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隐公之名与司马迁对人名的修定

2020-05-0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年表世家司马迁

马 英 杰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同人异名,是先秦古籍中常见的问题。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不同史料中同人异名的情况,可能比今日出土简帛、玺印中所反映的更加复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司马迁对人名进行了修定。修即删修,定为写定,修定人名使其在《史记》中前后一致,是编撰《史记》时的必需工作。然而经过司马迁修定之后的人名,常常和其他材料有所区别,这就会给读者带来误解。

一、鲁隐公私名的异说

鲁隐公是春秋第一公,但他并未在《春秋》三传中留下私名。隐公之名,多作“息姑”。此说最早见于杜预《春秋世族谱》[1]322,更常见的是陆德明《春秋左传音义》“隐公名‘息姑’,惠公之子,母声子”[2]3717,还有孔颖达《正义》所谓“隐公名‘息姑’,伯禽七世孙”[2]3717。

杨伯峻对隐公之名有细致考证:“隐公名‘息姑’,《鲁世家》作‘息’,然《诗·鲁颂疏》、文十六年《左传疏》及《释文》《谷梁》首篇《疏证》并引《鲁世家》俱作‘息姑’,则唐时《史记·鲁世家》作‘息姑’明甚,且《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亦作‘息姑’,《年表》及《鲁世家·索隐》均引《世本》谓隐公名‘息姑’,则今本《鲁世家》无‘姑’字,盖唐以后《史记》或本脱‘姑’字。”[3]2是说今本《史记·鲁周公世家》“息”有脱字,隐公之名当如诸书所云作“息姑”。

隐公之名有两种记载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今本《鲁世家》的“息”,另一说是以杜预《释例》与《经典释文》《五经正义》为代表的“息姑”说。那么是否今本《鲁世家》如杨说脱一“姑”字?

《鲁世家》隐公名“息”,宋《集解》本及二、三家注本无异文。唐代的情况可以从《史记索隐》中看到一些。今本《鲁世家》“长庶子息”下《索隐》称“隐公也,《系本》隐公名‘息姑’”[4]1529,黄善夫本、中统本、彭寅翁本《索隐》作“隐公名息,《系本》名息姑”。《索隐》注“《系本》名息姑”,本已说明了司马贞所见《鲁世家》正文与“息姑”不同,“隐公名息”四字又确认了司马贞所见《鲁世家》正文作“息”。所以《索隐》本《鲁世家》隐公名“息”是确定的。

与《鲁世家》相辅,《十二诸侯年表》也载有鲁隐公之名。今本《年表》“鲁隐公息姑”下,《索隐》称:“鲁隐公息。《系家》名‘息’,《系本》名‘息姑’也。”[4]548汲古阁刻《史记索隐》卷五《十二诸侯年表》亦单举“鲁隐公息”,故《索隐》所见《年表》亦作“息”。还有一则唐本《年表》隐公名“息”的旁证:再造善本影宋刻本《春秋经传集解》前有一表,题曰《春秋二十国年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不知何人作。……按《馆阁书目》有《年表》二卷,元丰中杨彦龄撰,自周之外凡十三国,仍总记蛮夷戎狄之事。又按董氏《藏书志》,年表无撰人,自周至吴、越凡十国,又有附庸诸国别为表,凡征伐、朝觐、会同皆书。今此表止记即位及卒,皆非二家书也。”[5]58《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春秋年表》一卷,提要引陈氏之说,又引岳珂(当为岳浚)说:“今诸本或阙号名,或紊年月,参之经传,多有舛错。”[6]214岳氏言此表“多有舛错”,其实是材料来源不专主《左传》,而非讹误,表中鲁隐公名“息”,来源很可能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而非脱一“姑”字,岳氏更为“息姑”,反而不合原貌。

上文从《鲁世家》和《年表》两方面,说明了司马贞所见的《史记》中鲁隐公单名“息”。不过,这只能说明在唐代通行的《史记》写本中隐公名“息”,尚不足以论证“息”是出于司马迁之手。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是《汉书·律历志》。

班固在《汉书·律历志》开篇说:“至元始中王莽秉政,欲耀名誉,征天下通知钟律者百余人,使羲和刘歆等典领条奏,言之最详。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7]955刘歆所言即《三统历》。班固虽然删掉了他赞颂王莽的“伪辞”,但保留了《三统历》中的《世经》。《世经》在周昭王以降直至鲁国末代国君顷公用鲁国纪年,其间多引《鲁世家》之人名、年代为说。虽然唐兰等学者早已指出,《世经》所引《鲁世家》的年代与今本《史记》不合,可能出于刘歆的改动[8]907,然而这一点并不影响其引用《鲁世家》中鲁公私名的准确性。刘歆对于年代固然有更动的可能,但对于编纂《三统历》来说,私名的改动是毫无必要的。

二、司马迁对先秦人名的整理

既然《鲁世家》中隐公之名没有脱字,那么“息”与“息姑”两说不同的缘由就需要解释。合理的看法是司马迁为了避免一书中同人异名造成混乱,对不同史料来源的人名进行了统一调整。就鲁隐公之名来说,“息”是人名的主要成分,而“姑”是一个常见的无意义语词,所以司马迁删去了“姑”字,仅以“息”为隐公之名。

先秦名无定字。面对纷繁复杂的原始材料,提取人名中的主要成分,删修去除形式各异的语词或发声词,将人名确定下来,是司马迁编纂工作的内容之一。对人名的修定有两方面:一是删去语词,如“姑”“不”“弗”等等;二是合音,即以一字兼两字之音,这种方法在以形代音方面和删去语词有一定相似性。以下分别谈谈这两种情况在《史记》中的表现。

(一)删去语词

首先是“姑”类语词的省略。此类语词与“姑”发音相近,常见有“诸”“句”等。

(1)吴王寿梦

《吴太伯世家》有吴王寿梦[4]1447,张文虎引《史记正义》佚文云:“《左传》及《世本》又云吴孰姑,寿梦也,世谓‘孰梦诸’也。《春秋传》‘寿’作‘孰’,音相近。‘姑’之言‘诸’也。《毛诗传》云旧读‘月诸’为‘姑’,是以‘姑’为‘诸’也,则知‘孰姑’‘寿梦’一人耳。又名乘。”[9]370“孰梦诸”中“孰梦”即“寿梦”,“孰姑”省略了“梦”而多了语词“姑”。

“姑”是见母鱼部字,“诸”是章母鱼部字,叠韵,都是“寿梦”或“孰梦”的人名后缀。司马迁留下了“寿梦”,去掉了《左传》的语词“姑”。

(2)吴王卑

《左传》有“吴句卑”[2]4640,《吴太伯世家》“颇高卒,子句卑立”[4]1447,宋以来《史记》版本皆同。汲古阁《史记索隐》卷十出“子卑”二字,可知唐本此句作“子卑立”,而且中统本下句“句卑卒”作“卑卒”,是后人据其他材料修改《史记》未尽的原始文本。故《史记》“句卑”的两次出现皆有作“卑”的版本依据,今本“句卑”乃后人据《左传》所改。

“句”,见母侯部字,与“姑”双声,侯鱼旁转,是常用的名词前缀,如“句吴”即“吴”,不需详论。“句”和“姑”一样,都是司马迁省略的发声词。

另外,《索隐》云“《古史考》名毕轸”[4]1447,“毕”为帮母,与“卑”双声,“轸”,真部,与“卑”真支通转。“毕轸”是“卑”的缓读。

(3)吴王转

《吴太伯世家》“禽处卒,子转立。”《索隐》:“谯周《古史考》云‘柯转’。”[4]1447“柯”,溪母歌部字,与“姑”字歌鱼旁转,也是一个无意义前缀,故《史记》删去。

(4)晋灵公蜴

晋灵公蜴,今本《十二诸侯年表》[4]603《晋世家》[4]1627并名“夷皋”,宋本以来无异文。《史记索隐》在卷五《年表》中出“晋灵公蜴”四字,云:“晋灵公蜴。音亦。《系家》及《左传》名‘夷皋’,此盖误也。”张文虎《舒艺室随笔》卷四云:“《十二诸侯年表》晋灵公夷皋元年,单本《索隐》出正文作‘晋灵公蜴’,注云‘音亦,《系家》及《左传》名“夷皋”,此盖误也。’案,‘夷皋’二字不得误为‘蜴’。疑‘蜴’本作‘睾’,‘睾’,羊益反,古‘睾’字每与‘皋’相乱,‘皋’讹为‘睾’,音近误为‘蜴’,‘夷’‘睾’亦声之转。”

按,司马贞、张文虎二说并误。张氏虽然极具启发性地找出了“睾”字作为“皋”和“蜴”之间的桥梁,但此说无法解释“夷皋”为何脱一字而成“皋”。如果这一前提解释不清,那么“皋”认为“睾”的说服力就要大打折扣。实际上《左传》的“夷皋”中的“夷”就是“蜴”,“蜴”是喻母锡部字,“夷”是喻母脂部字,二字双声,锡脂通转。古书中“夷”“易”可通,如《尚书·尧典》:“厥民夷。”[2]251《史记·五帝本纪》:“其民夷易。”[4]17臧琳云:“当是以‘易’代‘夷’,转写误两存之。易,平也。”[10]37而“皋”是见母幽部字,与“姑”双声,幽鱼旁转。所以“蜴”之于“夷皋”,正同于“息”之于“息姑”。《史记》作“蜴”而不同于《左传》的“夷皋”,是司马迁对人名整理的结果。北宋以来的《世家》《年表》,皆是被唐以前人改动后的版本。

其次是“不”类语词,有“弗”“毋”等。这类语词较“姑”类复杂,因为“不”可以作否定词用,需要加以区别。

(5)周惠王阆

《周本纪》:“釐王崩,子惠王阆立。”“阆”,《索隐》引《世本》名“毋凉”[4]151。“阆”和“凉”都是阳部字,“毋”是为人名前加的发声词。

(6)秦庄公其

《秦本纪》未载秦庄公之名,杏雨书屋本、“景祐本”、蔡梦弼本、蒙古中统本、黄善夫本、彭寅翁本《十二诸侯年表》正文仅云“秦庄公元年”,亦不称名。唯汲古阁《史记索隐》卷五出“秦庄公其”四字,注云:“其,名也。按秦之先公并不记名,恐‘其’非名。”秦庄公之名史籍不载,司马贞常引《世本》而此亦不云《世本》作某,可知“其”字并非后人据《世本》类文献补入,而是《史记》原有。司马贞说“秦之先公并不记名,恐‘其’非名”有些绝对,秦庄公名“其”也可以是司马迁编写《史记》时散入表中的零散史料。

出土器物见秦庄公之名者,是西周晚期的秦器不其簋。不其簋盖早在清代已经著录(铭文见《集成》4329)。盖铭大体上记录了猃狁侵扰周朝西部时,周王命伯氏和不其进行抵抗,最终伯氏回朝献俘,不其乘胜追击的经过。李学勤认为伯氏和不其就是秦庄公昆弟,“不”是无意义的助词。[11]25-31对照《史记》,可知司马迁删去了“不”字。

(7)鲁惠公皇

《史记·鲁世家》:“二十七年,孝公卒,子弗湟立,是为惠公。”《集解》:“徐广曰:‘表云“弗生”也。’”《索隐》:“《系本》作‘弗皇’。《年表》作‘弗生’。”[4]1528徐广、裴骃所见《鲁世家》原文不明,然宋本《鲁世家》皆作“弗湟”无异文。《十二诸侯年表》在南朝宋时作“弗生”,黄善夫本、彭寅翁本《年表》作“弗湟”。

惠公之名,北宋以来版本《世家》《年表》皆误,《鲁世家》惠公当单名一“皇”字,《世经》:“《(鲁)世家》,即位二十七年,子惠公皇立。”[7]1018推测今本“弗湟”的来源,乃是东汉魏晋时人据《世本》类文献改动的结果。

(8)晋穆侯生

北宋以来各版本《晋世家》穆侯名皆作“费王”,《十二诸侯年表》皆云“穆侯弗生元年”,除了南宋绍兴十四行本《年表》“侯”作“公”。

司马迁编定《史记》之后,“整齐百家殊语”的工作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人名应当是统一的,否则《年表》和《世家》无法对应,阅读效果大打折扣。《年表》和《世家》的差异,应该是《史记》成书之后单篇别行的结果。由于《年表》的传播范围和阅读需求比《世家》小,所以可能在流传时先据《世本》改动了《世家》,而《年表》直至唐时仍有作“晋穆侯生”者。

(9)越王不寿

以上四例中,“不”“弗”作为语词而被省略。但“不”并非在所有人名中都无意义。司马迁对这种情况有自己的考虑,一些明显作为否定词的“不”被保留了下来。

《越王勾践世家》中勾践之孙曰“王不寿”[4]1747,《史记》版本无异文(2001年台湾曾发现一柄越王不寿剑[13]66-69,吴振烽指出该剑铭文出于伪造,可以不论),《史记》并未省略“不寿”的“不”字,是因为这里的“不”字是对“寿”字的否定副词,而非无意义的语词。《索隐》在“王不寿卒”下引《纪年》云:“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句立。”[4]1747“盲姑”中的“姑”是人名后缀,“盲”读“亡”,即不寿义,可知“不”为否定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刘钊已经指出古玺文中一些人名的“不”相当于“胡”“毋”“亡”之类的否定词,如“赵不害”可对应“般毋害”,“任不齐”可对应“赦胡齐”,“夏父不忌”可对应“韩无忌”等等。[14]60-69

《史记》人名中带“不”的,还有“不窋”[4]112“不降”[4]86和“不辰”[4]1481三例。“窋”和“降”可以作动词用,前面的“不”可能被司马迁理解为了否定词。“不辰”,《索隐》引《世本》作“不臣”,“不”也可以是否定词。人名中有“弗”的,除以上所举只有《秦本纪》的“弗忌”[4]181,“弗忌”即“无忌”。可见司马迁对于人名的写定,是将音和义进行过综合考虑的。

(二)合音

合音或称兼词,即以一字兼两字,其字音相当于两字的急读。古代汉语中合音字甚多,“焉”“诸”“盍”之类皆是。使用一字代替两字,是司马迁在处理人名时常用的方法。

(10)勇士专诸

《十二诸侯年表》“公子光使专诸杀僚”[4]660,《吴太伯世家》亦作“专诸”,《索隐》引《左传》作“鱄设诸”[4]1462。

“设”是月部字。有不少作为语词的前后缀都在月部,如《左传》襄公十四年的“诸樊”[2]4246,六安出土的吴王诸樊戈题“姑发者阪”[15]320-321,“诸”对应“姑发”,“发”也是月部字。再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馀祭”[2]4352,与襄公二十八年的“句馀”为一人[2]4344,“馀”是名的主要成分,“句”是前缀,月部字“祭”是后缀。此例中司马迁用“专”兼摄了“鱄设”。

(11)齐宣公积

《齐太公世家》宣公名“积”[4]1512。《六国年表》作“就匝”,《集解》云“本作积”,《索隐》云“积,平公子”[4]696,可见《史记》原统一作“积”。今本《六国年表》的“就匝”为“积”之缓读。“积”是精母字,“就”是从母,精从旁纽。“匝”,即《说文》“帀”,可读“师”,上博楚简《周易》师卦卦名作“帀”[16]145,包山楚简226“大司马悼愲将楚邦之帀(师)徒以救郙之岁”[17]96。“师”是脂部字,“积”是锡部字,脂锡通转。故以“积”兼摄“就匝”,今本《六国年表》作“就匝”为后人所改。

(12)蔡僖侯所

《管蔡世家》僖侯名“所事”[4]1566。《十二诸侯年表》同作“所事”,然而《索隐》有异说,云:“蔡釐侯所。案:《系家》釐侯名所事。”[4]522汲古阁《史记索隐》卷十一同出“蔡僖侯所”四字。《春秋二十国年表》釐侯亦名“所”。故唐本《十二诸侯年表》僖侯名作“所”甚明。今天见到宋以来的《年表》乃是据《管蔡世家》校改的结果。

“所”,山母鱼部字;“事”,床母之部字;鱼、之旁转。“所”缓言为“所事”。“所事”来源不可考。蔡僖侯单名为“所”的只有《史记索隐》,或是出于司马迁的改定,而非脱一“事”字。

(13)曹惠伯兕

《管蔡世家》“惠伯兕”,《集解》:“孙检曰:‘兕音徐子反。曹惠伯或名雉,或名弟,或复名弟兕也。’”[4]1571敦煌本《集解》作:“徐姉反。惠曹(按二字当乙)伯或名‘雉’或名‘弟’,或复名‘兕雉’或‘弟兕’也。”[18]《三代世表》云“曹惠公伯雉”[4]527。

曹惠伯之名歧说甚多,当以“兕”或“雉”为是。《三代世表》“曹惠公伯雉”中“公”字衍,当作“曹惠伯雉”,《史记志疑》说:“惟此作‘惠公伯雉’实误耳。曹本伯爵,惠公已下不知何以忽改称公,《世家》及《人表》则自惠之子穆公始称公,惠犹称伯,虽均未测其旨而彼此互参,是知《表》中公字是衍文。‘伯’者惠伯,‘雉’者其名。非名‘伯雉’也。《人表》亦以其名难定,故但云‘曹惠伯’。”[19]307所以唐本《三代世表》中曹惠伯之名为“雉”,同孙检之说。《索隐》云“一作‘兕’”,又与今本《世家》合。《史记》传本曹惠伯之名有“兕”“雉”两说,未知孰是。不论《史记》原本如何,都是单音节人名,是裴骃所引“兕雉”和“弟兕”的急读。

(14)杞平公鬱

《陈杞世家》有杞平公鬱。《索隐》:“一作‘郁釐’,谯周云名‘郁来’,盖‘鬱’‘郁’‘釐’‘来’并声相近,遂不同耳。”[4]1585

“郁釐”出自杜预《春秋释例》[1]433,《索隐》所引之本为后人据杜书所改。“釐”和“来”是之部字,之部字在人名中有被合音的情况,如《越世家》的越王不寿,《索隐》引《纪年》又名“盲姑”[4]1747,越王不寿剑题“王亓北古”,马承源认为即“盲姑”[20]53,其第一字“亓”是见母之部。“鬱”“郁”“釐”和“来”音近,故以合音“鬱”代之。

(15)晋孝公颀

《晋世家》晋孝公名“颀”,《索隐》云“《系本》云‘孝公倾’”[4]1687,蔡梦弼、黄善夫本《索隐》引《世本》“倾欣”。今本《六国年表》作“倾”[4]712。

按,今本《索隐》脱字,当以蔡梦弼、黄善夫本“倾欣”为是。“颀”似乎是“倾”的形讹,其实不然。“颀”是群母微部字,与“倾”声母都是牙音,又与文部字“欣”阴阳对转,“颀”缓读即为“倾欣”。而“倾”是溪母耕部字,与“欣”古音相去较远,二者是并列关系。今本《六国年表》作“倾”者可能是后人据《世本》所改。在这个例子中,司马迁用“颀”代替了《世本》的“倾欣”。

(16)郑厉公伯父原

《郑世家》中郑厉公的伯父名原,《索隐》注称:“《左传》谓之原繁。”[4]1764“原”,疑母元部字,“繁”,并母元部字,二字叠韵,缓言“原繁”,急言之则谓“原”。

(17)子恽

《郑世家》有“子恽”,《索隐》注“恽”云:“纡粉反,《左传》作‘髡顽’。”[4]1771“恽”是文部字,与物部“髡”阳入对转,古音极近,又与元部“顽”旁转,是“髡顽”的合音字。

(18)昭鱼

《魏世家》“昭鱼”[4]1852,《韩非子·内储说》及《战国策·楚策》等作“昭奚恤”。“奚恤”是“鱼”的缓读。

三、结语

猜你喜欢

年表世家司马迁
年表
SAGA世家表:跨界演绎,链“饰”潮流
王锡良年表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黄春明个人年表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弋舟主要出版作品年表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萧相国世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