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右半结肠癌病理特征及治疗新策略研究进展

2020-04-14韦耀远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病理特征

韦耀远

【摘 要】结肠癌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恶性度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备受临床医学关注。左右半结肠发生恶性病变的病理学特征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分析其异质性差异,可合理制定治疗策略。但国内外相关指南并未明确二者的病理学差异,难以取得理想预后。为此,本研究将全面剖析左半与右半结肠癌的具体病理学特征,进而探讨治疗新策略。

【关键词】左右半结肠癌;病理特征;治疗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3-0-01

结肠癌的发病部位较多,由于结肠各部位的解剖学不同,因此恶性肿瘤的胚胎学与肿瘤细胞敏感性也存有差异[1]。针对不同部位的发病机制,应采取差异化诊断方法,并评价肿瘤病理学特征,进而改善预后。有学者指出: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的肿瘤细胞具有特定的变化规律,总结其病理特征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1 病理特征

左半与右半结肠在组织胚胎学中属于不同胚层,其发育过程为:原始消化管随胚胎发育而不停分化,后肠会发育为乙状结肠、降直肠与横结肠(偏左1/3),共同组成左半结肠,该部位发生恶性肿瘤病变,即为左半结肠癌(简称LCC)。中肠会发育为升结肠、盲肠与横结肠(偏右2/3),共同组成右半结肠,伴有恶性肿瘤时,即为右半结肠癌(简称RCC)[2]。左半结肠由肠系膜下动脉供血,其静脉血可输注至左半肝,因此易发生左半肝肿瘤转移。右半结肠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肿瘤易转移至左半肝。

1.1 二者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LCC形态为绒毛状、长管状或典型腺瘤,RCC形态为黏液腺瘤与无柄锯齿状腺瘤(简称SSA)。LCC的肿瘤组织呈息肉样,发病部位邻近肛门,可经纤维结肠镜进行疾病诊断。息肉样腺瘤发生恶变的几率低于5%,但在序贯突变的影响下,息肉病程持续10-20年时,便会演变为恶性肿瘤。所以,早期息肉切除治疗可减少LCC。SSA属于癌前病变,伴有明显的异型增生,会导致肠壁隐窝,使肠管局部性扩张。相比于息肉样腺瘤,RCC属于黏液腺瘤,其恶性度高,肿瘤生长快,肿瘤突变的风险性高,易发生腹膜转移。其具有高侵袭性,主要与黏蛋白分泌量过多有关,预后不佳。

1.2 二者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结肠癌的发病过程需要多步骤共同作用与诱变,是肿瘤初始诱变与持续性促进的共同结果。有学者将结肠癌的发病机制成为腺瘤至癌序列的演变过程,并制定相关模型,结果发现肿瘤的发展阶段和某种突变具有相关性。观点提出:抑癌基因:APC发生突变,是导致结肠癌的根本性因素,这会形成肠壁隐窝或是腺瘤[3]。而后,原癌基因:KRAS突变,抑癌基因:p53与SMAD4发生突变,加速肿瘤进展,使腺瘤快速生长,癌细胞大量繁殖,增强肿瘤的转移与侵袭能力。多种基因的相互作用诱导结肠癌疾病发展,但不同发病部位的基因表达谱有明显差异。疾病类型中,散发型KRAS发生突变的几率为23.8%-42.4%,而RCC的突变率为57.4%,高于LCC的40.3%。说明临床治疗可根据肿瘤部位选用不同的治疗机制。

2 治疗新策略

原发肿瘤部位可直接影响治疗预后,1990年,有研究证实结肠癌发病部位对临床转归有显著影响性[4]。而LCC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均长于RCC。现阶段,两种结肠癌类型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全身化疗

全身化疗是该病的传统疗法,其多用于晚期结肠癌患者,此时患者的肿瘤组织无法切除,需要通过化疗缩小肿瘤体积,进而实施手术治疗。其化疗方案为氟尿嘧啶(简称5-FU)或卡培他滨联合5-FU,也可将5-FU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转移性结肠癌的化疗方案将伊立替康作为用药基础,方案为FOLFRI,伊立替康联合5-FU或亚叶酸钙(简称LV),或将奥沙利铂作为用药基础,方案为FOLFOX,奥沙利铂联合5-FU或LV,也可进行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进行化疗。有数据表示,RCC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低,但全身化疗仍被作为晚期结肠癌的首选疗法。在化疗药物的不断研发,化疗方案的不断更新下,结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提升,说明全身化疗有效[5]。

2.2 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的常用药为贝伐珠单抗与西妥昔单抗,单一或是联合使用均有显著疗效。贝伐珠单抗治疗RCC的效果优于西妥昔单抗,而LCC患者的西妥昔单抗治疗效果更佳。其疗效取决于KRAS基因的实际突变程度,当KRAS表现为野生型时,西妥昔单抗的反应性最高。对于晚期结肠癌,应将西妥昔单抗联合一线或是二线化疗药物,可提高患者的耐受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临床研究证实,RCC与LCC的分子生物学与病理学特征有明显差异,可将其作为2个完全不同的异质性实体进行研究,从而制定最佳疗法,实现个体化治疗[6]。现阶段,全身化疗与分子靶向治疗是结肠癌的常用疗法,且治疗方案日趋精准化和完善化。此外,免疫治疗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其可提高结肠癌患者的存活率,最大化保证其治疗舒适度。

参考文献

[1] 胡雪娥,史丽芸,孟春玲, 等.左右半结肠癌生物学特征的差异及常用病理标志的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研究,2018,31(12):1669-1673.

[2] 李晓雪,娄长杰,陆海波.左右半结肠癌生物学差异及生存预后[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9):1508-1512.

[3] 邢炜,付静,刘潜, 等.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病理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差异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7):971-974.

[4] 侯磊.不同部位結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状况研究[J].饮食保健,2018,5(19):16-17.

[5] 李乐乐,林沛楠,孙婧, 等.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7,6(4):310-315.

[6] 朱信强,黄海龙,蒋学通, 等.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差异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9,13(5):465-467.

猜你喜欢

病理特征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颅脑创伤诱发慢性创伤性后遗症的病理特征及诊断标志物
新疆维吾尔族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50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和病理分析
T1期外周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分析
炎症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分析
原发性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病理研究
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66例年轻女性乳腺癌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