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急救下的现代急救云平台在胸痛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

2020-04-13朱爱华金吉明吴艳杰王丽萍安庆丽邢兰访

广西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绿色通道胸痛家属

朱爱华 金吉明 吴艳杰 王丽萍 安庆丽 邢兰访

(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唐山市 063001,电子邮箱:tszhuaihua@163.com)

胸痛是急诊和院前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占就诊人数的5%~30%,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动脉夹层等致命性疾病密切相关[1]。而胸痛中心是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缩短胸痛确诊时间、降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再灌注时间,已成为衡量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016年我院开启了“互联网+智慧急救”这一急救模式,将现代化互联网通信技术融入传统的急救工作中。本文旨在探讨智慧急救下的现代急救云平台在院内外胸痛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我院救治的165例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救治的79例患者作为传统救治组,将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救治的86例患者作为平台支持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ACS)

1.2 方法

1.2.1 传统救治组:由120接诊给予常规急救处置后转送医院急诊中心,入院后与急诊医生交接,由急诊医生开启胸痛绿色通道,急查血常规、血凝系列、心肌酶系列、电解质、肾功能、血糖、肌钙蛋白,建立静脉通路,确诊为急性STEMI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通知导管室,经家属同意后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

1.2.2 平台支持组:采用院内外互联网急救信息云平台为患者开放优化的胸痛绿色通道。医联体的120院前急救小组人员和院内胸痛中心人员均接受院内外互联网急救信息云平台的培训,熟练掌握后方可参与抢救。抢救流程:院前急救小组到达现场后迅速评估,进行常规处理的同时,开启救护车内远程会诊及监测终端,通过云平台将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测数据及救护车内画面传递至胸痛中心,现场医生协助胸痛中心远程获取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日、既往史、过敏史、服药史等),胸痛中心根据现场传递的信息进行专业分析,并指导制定下一步救治方案,确诊为STEMI后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为患者到院后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做准备;随车护士在转运途中完成静脉血液标本采集(血常规、血凝系列、心肌酶系列、电解质、肾功能、血糖、肌钙蛋白),左上肢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做好备皮等术前准备。同时院内胸痛小组根据救护车传回的信息数据,立即开启院内绿色通道,通知化验室、一键开启导管室做好准备。救护车到达医院后,立即派人将血液标本送检,绕行急诊抢救室直接将患者送入导管室,怀疑有主动脉夹层的直接到CT室,确诊为急性STEMI后,再次与家属沟通,说明病情及相关治疗,签同意书后立即行急诊PCI治疗。

1.2.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明确诊断所需时间、院内预警准备时间、签署知情同意所需时间、进入医院大门-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on time,DBT)、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first-medical-contact-to-balloon time,FMCBT)、DAPT时间、抢救成功率、平均住院天数和费用、家属满意度等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平台支持组明确诊断所需时间、院内预警准备时间、签署知情同意所需时间、DBT、FMCBT、DAPT时间均短于传统救治组,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3 讨 论

目前我国多地开展胸痛中心建设。施鸿毓等[2]研究表明,胸痛中心的建立显著缩短了胸痛的确诊时间及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及再住院次数,减少医疗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满意度,胸痛中心已经成为衡量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胸痛中心的绿色通道多集中于院内,使院前成为信息孤岛,加之院前急救人员救护水平参差不齐且多为非专业心血管医生,导致胸痛的院前救治成为专业抢救盲区,无法与院内绿色通道有效衔接。在我国,院前延误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3]。“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4],围绕“时间维度”和“紧急”[5]优化胸痛绿色通道是建立胸痛急救信息云平台的主旨。本研究依托由我院作为三级公立医院牵头,联合辖区二级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医联体,做到资源共享、服务衔接的院前急救全覆盖,利用急救信息云平台,将医联体内基层医院、二级医院的院前急救单元,与我院胸痛中心进行实时信息共享、快速反应、专家指导、早期干预,突破了传统院前急救医疗活动在时空上的限制,将院内的绿色通道延展至院前,实现院前院内无缝对接,消除了抢救盲区。研究结果显示平台支持组明确诊断所需时间、院内预警准备时间、DAPT均短于传统救治组(均P<0.05)。

胸痛中心最终的目的在于将DBT缩短在90 min以内[6],FMCBT小于120 min[7]。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心肌坏死面积,降低致死致残率,2014年心肌血运重建指南甚至要求DBT最好小于60 min[8]。本研究结果显示平台支持组DBT、FMCBT均符合指南要求。说明急救信息云平台的建立,缩短了急诊胸痛患者的救治时间,体现了“时间即生命”的救治理念。院前由随车医生及远程会诊专家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及可能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及家属有一个心理承受过程,在需要行急诊PCI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需时间也相应缩短。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平台支持组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急救信息云平台的建立,将所有可能造成急救时间窗延误的情况降到最低,体现了“时间就是心肌”的理念,从而提高了胸痛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提高了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综上所述,急救信息云平台使急诊平台前移至救护车内,前置了专业救治,前伸了专科力量,实现院内外无缝衔接、缩短了各个环节交接时间,从而缩短了STEMI患者的FMCBT和DBT,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减少了医患矛盾,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绿色通道胸痛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青海: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有些胸痛会猝死
高速公路绿色通道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
TC-SCAN绿色通道系统日常维护浅析
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
请为医疗创新开通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