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外体育活动干预对农村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20-04-24冯加付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实验组

冯加付 王 鹏

(1.西安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2.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为了养家糊口,大量农村中青年劳动人口流入城市地区,“衍生”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国家民政部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留守儿童数量达到697万余人,其中留守中学生约152万人(占总留守儿童比例21.8%)[1]。中学年龄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叛逆期,需要正确的心理引导。有研究表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家庭教育乏力,农村留守中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行为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中学生,其幸福感指数亦低于普通学生水平[2]。西方学者认为: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4],体育锻炼是幸福和快乐的源泉[5]。国内也有学者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活动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进行研究[6-8]。本研究于2018年9月—12月期间,将河南省某乡镇初级中学100名农村留守中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干预,检验实验干预是否会对留守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性影响。从实验的角度论证课外体育活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农村地区的南阳市方城县四里店镇第一初级中学7—9年级留守中学生。2018年9月开学后,校方统计数据显示全校共有在籍中学生2350名,登记在册的留守学生为552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3.49%,其中男生有317名,女生有235名。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该552名留守学生中抽取100名作为研究样本,再将所抽取的100名学生随机地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其中实验组男生30人、女生20人,对照组男生28人、女生22人。为了排除实验前两组学生的干扰变量,在实验干预前采用《青少年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运用SPSS软件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实验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说明两组研究样本具有均衡性,符合对比实验要求。

表1 实验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统计比较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下同。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干预

1)实验设计。实验组采取课外体育活动干预,对照组无干预,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对实验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前后之间主观幸福感测量值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检验课外体育活动干预是否会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2)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为2018年9月17日—12月12日的每周一、周三下午放学后,共12周,每周2次,每次35分钟。若遇学校工作调整或天气等因素影响,则对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进行调整,但确保课外体育活动总次数不变。实验地点为方城县四里店镇第一初级中学校园操场及学校周边地区。

3)实验干预内容。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学校场地设施条件,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安排包括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拔河、接力赛和其它体育活动等内容,采用中等运动强度。

4)实验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干预前后共4次主观幸福感测量量表由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协助发放与回收,干预实验由本论文研究人员(该校体育教师兼班主任)全程负责组织实施,采用双盲实验与测量。

1.2.2 测量工具

在课外体育活动干预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主观幸福感测量,测量工具采用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8],该量表包括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2个分量表,其中生活满意度量表又包含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等6个维度,设计了36个题目;快乐感量表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2个维度,设计了14个题目。整个量表采用李克特7级评分等级(Likert scale),在生活满意度量表中,“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不符合、“3”代表有点不符合、“4”代表说不定、“5”代表有点符合、“6”代表符合、“7”代表完全符合;在快乐满意量表中,“1”代表完全没有过、“2”代表 1/6 时间、“3”代表1/3 时间、“4”代表1/2 时间、“5”代表2/3 时间、“6”代表5/6 时间、“7”代表所有时间,其中负性情感为反向计分法。样本的同质性信度介于0.71—0.91之间,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稳定性信度介于0.54—0.85之间。

1.3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课外体育活动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观幸福感对比

12周的课外体育活动干预结束后,将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观幸福感测量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学生的学校满意度(t=0.666)和负性情感(t=-3.167)两个维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自由满意度(t=2.584)和正性情感(t=2.811)两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等4个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分值结果比较

2.2 实验组在课外体育活动干预前后主观幸福感对比

将实验组实验干预后与干预前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学生的学校满意度(t=-3.921)自由满意度(t=-3.426)和正性情感(t=-3.506)3个维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友谊满意度(t=-2.096)、环境满意度(t=-2.280)、学业满意度(t=-2.317)和负性情感(t=2.686)4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家庭满意度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实验组干预前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分值统计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它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不同个体对于幸福有着不同的体验标准[7],因而有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人们依据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10],当个体目标与其内在动机或需求相适应时,即可以提升其主观幸福感。相反,当个体目标与其动机或需求不一致时,就算完成目标,其主观幸福感也不会提升[11]。有研究发现,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格特征、价值取向以及归因方式等方面;客观因素包括教育因素、经济状况、家庭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生活事件等多个方面[12,13]。农村留守中学生既面临着繁重的学习压力,又承受着父母陪伴的缺失,其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非留守中学生[14],而体育锻炼能够有效调节个体心理状态、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15-17]。

本研究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实验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观幸福感测量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学校满意度、自由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四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在于实验组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了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提高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自由时间更多,空间更大,受到的约束较少,情绪得到较好的优化。而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等4个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同陈栋[8]、李军兰[18]、陈作松[19]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引入或提高体育活动水平可能会产生积极的社会和环境反馈,参与个体身体和心理部分指标会发生变化[20]。对实验组在课外体育活动干预前后主观幸福感测量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学业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等7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验证了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参与能够直接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或通过自尊心、人际关系、人格等中介变量对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21]。具体原因为,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合作、竞争等互动过程中更容易加深友情;富有组织性的活动形式会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活动空间的延展让学生更满意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也没有考试达标压力,学生身心会更加放松;通过课外活动调节实现劳逸结合,学生能以更轻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体育游戏和竞赛会给学生带来“愉悦”、“胜利”、“成功”、“自豪”等情感,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积极情绪、释放更多的消极情绪。家庭满意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则说明课外体育活动并不能替代父母关爱和陪伴,原因在于家庭因素并没有介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

4 结论与建议

实验结果表明,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留守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对于留守中学生家庭亲子关系的改善无明显作用,说明课外体育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弥补留守中学生父母陪伴的缺失和亲子关系的疏离。建议农村中学专门设立留守学生关爱服务小组,对于留守中学生给予更多的温暖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条件的农村中学可制定课外体育活动长效机制,丰富留守学生课外生活内容,提高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当然,更重要的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关心这一特殊群体。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实验组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后印象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