可的尊严,其职业自豪感不断提升,团队的信心被激发。

(四)巩固

一个团队,一次或一时的优秀、和谐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并成为自觉行为。要想长期保持,还是得靠制度来约束。为了形成长效机制,项目组和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一是持续关注学校的发展,二是和学校一起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从教师的日常言行、教学常规,到如何和学生家长谈话等方面都制定了规章制度,从而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促进学校持续良性发展。

世界上尚且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校就更不用说了。不同的学校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师德涵养氛围。会同县根据每所学校的特点量身打造适切的方法与路径,比如:以粟裕大将名字命名的粟裕中学,师德养成教育模式是“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师德修养”;针对刚刚建校一年的城北学校,师德养成教育模式是“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归属感,达到和乐”;还有连山小学的“5321”师德模式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合适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寻求适合每个学校的师德养成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教师师德素养,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陈玉娇.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视域下高校师德建设路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60-64.

[2]董云涛,刘 芳.基于师德培养的教育学实践方向研究[J].文存阅刊,2019(24):191.

[3]王建云,彭 彧.活水“养”出好师德——湖南省邵东县以纯粹教育生态推动师德养成的区域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9(9):71-75.

[4]张 霞.为教育撑起一片天——浅谈师德师风建设[J].魅力中国,2019(32):16.

[5]方 华.让信念成为师德建设之魂——简论教育系统师德建设路径[J].中小学校长,2019(6):15-18.

[6]谢彩华.不忘教育的初心,牢记师德使命[J].中国高新区,2019(14):64.

猜你喜欢

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