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与对策

2020-05-06夏国锋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学质量

夏国锋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存在着问题缺少思维价值、内容繁复琐碎、教师提问时机失当等问题。用提升提问逻辑性、关注每位学生、循序渐进等方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用精于设计、巧于引导、勤于互动的提问技巧提高提问的艺术性,以有效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质量;中学语文教学

提问在课堂上是一个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一人从头到尾的讲述,是缺乏师生之间互动、没有生机的课堂。提问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把标尺。对语文这样一门需要学生理解文字、体会感情的学科而言,提出一些高质量问题,具有极大的意义。但在笔者所观察到和亲身实践过的语文课堂里,关于教师提问的现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分析与反思。

一、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初步分析

提问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至精至简而内涵无穷,应是高质量的问题所追求的标准。然而就笔者观察到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首先是问题缺少思维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重复与程式化的问题多,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少;二是,教师在没有研究清楚教学内容情况下提问多,真正能够切中主题的问题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常常是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活跃的氛围,对课本研究不深不透,也没有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想法,使提问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只需做些简单回答就可了事。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这样的问题“没有灵魂”。教师没怎么用心,学生自然也跟着敷衍。课堂看似挺热闹,其实华而不实,完全不能引起学生对于文本更深层次的思考。

其次,提问内容繁复琐碎。大量的缺乏逻辑的随意提问往往不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作用,而是在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问无须片面追求数量,哪怕一个问题,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烈讨论,也是教师的成功。问题的设计应当根据学生的关注点,选择恰当的角度来切入,既不能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思维方式,提问离题万里或浅显无用,也不能把问题设计得过难或过于笼统,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呈现失败的、低效的,甚至无用的教学。

在提问形式上,有的教师做得同样也有不到位之处。具体表现在问题的提出往往把握不好精准的时机。例如,课堂上,教师不能一上来就问文章的核心思想或是作者的写作思路,也不应到最后才关注每段的段落大意或是一些生僻字的字音字形。教师应該有计划、有思路地去提问,引导学生跟着文章思路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那么,针对这样的现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怎样进行课堂提问呢?据笔者个人的思考与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提问质量的关键大致可以从提升提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入手。

二、关注提问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指提问要有能让学生去思考的价值。只有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才是真正利用了课堂的时间,才是提出了有“灵魂”的问题。那么,如何让提问具备高认知性,让提问变得有效呢?

(一)提问要逻辑清晰

提问的要领,在于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在内容上,好的课堂提问既非唾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要利用“篮球架理论”,让学生们跳一跳方能够得到。在方法上,好的提问要求教师提问语言规范简明——让学生知道问什么,针对性强——让学生知道答什么。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科学的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思路的映射与延伸。一名教师,只有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才能够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提高能力,多方发展。提问要保证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在学生认知的逻辑范围内。

清晰的问题应具备三个特点:教师提问时的语言应做到简洁自然、明确,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合;教师提问的内容只需包括学生回答该问题所必需的词汇、术语和学生需要处理的基本信息,不涉及无关的词语或其他附带说明;教师提问的内容是直接与教学内容或教学主题相关的,不能如“天女散花”般随心所欲。

(二)提问要关注每位学生

课堂不是教师或个别学生的独角戏,每个学生都应该是主角。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会多次主动举手发言,有些学生则是低头不语。事实上,当下最普遍的“举手发言”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教师会点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而不举手的学生,可能不会回答,也可能是不想回答,也就失去了掌握知识的机会。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应该实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提问正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的一个良好手段。

笔者执教的班级里就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提问,马上就有几个学生主动发言,而其他学生在赞叹和羡慕之余,不再思考,只是沉默。这样下去,课堂效率势必低下,学生并不都能较好地掌握内容。基于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探索和改进,比如,尝试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要求每组都选一名学生发言,小组与小组之间还会通过评分进行比拼;尝试在提问之后,随机让学生回答。有效的提问,会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三)提问要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要有坡度、有深度,要逐层深入。不仅提问的内容要合理,而且提问的方式方法要得当。教师的提问不能太难,否则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之后就很难再有思考的热情了。提问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的认知水平一点一点地提高。

例如在学习《散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背上的是谁,‘我妻子背上的是谁?”这样提问以后,学生很容易找到“我的母亲,我的儿子”等文本中出现的人物。笔者进一步提问:“你们能感受到自己父母身上的重担吗?”这会引发学生思考父母肩负的责任、担当、孝道等让人类文明延续的重任。

三、提升提问的艺术性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生动活泼。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既要思考其有效性又要讲究其艺术性。

(一)提问要精于设计

提问不能以“量”取胜,要在问题的“质”上实践好启发式教学。课堂上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思维高度紧张,产生疲劳。“满堂问”会使得课堂僵硬死板,缺乏生机。教师想让学生什么都学,学生却可能什么都学不到,大量提问的做法往往得不偿失。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在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富有启迪意义的问题,真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提问要巧于引导

优质提问应是让被问者不加犹豫就可参与回答,并能为其带来新发现的提问。[1]学术性强的问题可能并不是人人都能答上来的,但也不能因为这样就让一部分学生灰心,丧失思考的源动力。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多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如“你在生活中有和主人公类似的经历吗?”“你经历孤独的时候,也会和作者一样读书和写诗吗?”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也都有回答问题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会消极怠惰,产生对上课的厌倦心理。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有坡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参与问题的讨论并作答。而适当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避免无效提问。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是充满主体意识的。教师的提问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渴望在回答中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离不开教师的良好引导。

(三)提问要勤于互动

教学中,教师应是把控全局的主导者、学习讨论的参与者,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的对象是整个小组而非小组中的某个学生,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小组概念,在评价回答结果时应给予小组整体成绩。教师在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中要与小组互动,共同发现新的问题,寻找适宜的答案。

新课程的教学标准要求我们创造一个“更具有活力,更有激情,更有思想”的现代课堂。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尊重学生,给他们提问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勇于质疑,继而展开讨论,一个带动多个,全班一起解决问题,同时也營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卓有成效的提问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才能使提问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从而构建出高效而又妙趣横生的课堂。同时教师应认识到,回答问题并不能代替朗读、书写等基本能力训练,也不能代替文本整体上对学生的熏陶,该练的一样也不能少。语文教师应该潜心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只有在课堂上问得精彩,才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更精彩的回答。

参考文献:

[1]栗津恭一郎.学会提问:实践篇[M].程亮,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6.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