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0-05-09房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策略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房娇

摘 要:高考是高中学生必须要面对的一次考验,这次考验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能结合高考的实际要求,对自己的教学体系适时进行调整,尽量使自己的教学模式与高考所要求实现的教学目标贴合。而为了达成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能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两本书作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策略研究

高中生物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习科目,也是部分考生的必考内容,生物学科的学习效果,就会对其能否顺利通过高考的考验产生重要影响。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为了实现对高考要求内容的有效突破,为了使学生适应高考的考查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需要能对高考重点考察的方面有所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简析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所颁布的两本对于高考体系与其考察要求有明确说明的指导性纲要。在其中从高考的核心内容、考察内容、考察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本源问题,并给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体现。高考评价体系由以“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创造性地提出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评价新理念。而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化,教师就需要对这几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己教学的调整。[1]

二、基于高考评价体系开展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重视生命观念教学,达成学生必备知识掌握

在“四层”与“四翼”中,分别提到了必备知识和基础性,未来高考会对生命观念考察更加细化,包括一些核心概念和次位概念的考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超越知识的表层,进行深层结构的教学。即要在课堂提问、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有深度、有高度。即便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知识点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的理解,透彻的领悟。而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深度的钻研,参透其中的学科内涵,才能深入浅出,才能教到点子上,才能使学生夯实基础。

例如,在进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设置问题情境,由已知到未知,由一个疑问的出现到另一个问题的解决。笔者这样设问“鲫鱼为什么不能生活在海水里?”“为什么鲫鱼能得到海水中的无机盐却得不到海水中的水分?”“水是怎么通过细胞膜的?”等一系列问题从而生成性的引导学生得出“水是顺相对含量运输”的结论。[2]

2.重視学生系统化学习,实现学生知识系统构建

所谓系统化,即为综合化,这与“四层”与“四翼”中提到的关键能力与综合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以某一“概念”为主要考点,将不同模块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进行适度的综合考察的高考题目和学生常规进行的训练存在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高考题目更加偏向于综合化,其是两个或者多个知识点的综合。“一点多面”“内容全覆盖”这样的考察方式,对于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就有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就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在其中,教师需要能重视知识的联结展现。

例如,在进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这一课的教学时,学生需要明确“中心法则”是“基因表达”最核心的内容,以及在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中DNA、RNA、蛋白质和ATP所起的作用和联系。意识到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从而实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系统的构建。

3.重视教材实验教学,达成学生解题能力提升

在“四翼”中提到了“应用性”和“创新性”两点考察要求,而且设计实验方案是思维训练和科学探究的核心点也是高考热点。这就需要教师能将实验题解题练习有效的重视起来。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强调探究类实验的一般步骤。并且明确在设计实验时要遵循的原则,在设计实验时应考虑到“无关变量”的处理,例如在学习“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学生应该掌握“无关变量”包括底物的用量、反应的时间、酶的用量等,对于这些条件的处理要求应该是相同且适宜的。再比如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所做实验对自变量的处理并非选择的是我们常采用的“加法原理”,而是在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学生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对无关变量的处理和对自变量的控制就可以仿照这两个实验来进行。掌握了设计实验基本原则和方法之后,就需要真题演练,收集近年高考题,让学生感受高考试题的方向和难度。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解答的结果对其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突破问题。以此实现学生实验试题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4.重视方法改革,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发展

在“四层”中,明确地提到了“核心价值”和“学科素养”两方面考察内容,而这两方面就指代生物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能明确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相对应的调整,以促进学生生物素养的有效发展。一般来讲,高中生物的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方面内容:1、生命观念;2、理性思维;3、科学探究;4、社会责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把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例如工业生产、产品制造等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关注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重视对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结论多样,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高考模拟试题的练习。从而引领学生打破常规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应对生活实践问题情境的学科素养。

综上所述,结合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研究,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夯实基础,研读教材的能力,促进其建立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加强实验探究的理性思维的锻炼,发展生物学学科素养。使得生物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实现对高考的有效突破。

参考文献

[1]骞瑞.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1):43.

[2]苏绍锋.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168-169.

猜你喜欢

策略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