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的牧歌

2020-05-06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自然诗意科学

杨九俊

摘要:杨春柳老师的“田园语文”是自然的语文,是日常的语文生活,是自然而然甚至是“慢”的生长;是科学的语文,拥有语文视野,讲究融会贯通,支持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是诗意的语文,超越功利性,追求教学民主,人课一体,具有纯粹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田园语文;自然;科学;诗意

认识杨春柳老师,是近年来的事情。太仓市教育局搭建平台,把发展到一定阶段还有提升潜力的教师推荐给我们,希望我们给一点引领,让他们发展得更好些。刚开始接触杨春柳时,我感觉这是一位更倾向于凭经验和直觉来教学的老师,对自身躬耕的语文学科领域,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更为完整的把握。

于是,我们开始尝试凝练杨春柳的语文教学主张。我们从“认识你自己”开始,回到她的教育现场,回到她的语文生活。工作二十多年,杨春柳一直在一线教学,在县城的几所直属小学工作过,也有乡镇小学的工作经历,喜欢阅读和写作,性格安静平和,深得学生喜欢。我问她:“你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语文老师?”她告诉我,希望教室的方寸之地成为自己和学生“生活”的场所。她的教学,确实有着师生语文生活的“烟火气”。从某种程度上讲,她更像农人耕耘在自己的田园里。于是,我们都赞同用“田园语文”概括她的语文教学主张。

一、“田园语文”是自然的语文

自然,有原生态的意蕴,所谓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但又是在课改意识关照下的自然,是有品位的自然。

首先,把儿童的语文学习提升到语文生活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教学贴着儿童的生活走,从课堂扩展到整个校园、家庭、社区。杨春柳陪伴学生一起进行“日记长跑”,组织学生们点评互动;她鼓励学生集体创作月度童话故事《动物星球》;她带动学生和家长一起来读书,绘制专门的“读书签条”,评选“小书童”“读书达人”“读书高手”“读书博士”“读书大师”等各级阅读明星;她组织父母和孩子开展亲子写作活动……这样的语文是“日常”的,是水流一样的生活,是时时、处处都存在着的生活。

其次,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按学生的成长节奏走的,不是揠苗助长。自然的语文,就是尊重、遵循规律的语文。“田园语文”也不是不要语文学习的收获,而是倡导从容不迫、神闲气定地学习与成长,有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思——远看绿茵茵的一片,走进其间却有在有无之间的感觉。

再次,自然的语文是持续的、有长度的语文。经验的连续性是课程的重要特征。长程的作业,是杨春柳构建的语文生活常态。比如:把绘本阅读作为小学入学衔接课程,一天一本“慢慢”读讲;尝试让学生精选和语文相关的话题,自己寻找资料,制作PPT,用一个月时间“慢慢”准备,大家来上“小微语文课”;精读曹文轩经典作品《青铜葵花》,用一个学期“慢慢”批注;……如同春种秋收,周期规划,螺旋上升,足够精心,充满静气。这样的语文,是“慢”的艺术,也是“长”的风景。朱光潜先生主张:“慢慢走,欣赏啊!”也充盈着这样的意蕴。

二、“田园语文”是科学的语文

“田园式”的语文学习,并不是完全原生态的自由阅读表达,打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语文的“田园”是“现代农业园”,而不是任庄稼原生态生长的田野——后者甚至可能会导致“庄稼”长不过“杂草”。专业的语文生活并非给人云里雾里、缥缥缈缈、不可触摸的浪漫感觉,它要达到融语文知识积累、语文能力培养和生命精神培植于一体的境界。

科学的语文体现课程意识。“田园语文”统筹规划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保持教与学的常规形态,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中心学习内容,在不同阶段叠加辅助课程、活动补充和家长伴学。学习内容的组合主要为“教材学习+辅助课程+方法指导+活动补充”。辅助课程,包含儿歌、绘本、整本书阅读、国学、学法指导等等相关课程。儿歌、绘本课程运用于低年段;整本书阅读课程则是涵盖整个小学阶段;国学课程以古代经典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学力情况相机渗透;学法指导课程则结合日常语文要素,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羊妈妈读写坊”来辅助学习。

科学的语文讲究融会贯通。第一,学习内容的融通。杨春柳尝试学科间、多学科和超学科的课程整合,把同一学科的学科内容、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教材和网络整合起来,充分体现语文综合性的特点。第二,充分体现语文实践性的特点,推动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融通,以语文实践构建学习的主线。第三,学习方式的融通。听说读写、自主合作探究、积累与梳理等相机融合、协同,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习方法也逐步成熟。

科学的语文支持个性化学习。杨春柳建立起适宜的学习群落,如“小友读书群”“读书磨剑群”等多个同质或异质的组群,解决学习群体共同的语文学习问题。如对基础知识巩固、基本技能练习(如注音、查字典、默读等等)、阅读经验积累、写作起步指导等方面的问题,有的放矢,精准解决。同时,她的教学视野不止于语文,她更关注不同学生各自的家庭环境,更关注学生本身的成长,因为她始终认为:从语文哲学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语文首先是学语文的人,而后是“学的语文”。所以,她对新任班级的所有孩子进行家访,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引领家长,力求家校各有承担、互为补充。她的读写伴护,真实,及时,贴切,在看似不经意的交流中,好的书籍、电影等资源都能及时进入学生和家长的视野。

三、“田园语文”是诗意的语文

“田园语文”超越功利化,是对人生意义、对终极价值的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动人们的“真意”正是超越功利的美好情怀。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为海德格尔所激赏,其“诗意”也正是理想生活的光亮。“田园语文”就是要建立语文的精神花园,充满和谐感——与自然、与社会、与自己的和谐,关注立德树人,关注儿童的人格饱满。

诗意的语文,还在于课堂荡漾着温暖惬意的情感氛围。没有“你必须”“你一定”这样紧张、焦灼的控制性关系,而是转向“你怎么想”“我在聽”这样的悦纳者心态。倾听、诊断、引导、创造、互动、共享……语文学科的本质意义,是自然无痕地将文字的密码、精神的种子种进学生的心田。比如杨春柳发现某些语文知识点学生们常常分不清(比如:“的、地、得”的用法,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时标点使用,某些易错的形近字,等等),指导纠正多次,效果也不理想。于是她就尝试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于是就产生“小微”语文知识点讲述的教学创意——承担这个项目的学生要完成诸多任务:知识点梳理、PPT制作、讲述技巧学习、同学间互动……个别孩子的成功,带动全班学生的“小微课”讲述,涉及语文知识、语言文化、语文故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特别出色的“小微课”,被推荐到年级组去交流,甚至到全校教师会上讲述。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在平等自由的语文“学习场”中逐步实现的。

诗意的语文也在于“我即语文”。杨春柳安然地享受自己的语文生活,她读书、写作,和同道好友共享语文生活,把学生和家长逐步引进语文的“晕圈”里。好的教学,归根结底就是安顿好自己之后的惠及他人。德国作家于尔克·舒比格在《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世界在慢慢变化,万物在自由生长……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杨春柳在寻找对自己而言“最容易的事”——读懂自己,遵从内心,逐步建立自己的语文生活。在教学探索的过程中,她不断明晰“田园语文”教育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开展比较高品质的语文学习活动。如今,她自己也有长足进步,用专著系统总结自己对“田园语文”的认识。“一边是幸福生活,一边是辛苦劳作,这恐怕就是小学教师真实生活的两端。”她这样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身就是田园生活的题中之义。

自然、科学、诗意,愿语文的田园更美丽,愿田园的牧歌更嘹亮。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自然诗意科学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