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调查与护理措施

2020-04-21朱静陈培珍王健新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血型胆红素母乳喂养

朱静 陈培珍 王健新

新生儿窒息、早产、母乳性黄疸、感染等因素均可能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如不及时给予治疗,可引发胆红素脑病,甚至危害生命[1]。我国每年活产早产儿中约30%~50%因高胆红素血症而住院[2-3]。新生儿体内积聚大量胆红素,特别是未结合胆红素对机体肾、心及脑等多个器官有毒性,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还可能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4-5]。为有效预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风险,加强预防护理,降低其发病率,本研究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39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高胆红素血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6]内诊断标准,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15 mg/dl,足月儿>12.9 mg/dl;家长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肝脏疾病或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资料不完善;合并胆道疾病或消化道畸形。研究对象中男220例,女174例。平均日龄(4.20±1.37)d。胎龄37~40周,平均(38.85±1.20)周。出生体质量2500~4100g,平均(3219.27±326.80)g。

1.2 方法 记录新生儿是否头颅血肿、性别、是否母子血型不合、胎龄、排尿次数、出生体质量、母乳喂养频率、排出胎便时间、新生儿体质量下降率、有无窒息史与缺氧史。新生儿体质量下降率(%)=(出生体质量-当日体质量)/出生体质量×100%[7];母子血型不合指新生儿血型抗体(游离、释放试验)阳性[8];新生儿排出胎便时间按照>24 h、6~24 h及<6 h记录,排尿次数每24 h记录1次,以更换尿布或尿不湿为准,母乳喂养次数每24 h记录1次,以新生儿可正确含接并吸允有效为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9]中的诊断标准:胆红素水平在95%以上时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胎龄35周及以上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根据胆红素水平升高程度的不同还可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峰值>342 μmol/L;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峰值>427 μmol/L;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峰值>510 μmol/L。依据新生儿是否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影响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单因素分析(表1)

表1 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单因素分析(例)

2.2 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2)

表2 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3.1 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因素分析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较高,约占全部住院新生儿的49.1%[10]。母乳喂养不足,新生儿摄入奶量少,喂养不足造成其体质量下降、能量不足,对机体内胆红素代谢产生影响,新生儿肠道蠕动功能减弱,建立正常菌群受影响,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大,造成胆红素含量上升。窒息包括宫内窘迫和出生后窒息等,缺氧可抑制血清白蛋白与非结合胆红素结合,引起新生儿内环境紊乱,导致血液内未结合的胆红素增多。未结合的胆红素进入到脑部后可使胆红素脑病的风险增加,损害神经系统。此外,缺氧还会破坏血脑屏障,使非结合胆红素更易进入到脑部。而出生后持续缺氧状态还可造成红细胞生成增多,增加胆红素来源和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表明,宫内窘迫、窒息引起的组织缺氧可致机体耗氧量增多,增加葡萄糖酵解,引发代谢性酸中毒,进而造成血红蛋白氧饱和曲线右移,导致组织缺氧进一步加重,其中肝脏缺氧可降低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引发或加重高胆红素血症[11]。

有研究[12]显示,新生儿出生后其前期体质量降低和出现胆红素血症有相关性,特别是母乳喂养者,有1/3左右新生儿出现生理性体质量降低超过12%。Huang等[13]研究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体质量改变相关,新生儿体质量降低超出其自身体质量7%时更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体质量降低超出7%新生儿其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概率为正常新生儿的1.4倍,与本研究结果近似。临床母子血型不合最多见为ABO型,是新生儿母体内有和胎儿血型不相容血型抗体存在,该血型抗体经胎盘进入至胎儿血液循环内,导致胎儿红细胞受损发生溶血。若新生儿出现溶血,则新生儿在出生24 h内血清胆红素含量上升,之后每天均以较快速度增长,新生儿表现为吸允反射低、嗜睡及反应低下等。伴随临床产前诊断技术不断提升,多数血型不合所造成新生儿溶血一般可在产前诊断,因母子血型不合所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能够控制的。新生儿出生后伴随开奶时间增加,其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概率也会随之增大。开奶时间的延迟会降低新生儿的肠道蠕动,其结合胆红素排除减少,新生儿肠肝循环增大。新生儿在出后尽早开奶可刺激尽早分泌乳汁,促进胃肠蠕动,尽早排出胎便,进而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母乳喂养可提升新生儿免疫力,对降低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有利。伴随母乳喂养次数的增加,新生儿经吸允-结肠反射,加强肠道蠕动功能,加速排出胎便,降低了小肠对胆红素的重吸收,还可促进乳汁的分泌,增大母乳摄入量。新生儿在摄入足够奶量下,会增加排尿次数,特别是母乳喂养,新生儿肠道内细菌是双歧杆菌,结肠黏膜对形成尿胆原重吸收,并经肾脏排泄,伴随排尿次数增多也增加了胆红素排泄路径,所以母乳喂养频率和排尿次数的增加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保护因素。

3.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措施 相关研究[14]显示,临床新生儿多存在哺乳次数少的情况,这是由于母亲分娩1~2 d内乳素分泌量过少,同时受精神紧张、伤口疼痛及活动与饮食限制等因素影响,造成新生儿的母乳喂养次数降低。这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母乳喂养的指导工作,使新生儿在出生前几天频繁有效的吸允,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哺乳前可对乳房热敷等以促进分泌乳汁。李亚璇等[15]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产妇行耳穴压豆法,结果显示可加速产妇乳汁的分泌,缩短泌乳时间,且该方法简便易行,可在临床推广应用。同时应加强对新生儿体质量的监测,评估新生儿喂养情况,对于体质量降低过多者可鼓励产妇增加母乳的喂养频率,必要时可添加配方奶以确保新生儿摄入充足营养,避免体质量过多下降而导致高胆红素血症。产妇乳汁分泌的相关激素多数间接或直接受下丘脑调控,乳汁的分泌不仅和产妇饮食有联系,同时受产妇情绪影响。若产妇心情压抑,则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大,减少了乳腺血流量,阻碍自身营养物质和加速分泌乳汁的激素进入乳房,进而降低乳汁分泌量。临床应确保产妇放松精神、充足休息,维持愉悦心情,同时可加强对产妇心理引导,鼓励产妇家属给予其更多安慰与心理支持,对于产妇异常情绪波动应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使产妇尽快适应目前角色。

综上所述,母子血型不合、体质量下降率>7%、窒息史与缺氧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针对性措施以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血型胆红素母乳喂养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血型也会改变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母乳喂养进社区
母乳喂养 好处多多
林姗:母乳喂养是幸福的
消除母乳喂养10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