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教学心理与教学策略研究

2020-04-20刘秋蓉

北方音乐 2020年4期
关键词:注意声乐策略

【摘要】歌唱不仅是生理活动,更是心理活动。歌唱控制需要意念来支配,而意念依赖于注意。人类个体心理资源总量原理让我认识到:不良刺激是干扰歌唱状态的关键因素,只有阻断或降低影响歌唱状态的不良刺激,才能实现不同种类注意之间的相互配合,保障良好歌唱状态。歌唱状态紧张、高音恐惧、舞台紧张等是常见的不良刺激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分步教学策略、忽略要素策略、注重随意后注意培养策略,心理暗示策略和缓解歌唱肌肉紧张、高音恐惧、舞台紧张带来的刺激,合理增加随意注意分量,使歌唱过程真正成为声乐作品完美的二次呈现。

【关键词】声乐;教学;注意;策略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102-02

【本文著录格式】刘秋蓉.声乐教学心理与教学策略研究——以注意中的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为例[J].北方音乐,2020,02(04):102-103,106.

我们知道,歌唱不仅是生理活动更是心理活动,是人脑通过思维、想象等途径对体内可服务于歌唱的部位、肌肉和腔体的有效控制和紧密配合实现的。在整个歌唱过程中,人们所使用的部位和腔体多数是不可见的内部组织,需要借助想象来调控;所使用的肌肉大多是不自由肌,需要坚定地意念来支配,而这些调控和支配只有通过专注的注意力才能实现。因此,注意力是否集中在歌唱有效机体的控制,使其顺利地服务于歌唱过程,成为演唱成败的关键。

近日,翻阅各种资料发现,围绕注意展开声乐教学研究的文献只有寥寥数篇。其中,大多数文献从注意的品质、培养、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分散角度阐述了注意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仅有一篇文献从随意注意层面讨论了声乐教学中随意注意的培养与运用。笔者以注意的种类为出发点,探讨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与声乐演唱的关联,通过注意与心理资源量有限性的特征分析,阐述声乐教学中注意分配的策略运用。

一、注意的概念与种类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它与注意的选择功能紧密相连。”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既然说歌唱是注意力集中在歌唱有效机体控制,使其顺利地服务于歌唱过程,那么,只要我们把注意集中在可服务于歌唱的各部分身体组织,使其相互配合就可以顺利完成歌唱。然而,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的注意本就不是说用就一定能用的。整个歌唱过程中不同种类的注意会相互干扰,阻碍歌唱行为。事实上,注意分为三种,分别是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其中,“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既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其形成原因主要来自于刺激或者经验。“不随意注意既可以帮助人们对新异实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能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被动地离开,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随意注意作为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对注意的目的、任务、兴趣、人格等方面都是随意注意形成的原因。随意后注意是随意注意发展的更高阶段,它既具备不随意注意的无意志努力的特性,又具备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意志努力特性。

二、操控歌唱的注意

歌唱依附的主要是随意注意,演唱者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歌唱技术技巧运用、作品内容情感表达方面,使声乐作品尽可能完美地展现二度创作的过程是歌唱的主体。从这两个歌唱预定目的层面来说,演唱者的注意力越集中,演唱效果往往就越好,反之亦然。但实际歌唱中,我们常常会预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歌唱者对作品的节奏、曲调不熟练,或者当舞台紧张、高音恐惧,甚至歌唱状态紧张现象出现时,演唱者通常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歌唱技术和情感的控制层面,歌唱过程往往也会变得一团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个体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不变的,注意是这一资源的分配过程。当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心理资源时,人们的注意就可以同时分配到其他任务。反之,一个新任务的出现也必然会占据心理资源,削弱同时进行的其他任务所分配的注意。这就解释了当歌唱者对作品的节奏、曲调不熟练时,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歌唱技术和情感的控制问题。另外,不随意注意作为一种被动注意,其受外界刺激和个体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特性,让我们认识到:舞台紧张、高音恐惧、歌唱状态紧张等不良歌唱心理状态的出现,实际上是源于舞台、观众、个人期望、习惯、压力等刺激因素形成的不随意注意。它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隨刺激的出现而被动出现,但却占据着心理资源的总量。所以,当这些刺激出现时,演唱者原本的歌唱状态就会被这些因素干扰,影响到原本集中在歌唱技术、情感方面的注意的分配,从而出现技术技巧间断性缺失、情感表达不恰当、人物形象塑造不饱满等情况。

因此,阻断或降低影响歌唱状态的刺激,有效保障随意注意在歌唱技术技巧运用、作品内容情感表达方面的心理资源量占比,是实现良好歌唱的关键。

三、降低刺激影响,排除演唱干扰的注意分配策略

(一)分步教学,缓解歌唱肌肉紧张策略

如果你是一位声乐教师肯定遇到过一唱歌就浑身肌肉僵硬的学生。而其中的大部分是做事比较认真、对自身要求也比较严格的同学。如此认真的学习态度,为何会出现越唱身体越僵硬的问题呢?对于他们而言,影响随意注意的刺激来自于歌唱本身,特别是歌唱技术要求的多层面和高难度问题。由于他们对自身要求比较高,学习中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出现急于求成的心态。这种心态会向他们传输“我必须把气息放下来,我必须把位置挂住”等高要求信号。但实际上,“我必须”并没有让学生实现把气落到地面、把位置挂住的良好歌唱状态,这种自我要求反而使歌唱所需的部位和肌肉群更加紧张,以至于出现越唱越紧甚至越学越怕的情况。分步教学就是缓解这种紧张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分步教学就是将歌唱的技术技巧、情感表达等知识点分阶段,一步步训练,一点点提升,逐点攻克,渐进配合的教学方式。比如说: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对某一个技术要求进行讲解,接下来一到两个月的时间主要侧重该技术要求的训练,要求学生暂时忽略歌唱的其他技术要求。如此以来,同一时间内学生的学习任务减少了,难度也就降了下来,难度低了,心态就会放平和,身体的紧张度也会随之降下来。此外,分步教学的方式可以使随意注意更有效地集中在单一任务的完成上,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待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该知识点技术应用,形成初步的身体感知与肌肉记忆之后再进行另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并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融合训练。当然,这里说到的逐点学习,并不是纯粹地只做这一点技术,而是侧重于这一点技术的教学与训练。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针对该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分析、示范、答惑、训练、纠正;另一方面要用一些不容易被察觉的语言、动作等,引导其他技术要领的配合,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完成重技术要点的身体配合。

(二)忽略要素,解决高音恐惧策略

无论是著名的歌唱家还是声乐的初学者,都曾遭遇过高音恐惧的问题,高音恐惧是歌唱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演唱者之所以出现高音恐惧,是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高音生理反应造成的,它源于人类自然的生理经验。当高音出现时,生理经验会带着我们挤卡声带,而这与科学技术发声原理是背道而驰的,它的出现不但会让歌唱者感觉不舒服,甚至会影响原有歌唱过程中随意注意的专注程度,打破随意注意的平衡,使歌唱者跳出歌唱技术的应用和情感表达,影响歌唱状态。如何解决高音紧张现象带来的影响?忽略高音是较为快速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当教师与学生专注于解决某一作品中出现的高音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忽略音准问题,但要把注意全部放在技术上,甚至允许学生可以为专注技术而“唱跑调”。当教师提出这样的条件时,你会神奇地发现原本惧怕的高音问题不存在了,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高音技术要求,还可以保证作品原有的高音音准。之所以呈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教师的“条件”有效缓解了生理经验对注意的刺激,取而代之的是应用于技术技巧控制随意注意专注程度的提高,技术问题解决了,高音问题就迎刃而解。当然,这种方法也是有其局限性的,比如对于尚不会高音演唱技术或者天生音准概念不强的学生是不太适用的。对于这部分同学而言,他们不但面临高音恐惧问题,还面临技术困惑和音准问题,只有在解决这两者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该方法。

(三)注重随意后注意的培养,增加随意注意分量策略

前面提到随意后注意是随意注意发展的更高阶段,它既具备不随意注意的无意志努力特性,又具备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意志努力特性。随意后注意是随意注意过程不断强化形成的习惯。对于声乐演唱而言,这种习惯往往体现为歌词、曲调的无意识再现、技术技巧的无意识肌肉记忆等。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歌谱的背唱问题,针对学生各阶段技术技巧的强化训练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和目标,督促学生日常练习,促进学生演唱各方面随意后注意习惯的培养,让随意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效率地转化为随意后注意,降低原随意注意在心理资源量的占比,为歌唱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随意注意提供更多的心理资源空间,增强其专注度,才能缓解外部刺激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合理运用心理暗示,缓解舞台紧张策略

舞台紧张也是干扰歌唱随意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降低舞台紧张的强度,有利于提升演唱者舞台表演时随意注意在心理资源量的占比,提高舞台演出效果。降低舞台紧张的途径有很多,心理暗示便是其中之一。“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暗示是人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接受外界或者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是人类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根据暗示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获得暗示和自我暗示。根据暗示的作用不同,又可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一方面可以用鼓励的语言、赞许的动作和表情表达对学生演唱的认可,利用获得暗示的原理,增进学生演唱的自信心,缓解舞台紧张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引导学生在登台前通过积极自我暗示的途径弱化舞台紧张的强度,缓解舞台紧张引起的不随意注意。比如:让学生在登台前默默告诉自己:“如果我紧张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去管它,只要认真唱就好。”“台下没有几个内行,所以我根本不用担心”等。

四、结语

歌唱不仅是生理活动,更是心理活动。歌唱控制需要意念来支配,而意念則依赖于注意才可以实现。人类个体心理资源总量原理让我认识到:不良刺激是干扰歌唱状态的关键因素,只有阻断或降低影响歌唱状态的不良刺激,才能实现不同种类注意之间的相互配合,保障良好歌唱状态。歌唱中,不良刺激体现在方方面面,笔者围绕歌唱状态紧张、高音恐惧、舞台紧张等最常见的不良刺激现象展开研究,探讨降低刺激,增进随意注意的方法和策略。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步教学策略、忽略要素策略、注重随意后注意培养策略和心理暗示策略,缓解或解决歌唱肌肉紧张、高音恐惧、舞台紧张的问题,合理增加随意注意心理资源总量分量,使歌唱过程真正成为声乐作品完美的二次呈现。

参考文献

[1]王磊.普通心理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1).

[2]陈雅琪.声乐表演中歌唱者如何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4.

作者简介:刘秋蓉(1978—),硕士,讲师,曾在《乐府新声》上发表论文《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选段<可是我的爱没有对你表白>的音乐特征》;在《北方音乐》发表论文《从钢琴抒情小品<蝴蝶>看格里格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风格》;在《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发表论文《声乐集体课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在《山东工会论坛》上发表论文《<苏尔维格之歌>挪威民族音乐风格初探》与《利用情感因素组织声乐教学》;在《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上发表论文《从五部歌剧看中国歌剧丰收期音乐创作特点》,参编高等院校音乐类“十一五”规划教材《视唱练耳与乐理》。

猜你喜欢

注意声乐策略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