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2017-10-10高楚姗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司马迁代偿项羽

高楚姗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他死了,就会变成尘芥堆里的一屑,成为他自己所说的“轻于鸿毛”者;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他苟活,就会变成千万人耻笑的对象,在活着的时候就变成尘芥堆里的一屑,成为他自己所说的“轻于鸿毛”者。

这么说来,如果司马迁没有《史记》,那么无论是死是活,他都只有一条命定的道路,受辱而死或是含恨而活,不管怎样都背负着痛苦和不甘,然后埋没在尘埃中,化为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在这世上匆忙走了一遭。

那么司马迁的受辱是促使他写成《史记》的原因吗?

似乎不是,或者說不全是,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被责下狱。第二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被判死刑,选择以宫刑代之。

这就是说,在司马迁四十七岁受辱之时,他的创作已经进行了六年,《史记》已完成了一半,这么说来,无论这一场飞来横祸是否发生,《史记》的存在都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它的完整性不同。司马迁死,《史记》成为残卷绝笔;司马迁活,《史记》卷帙浩荡永存千古。

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选择活,在世人的冷眼与嘲弄中,在时局的冷漠残酷中苟活,为了完成《史记》,为了让它成为永垂不朽的后者,可以说,他是史官中最顽强的,顽强者中写史写得最好的。

但这世上有多少没有《史记》的司马迁啊!如项羽,自刎于乌江畔,空留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感叹;如老舍,不堪“文革”的迫害,选择结束生命,让后人扼腕而叹息……

鲍鹏山在《司马迁:生存还是毁灭中》说:“活着总要有个理由,或者说,在遭受极辱时仍隐忍偷生,必须有其代偿物。”

这句话我不能说是认同的,因为它让我感觉到的是一种舆论的沉重压力。设想司马迁没有《史记》,不是说他没有写完,而是说他根本没有开始写,而这时,为了阻止皇帝滥杀无辜,他挺身而出、慷慨进言,结果却被迫入狱,遭受宫刑。这时候,若是按鲍先生的说法,这位我们设想中的、没有“代偿物”的司马迁就是结结实实地该死,不是被皇帝所杀,就是被舆论所杀。但是,为什么?凭什么?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死的权利,何况是像司马迁这样出于仁义和道德进言,却担上残酷罪责的人。

谁说隐忍是苟活,在我看来,一个人首先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因为一切无足轻重的原因而白白丢掉它。正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说:“不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死去,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卑微地活着。”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他也不应该死去,他应该活着,精彩地活着,用自己不屈的生命向所有递送冷眼者、落井下石者以轻蔑和打击,让所有爱他、敬他的人不再承受痛失亲人的悲伤。

假如没有那么多的冷漠和麻木,没有那么多的压迫和不公,那么所有“没有《史记》的司马迁们”也能坚毅地活着,或作为平凡的贩夫走卒,或像司马迁一样成就一番伟大事业,那么楚霸王项羽也能重振旗鼓,守得东山再起,那么老舍也能笔下乾坤,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

希望我们以尊重的眼光去善待每个受辱而活的人,而不在乎他们有没有著成《史记》。

(指导老师:单丽梅)

点评

司马迁遭受宫刑,仍然忍辱负重,写成鸿篇巨著《史记》。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史记》让司马迁活了下来。而本文作者则独辟蹊径,在其看来,无论有没有《史记》,遭受了宫刑的司马迁都应该顽强地活下来,因为“一个人首先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因为一切无足轻重的原因而白白丢掉它”。隐忍不是苟活,而是对生命的珍视,对命运的不屈。全文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能思常人所未思,是一篇引人深思、值得细细品读的文章。endprint

猜你喜欢

司马迁代偿项羽
关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的几个问题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大脑中动脉闭塞诊断及侧支循环观察中的作用
Sumf2与Sumf1可能存在代偿性的相互作用以维持硫酸酯酶的活性不变
不可鄙薄司马迁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