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0-05-13商君辉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6期
关键词:心肺神经功能护理人员

商君辉

(滦州市人民医院,河北唐山063700)

心肺复苏是所有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有效时间内的有效抢救能够挽回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1]。心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是4-6min,此时间内机体脑部和其他重要组织器官的损害为可逆性,患者的生还机率大[2]。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心肺复苏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但急诊护理措施的相关实施还稍有欠缺。本文就心肺复苏患者康复的治疗中,急诊护理干预对其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特汇报在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80例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心肺复苏患者开展研究,按随机排列法选出40例作为对照组,剩余40例作为研究组。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 25:15、23:17;年龄分别为 26-74 岁、29-72 岁,均值分别为(51.4±5.8)岁、(53.1±6.4)岁。两组基础资料基本一致(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方 法

对照组施行基础护理,如病情观察、用药护理、遵医嘱行护理操作等。研究组在此前提下施行急诊护理干预,如下所示。

1.2.1 脑部复苏护理 脑复苏完成后,护理人员严密监测患者的 T、P、HR、R、BP、SPO2等各项指标及心电图的变化,于额头、颈部等处进行湿敷,注意毛巾不可过湿,以拧不出水为宜。同时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湿度(温度为18-20℃,湿度为55%-65%)。

1.2.2 心脏复苏护理 心脏复苏完成后,给患者连接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隔30min进行检查并记录,重点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注意有无室性早搏、室颤、房颤等心律失常的发生。准备好急救措施,做好及时抢救的准备。

1.2.3 肺复苏护理 肺复苏完成后,连接氧气设备给患者吸氧,注意保持氧气适宜的湿度。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护理人员确定管道的固定和通畅,保持管道内适宜的温湿度,保证输入患者体内的气体适合患者的需要,减少刺激。同时加强体位护理,注意有无管道压迫患者皮肤,或者患者压到管道造成堵塞等情况。定时给患者吸痰,及时清理呼吸道,保证呼吸道的通畅。

1.2.4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对患者的负性情绪给予疏导,对于患者有疑惑的地方及时解答,缓解患者的不安、紧张。了解并满足患者的生理或心理需求,加强人文关怀。适当给予患者鼓励,增强患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3]:显效:病情稳定、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未出现并发症;有效: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无效:无任何改变甚至病情恶化。(2)比较两组康复情况,将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和NIH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作为评定标准[4]:前者0~15分,分值越小,昏迷程度越深;后者0-42分,分值越小,神经功能损伤越小。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经检验,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为95%,比对照组 77.5%高(P<0.05),见表 1。

2.2 对比两组康复情况

经检验,两组NIHSS、GCS评分对比,护理前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康复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康复情况对比(±s)

组别例数(n)N I H S S评分(分) G C S评分(分)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4 0 4 0护理前2 0.1 3±2.5 6 2 0.7 8±2.9 9 1.0 4 4>0.0 5护理后1 1.4 5±2.0 1 9.7 8±1.0 2 4.6 8 6<0.0 5护理前9.5 6±1.7 9 9.8 8±1.4 6 0.8 7 6>0.0 5护理后1 1.5 9±1.4 8 1 2.5 9±1.4 1 3.0 9 4<0.0 5

3 讨论

心肺复苏是针对心搏骤停患者重要的抢救手段之一,医护人员分秒必争的急救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过程。同时,心肺复苏成功后,综合性的急诊护理措施也是维持患者病情稳定必不可少的环节。急诊护理干预是在医护人员抢救成功后采取的一系列维持生命状态的护理过程,临床研究证明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5]。

本文将部分患者施行急诊护理,从脑部复苏、心脏复苏、肺复苏、心理护理四个环节进行干预,以延续患者生命。结果显示施行急诊护理干预的患者临床疗效有所提高;GCS评分提高,提示患者的昏迷轻度减轻;NIHSS评分降低,提示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所降低,利于康复。在复苏完成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电图的改变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定时检测并记录,掌握患者的病情,可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同时护理人员需掌握各项指标及心电图显示的意义,及时对病情进行判断,需具备强硬的综合素质。准备好抢救设备,并确定其处于正常状态,可及时对患者突发情况进行干预,以挽救患者生命,防止病情恶化,从而提高康复疗效。注意环境护理,维持患者适宜的温湿度,不仅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为患者提高舒适的环境,助于机体恢复;还可加强患者的脑部代谢,改善再灌注情况,促进循环,减少神经功能的损伤[6]。注重呼吸道的护理,遵循“按需吸痰”的原则及时为患者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有利于患者呼吸的维持;对于用呼吸机维持呼吸的患者,注意管道护理,注意给呼吸机管道加温加湿,使进入患者肺内的气体更符合生理需求,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减轻伤害;同时注意管道勿压伤皮肤,注意用胶布固定保护,避免损伤皮肤增加感染的风险;还需注意患者勿压到管道,保持管道的通畅;同时护理人员需定时检查管道是否固定通畅,进行护理操作时避免折、压、牵拉管道,防止意外性脱管;重点注意保证患者勿咬扯管道,意识障碍者予压舌板等进行保护,以防气道堵塞。在心理上,护理人员做到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复苏后的患者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转变,护理人员及时给予疏导,引导患者心理的健康发展。心情会影响机体的生理变化[7],因此护理人员加强人文关怀,降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做好以上护理的同时也要注意患者的用药、生活护理等,保持患者的清洁,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康复。

总之,对于心肺复苏后的患者而言,急诊护理干预能提供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对后期康复具有促进意义。

猜你喜欢

心肺神经功能护理人员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心肺血管病杂志》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