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善宣卷源流考

2020-04-20李鲤

北方音乐 2020年4期
关键词:嘉善

【摘要】宣卷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说唱艺术。嘉善地区的宣卷何时出现又何时流传到该地,是研究嘉善当地宣卷及其文化背景的前提。本文通过对宣卷的历史脉络训诂,结合实际田野中所搜集的材料,试图以嘉善地区宣卷为例,梳理出相对清晰的嘉善宣卷源流。

【关键词】宣卷;宝卷;说唱艺术;嘉善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001-02

【本文著录格式】李鲤.嘉善宣卷源流考[J].北方音乐,2020,02(04):1-2.

关于宣卷的起源,至今在学术界并无明确的定论。郑振铎先生“宝卷是唐代变文的嫡系子孙”这一断定,是目前相对公认的一种说法。而宝卷仅是宣卷的文本,作为宣卷这种表演艺术形式的形成又往往有更多值得探求的问题。早在1957年,李世瑜在其《宝卷新研——与郑振铎先生商榷》一文中就罗清的“五部经”断定宣卷应该出现在明正德年间前后。桑毓喜在其《苏州宣卷考略》中对于李世瑜的观点也给予了支持,并进一步认为“明正德年间始有冠以‘宝卷称谓的刊本行世。它首先流行于华北特别是河北一带,曾为一些秘密宗教如白莲教、红阳教及其支派利用为宣教经典之用,然亦间有被佛教徒袭用之情况,但这并非是主要的。”一直致力于宝卷研究的车锡伦先生根据现存被认为最早的宝卷——《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认为宣卷在元代末年已经成形。而正德年间应该是宝卷前期发展的分界点,“正德以前是佛教世俗化宝卷发展时期,正德以后是新兴民间宝卷发展时期。”除此以外,车锡伦也提出之前人们普遍将宣卷认为是变文发展而来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其依据是“变文是转变的底本,也是唐代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讲唱艺术形式。”它与宣卷无论是表演场所、所使用文本还是音乐形态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转变是“一種说唱表演与图画相结合的民间演唱艺术。”而宣卷只可能会挂有佛画确不会“看图说话”。史琳教授则认为宣卷表演的产生早于宝卷卷本的产生。在其《论江南宣卷的文化渊源》一文中,通过苏州最早的宝卷《香山宝卷》中的序言以及国家图书馆所藏的《金刚科仪》和《销释真空宝卷》皆为北宋刻本从而判断宣卷产生于北宋末年。又通过将《高僧传》中对于唱导和梵呗的描述和现在的宣卷表演进行比较,进而推断宣卷的产生经历了由梵呗到变文至唱导再到宣卷的过程。

从田野中见到的宣卷表演与演唱底本来看,笔者认为若只因为其演唱文本采用的是散韵相间的行文方式,以及演唱内容含有佛教经典或因果报应的民俗故事而判断宣卷是变文或者俗讲等唐代说唱艺术的嫡系子孙是不严谨的。因为类似于这样说唱兼有并挂图置像的曲艺音乐在民间仪式或说唱艺术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早期的“苏滩”就含有类似的表演形式。多数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中混淆了“宣卷”和“宝卷”两个概念,致使把宝卷的出现与宣卷的出现等同看待。而宝卷仅指艺人所演唱的底本,宣卷是底本得以被表演的艺术过程,二者虽然息息相关却并不是一个事项。

宝卷的行文形式,的确与唐代的变文底本十分相似,但这种散韵结合的方式,最早在荀子的《成相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且如果宝卷源于唐代的变文俗讲,为何由唐后至元末400多年的时间里未见有明确的记载?虽然中国出现了数次禁佛事件,但在明以前也未曾有禁止宣唱宝卷的记载。由此笔者推断宝卷的产生绝非由单一源头发展下来,应该是多元且相对独立的。

宣卷的表演形式,从其挂置佛画佛像并吟诵佛号以作伴唱及其所运用的大量佛经故事作为脚本的行为上来看,应该判定是以佛教中的类似唱导或俗讲这种以传播教义的唱诵为源头又结合宋元时期的说唱音乐发展而来的。《高僧传》中曾有一段记录唱导的文字:“昔佛法初传,于时齐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姻缘,或旁引譬喻。”从该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唱导的表演目的与形式都与现代的宣卷十分类似。但可以确定宣卷在其发展历程中也杂糅了大量道教或民间宗教的思想。

总的来说,笔者尝试做如下推论:即宣卷的表演形式和目的应该源自佛教中以宣传教义为手段的各种形式,如俗讲等,甚至可能是集结了类似形式的结合体,其真正的诞生是随着宝卷的产生而产生,绝无先后之别。

宣卷在中国主要有南北两大区块,北方现今主要有以河北为代表的华北地区和以甘肃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两大区块;而南方的宣卷主要存在于江南环太湖流域的吴语方言区。现今研究者普遍认为吴语区的宣卷是受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的影响而由北方宣卷流入并发展的,至于其流入的具体年代并未有文献明确记载。早期的学者有认为,“从清同治、光绪年间开始,以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等城市为中心,宝卷又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他是前期宝卷的变体,可以称作后期宝卷。”而据桑毓喜的考证,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苏州地区已经出现宣卷了。史琳教授则根据《念佛三昧径路修行西资宝卷》以及明末时小说中的记载断定,宣卷最早在明朝万历二年已经存在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另有研究者认为,宣卷在江南吴语地区的“形成时间可能在明末清初,其标志是民间宣卷艺人代替了佛教的僧尼和民间教派人士,同时出现民间信仰的各种神道故事宝卷。”而该地的宝卷得到较大发展,应该是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当时朝廷迫切需要对社会风气进行整治,百姓更信赖善恶有报的神佛,于是吸收弹词等表演形式的民间宣卷艺人大量发展起来。这种观点也迎合了李世瑜先生所说的“后期宝卷”世俗化的观点。

大多数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均以《猛将宝卷》作为判断宝卷流入吴语区的年代,但《猛将宝卷》具体产生于清朝那个事情还尚存在争议。盖因为所收集的宝卷存在抄本版本年代不同的问题所致,并且也不能排除抄本在年代上作伪的可能。因此,仅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断定,宣卷大致在明末清初已经流入至江南吴语地区,但真正形成规模和出现民间宣卷艺人应该是在清代的中后期。这一点从该地大量手抄卷本多集中于道光年间中可见一斑。

至于嘉善地区的宣卷,无论是从文献记录上看还是笔者在田野中听艺人所说,都确信无疑的是在清末民初时由苏州吴江一代传入的,甚至早期的宣卷艺人因为受师父影响,所唱均用苏州话,后才逐渐改用本地嘉善方言。《中国曲艺志·浙江卷》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均有记载,宣卷在清末期间传入到嘉善地区,只是当时并未有本地人进行宣卷的表演,直至1943年,大舜乡庄五村蒋福根在四吕村做长工时看到吴江县徐小龙的“万杨社”宣卷班表演,甚是喜爱,于是拜徐小龙为师,并于1946年创办了自己的“新兴社”。自此,嘉善地区才有了当地的职业宣卷表演艺人。前嘉善县文化站非遗办公室主任袁马荣也告诉笔者说:“嘉善地区的宣卷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江苏省苏州、吴江一带流传过来。当时,陶庄镇和西塘镇的四吕村一些家境殷实、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和一些文艺活跃分子,或拜师学艺或自学成才,建立班社进行表演。”后在蒋福根之后又有张志和、高仲楹的宣卷班社活跃在嘉善地区。

直至“文革”期間,由于宣卷所涉及内容多含有鬼神故事或神道信仰而被禁止表演。当时甚至下令搜集并烧毁了艺人手中或民间收藏的宝卷卷本。在此期间,绝大多数宣卷艺人都没有再进行公开演出。但也有极个别宣卷艺人在“文革”期间试图革新,编写了适应特殊历史时期所需要的新作品。此外,还将宣卷的下联原有的梵音帮腔改为上联唱句的后几个词,将宣卷改称为“嘉善说唱”,甚至成立了“嘉善革命宣传小分队”,于村落之间讲唱以红色思想为内容的“新书”,才使这门艺术得以被一直延续着。

近年来,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嘉善宣卷开始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并着手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2006年,嘉善宣卷被评为嘉兴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卷艺人袁云甫和沈煌荣被确立为宣卷传承人,艺人沈煌荣还获得了“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的称号。2008年,嘉善县文化站和旅游公司出于保护民间遗产和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双重考虑,开始邀请宣卷艺术传承人袁云甫重新组织班社在旅游景区进行表演。2011年上半年,嘉善宣卷被评为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真正能表演宣卷的艺人已经为数不多且年事较高了。

参考文献

[1]史琳.苏州胜浦宣卷[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0.

[2]《文学遗产增刊》第四辑[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3]桑毓喜.苏州宣卷考略[J].艺术百家,1992(3).

[4]车锡伦.吴语区宣卷概说[J].杨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

[5]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梁)释慧皎.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7]李世瑜.浙江诸省的宣卷[J].《文学遗产》第7辑,中华书局,1959.

猜你喜欢

嘉善
张敏华的诗
嘉善:江南明眸善睐的眼睛
嘉善春风善解人意(外一首)
奋斗的“新生代农民工”
[浙江嘉善诗群小辑]
田园综合体在平原地区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研究
电商助力农村发展的绩效评估与政策优化研究
嘉善充盈善文化
美丽嘉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