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教学工具 支持深度学习

2020-04-26汪天玉陈娟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工具短视频深度学习

汪天玉 陈娟

【摘 要】深度学习离不开五个核心要素,即学习需求、理解性学习、高阶思维、知识体系建构、元认知等。教学工具开发可以围绕这五个维度进行,通过“短视频”“六顶思考帽”“拼图”等教学工具的开发和使用,让“深度学习”落地生根。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工具;六顶思考帽;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2-0026-05

【作者简介】1.汪天玉,南京市科利华小学(南京,210037)校长,高级教师;2.陈娟,南京市科利华小学(南京,210037)副校长,一级教师。

如何改善理论认知、优化教学行为?笔者认为,必须要有教学工具的支持,这就好比现代医学中需要体温计、血压计、核磁共振、无影灯、伽马刀等医疗工具的支持。医疗工具的使用,确保了医生诊断和治疗的客观性、严谨性和可靠度。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引导教师聚焦深度学习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开发教学工具,并不断优化、逐步推广这些工具,那么,深度学习的理论就易于“落地”,教与学的效率就会提高。由于这些工具具有“可复制”“易操作”的特点,受教师主观影响较小,所以易于推广,无论是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年级之间抑或是不同学校之间,都可以轻松“复制”。

深度学习离不开五个核心要素,即学习需求、理解性学习、高阶思维、知识体系建构、元认知等。基于此,笔者尝试围绕这五个维度开发相应的教学工具,希望通过工具的使用,让“深度学习”落地生根。

1.指向学习需求的工具:短视频。

学习需求是深度学习的基础,如何让孩子有学习需求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呢?孩子们都爱当“小老师”,那让他们都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同学们参考借鉴,这无疑是很有“驱动力”的。但是,如何让孩子们都有机会做“小老师”呢?课堂40分钟显然无法完成。基于智能手机和高速网络的“短视频”工具使得这一想法得以实现。

“短视频”工具就是学生在学习并内化了相关知识以后,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语言和符号表达出来,并将这一过程完整地拍摄下来与同学分享,时长通常为1-3分钟。

以数学学科为例,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有一道思考题:“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课堂上教师进行了讲解,虽然当堂课的学习情况较好,但是从第二天开始,学生有所遗忘,对于其中的数量关系也有所混淆。很明显,只是听教师讲解还属于“浅层次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只停留在“工作记忆”,而没有进入“长期记忆”,往往导致效果不佳,很快就会遗忘。

于是,教师利用“短视频”工具——学生在家自拍讲解这道题的短视频,然后发给教师,教师择优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学习,对于视频中有问题的再進行个别辅导。

在学生拍视频之前,首先要确定自己能不能理解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不能准确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思路。在确定自己理解并知道如何表达之后才能进行拍摄。在拍摄过程中,要在作业纸上先读题,根据需要还要在题目上圈画关键词和关键数据,帮助自己构建数量关系。在讲解时需要边说边写——说清思路、写清过程。视频拍摄结束后,还要进行回放,看一看是否需要完善。

“短视频”工具的使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经历输入、编码、输出的完整学习过程,很好地进入到深度学习的状态中。此外,这样的短视频既是优秀的课后作业,也是现成的教学资源,可以提供给还没有掌握的学生进行学习,也可以提供给已经基本掌握但还不能准确、清晰表达的学生借鉴。

2.指向高阶思维的工具:六顶思考帽。

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应具备的特征之一,主要指向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那么,在课堂中如何提升学生思维,让他们闪现更多的思维火花呢?“六顶思考帽”就是一个既实用又好用的工具。

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了六种思考问题的角度:白帽是客观事实,红帽是主观感受,黄帽是正面积极观点,黑帽是反面观点,绿帽是其他想法、创新观点,蓝帽是总结主题、提炼重点。

以小学英语6A第6单元“Keep our city clean”的“story”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使用了“六顶思考帽”工具开展讨论。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教师讲解分工要求和活动规则,按照小组分发六色帽,组员间自主选择帽子;教师出示不同颜色帽子的活动任务(见表1),学生按照颜色建立小组;不同帽子小组根据相应主题展开讨论,成员积极酝酿、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收集其他组员的观点;10分钟后学生返回原组,将自己及收集到的观点进行语言组织并分享给小组成员;10分钟内完成语言分享,最后推荐一名同学结合本组发言主题进行主题演讲;通过1-2名同学的主题演讲,最终揭示本课时话题的思想主题。

“六顶思考帽”工具的应用,让学生尝试结构化设计自己的语言表达,有客观事实的陈述、主观情感表达;有正面信息与反面信息的描述;有新观点的提出;还有总结主题,提出建议……通过这样周全的思考,学生思维经历了“激活记忆”“对比分析”“反思探究”“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深度学习得以实现。

与此同时,学习小组的任务明确,分工清晰,氛围融洽,讨论话题内容丰富,难度适中,有效避免了小组活动中容易出现的情绪宣泄、言之无物、内容重复等高耗低效的现象,提升了学生合作、沟通、倾听等社会能力,而这也正是深度学习的应有之义。

3.指向理解性学习的工具:拼图。

理解性学习是与记忆性学习、机械性学习相对应的概念,它反映了学习者把新信息应用到新情境中的能力,其核心思想在于倡导学习者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新信息的意义进行内化、联系与建构。

我们在听随堂语文课的时候,时常发现教师提问浅层次的问题较多,“串讲”的现象也不在少数。例如:低年级教师在执教绘本阅读课《小猫咪追月亮》时,要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此环节教师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如下: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提问学生“小猫咪怎么追月亮的?你能按照故事的发展说一说吗”;接着,请一位学生说故事情节,教师相机板书;最后,全班一起看着板书说故事情节。

这样的设计看起来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学习也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想会发现如下问题:一是学生在默读时效果如何,所有学生都对故事的脉络把握了吗?二是请一位学生说故事情节,如何了解其他孩子的学习情况呢?三是所有孩子一起根据板书说故事情节无异于“小和尚念经”,“学习”真正发生了吗?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这个环节对所学知识没有一个“主动加工”的过程,只是在被动地读书,被动地听同学的发言,被动地完成教师的任务,这样的教学是浅层次的,这样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的。

据此,教师改变了此环节的教学方式,采用了“拼图”工具,让学生经由拼图抵达学习内容的核心,并让学生在有语言框架支持的情况下,对绘本故事情节进行再加工。具体教学设计如下: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这个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提问学生“小猫咪是怎么追月亮的?按照故事的发展,你能给这几幅图排序吗”;接着,同桌完成拼图(见图1),要求打开信封,浏览每张图片的内容,将图画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贴进句子中,根据拼图同桌一人说故事情节另一人补充。

拼图工具在低年级语文阅读课上的运用,让学生经历了更加完整的学习过程,即浏览并理解图画信息,发展理解力;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排列图画,发展逻辑思维;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复述故事,发展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借助拼图工具,绝大多数学生在此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更加充分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把从分析到综合的学习环节学得更有深度,从泛泛而谈走向充分表达;思维也得以发展与提升。这样的学习是基于理解而又具有深度的。

4.指向知识体系建构的工具:思维导图。

众所周知,思维导图是用于梳理和表达逻辑结构的有效工具,它运用简单的文字、数字、符号、圖形和逻辑关系词将各级主题关系用层级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结构化的知识,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从而进行整体性学习。

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积极性,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形成“知识网络”,达成深度学习。

(1)利用思维导图分类知识,增强记忆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概念繁多,概念之间的联系也不止一种模式,不太方便记忆。此时用一张思维导图将概念分类后串联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在进行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复习时,学生以“多边形的面积”为关键词,联想到本单元学过的知识点,有意识地将图形的面积公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来,有些同学还用颜色把概念、公式和关系进行区分,让分类更清楚,逻辑更清晰,更方便记忆。

(2)利用思维导图类比,实现融会贯通。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遵循着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所学的知识前后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类比,达到充分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分数除法》复习时,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不仅对六年级学习的分数除法计算、意义和实际应用进行整理,而且联想到了五年级学习的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将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一一类比对应、整理优化,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有了进一步的建构。

(3)利用思维导图整合知识,锻炼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呈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个单元往往包含许多细小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又在不同的课时中出现。此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一个网络体系。例如:在对《分数与百分数》进行复习时,我们发现这一单元知识容量大、内容多且琐碎繁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从意义、性质、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等方面出发,对单元内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类,形成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运用思维导图教学后,学生能将碎片化的知识不断结构化,逐步理清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他们的思考是主动积极的,他们的学习是真实发生的。

5.指向元认知的工具:反思本。

元认知是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在教育教学中对开发学生智力,特别是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制约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我们尝试用“反思本”工具助力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反思本分为三部分:“停止”“保留”和“开始”。第一步,教师批改作业后,学生针对作业情况反思自己应该“停止”做什么,思考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有没有使用最优的方法,犯了哪些错误;第二步,“保留”正确的方法,包括好的习惯、好的想法、好的行为,朝这个方向继续努力;第三步,基于前两步思考计划或目标,有计划地“开始”行动,用好的习惯、正确的方法纠正问题。

以两个学生的反思本为例。第一个学生找出了4个解题中的常犯错误,这些都和学习习惯有关,因此这名学生的当务之急是改正习惯。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开始”部分设定的目标是努力杜绝这4种错误。第二个学生以一道题为例,该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折扣问题,她意识到错在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式搞错了,于是在“开始部分”第2点目标确定为“在题目旁写等量关系式”,提醒自己“原价=现价÷折扣”。

“反思本”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停止—保留—开始”这样有条理的反思让学生逐步明晰“什么是要避免的?”“什么是要保持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如何行动?”等,这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以上例谈了一些指向深度学习核心内涵的教学工具。当然,这些工具的指向并不单一,比如,指向学习需求的工具“短视频”,由于孩子在拍完短视频后会反复观看,寻找“亮点”和“瑕疵”,这个“反观”的过程对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再如,“拼图”工具如运用得当,亦可以提升低年级孩子对文本逻辑结构的整体把握(即整体思维)能力。

对于支持深度学习的教学工具的开发,我们一边实践、一边思考,未来会有更加丰富、更加精准的工具,以支持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段、不同的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好比医生工作前要到设备科领取相应的医疗器具,教师备课时可以到“工具箱”里选择合适的工具以支持教师的教,从而精准地支持学生的学。

猜你喜欢

教学工具短视频深度学习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让乐高机器人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信息技术课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