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名医类案》内伤湿热病证组方用药规律*

2020-04-13王晓琳呼兴华禹思宏许建秦

陕西中医 2020年3期
关键词:病证内伤医家

王晓琳,呼兴华,禹思宏,许建秦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710003)

一直以来,内伤湿热病证都是医家临证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宋金元以迄明代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湿热”理论的繁荣时期,对于“内伤湿热”的研究尤其丰富[1]。《圣济总录》[2]指出“脾胃素有湿热,《脾胃论》[3]中多有关注“经中有湿热”,“肾肝中伏湿热”等内伤湿热,《名医类案》(1552年)是明代医家江瓘父子穷毕生精力完成的医案类著作,全书十二卷,收录医案2500余则,反映了明代以前大多医家的临证经验,为现代研究明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提供了资料,促进了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完善了相关的中医理论,便于临床经验的继承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和临床参考价值[4]。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开发的一款软件,包含了信息采集、知识检索、资料管理、统计报表、数据分析等多个系统[5],本文整理《名医类案》中内伤湿热病证医案方药,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集成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以求汲取古代名医治疗内伤湿热病证处方用药经验,提高临床水平。

材料和方法

1 材 料

数据来源:以201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名医类案》[6]为底本录入数据。纳入标准:检索医案中凡所载内容在病名、证名、体质、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方剂、中药、针灸、调护、按语中与湿热关系密切者,均予纳入。排除标准:医案内容冗长,且治法灵活多变,仅有从湿热论治方药化裁或病机变化无法准确把握者;有病机论述但无明确处方者;外治法处方医案。最终纳入《名医类案》中内伤湿热证相关医案69则,涉及疾病44种。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规范:参照《中医方剂大辞典》[7]、《中药大辞典》[8]及各科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9]、《中药学》[10]等内容,对医案涉及的病证、方剂、药物等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如“柏皮”→黄柏,“缩砂”→砂仁,“耆”、“黄耆”→黄芪,“陈橘皮”→陈皮等。医案中未注明炮制方法的药物如“黄芪”、“白术”“石膏”等均按生品录入。对于同一药物的不同部位,如“全当归”、“归身”→“当归”。

2.2 数据录入:将已筛选的69则医案及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由一人负责录入数据以确保数据结果的真实和准确性,由另一人负责核对、修正,两名研究人员均为医学硕士,并且经过系统培训,熟练掌握了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的使用方法。

2.3 数据挖掘: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中“统计分析”模块中的“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功能以及“数据分析”模块中的“方剂分析”功能,对所录入数据进行数据挖掘。

结 果

1 用药频次统计 所筛选69则湿热病证医案中共包含69首处方,44种疾病,见表1。118味药物,对其进行频次统计,其中使用频次≥10 的中药共计18味,结果见表2。

2 药物归经统计 根据归经对118味药物进行分类,归脾经药物使用频次达363频次,远高于肺、胃、肝、心、肾经等。具体使用频次(见图1)。

3 药物四气五味统计 分类统计69则湿热证医案用药性味,以寒性、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多,以苦味、甘味、辛味药物居多,结果见表3。

4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用药规律分析 对筛选出医案的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在支持度个数为10,置信度≥0.7条件下,得到常用药物组合30个,结果见表4。

表1 69则湿热证医案相关疾病汇总

表2 69首处方中高频药物(频次≥5)

图1 药物归经及使用频次

表3 药物四气五味及使用频次

表4 69首处方中高频药物组合(频次≥10)

5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进入系统的“新方分析”模块,进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3,演化出核心组合8个,见表5、图2。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6个潜在新方,见表6。

表5 69首处方中核心药物组合

图2 熵聚类分析网络展示

表6 基于熵聚类的治疗湿热证新处方

讨 论

朱丹溪《格致余论》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11],《局方发挥》指出“湿热之祸有不可胜言者”[12]。鉴于湿热病证常见、多发,且部分属于疑难杂症之原因,历代医家对于内伤湿热病证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名医类案》治疗内伤湿热病证医案用药进行挖掘研究,总结明代以前医家治疗内伤湿热病证的处方思路与用药规律。经过筛选,最终纳入《名医类案》湿热病证医案69则,采集处方69首,涉及药物118味,药物性味以寒类、温类居多,以苦味、甘味、辛味居多,归经以脾经为主;药物种类、频次以补虚药物最多,其次为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理气药、祛风药、活血药等。结合表1所见,《名医类案》涉及湿热病证以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多见,方药所反映病理与治法基本一致。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69首处方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得出8 组高频药物组合,包括升麻、柴胡、人参、黄芪健脾温中运湿兼散风祛湿;茯苓、陈皮、人参健脾燥湿兼化痰祛湿;猪苓、茵陈、苦参淡渗利湿兼清热;白芍、苍术、神曲和胃化湿;黄芩、茵陈、知母泄热化湿;当归、熟地黄、赤芍补血通脉以助流通等。以上药物组合对应治则治法,基本上与《素问·至真要大论》[13]所谓“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苦辛,以苦下之。”论述观点一致。其要点,可归纳为健脾运湿为主,旁以祛风、利水、清热为辅,兼以和胃助运、活血通脉,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至于本文所挖掘《名医类案》内伤湿热病证新处方6组,所用药物配伍与常规药物基本一致,体现明代以前医家治疗湿热病证的潜在用药规律。其中补脾益气药物组合频次较多,应与宋金元以迄明代之内伤脾藏辨证论治体系密切相关[14],加之金元以后脾胃湿热证理法方药渐成一体,明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发展[15],更加证实脾失健运是内伤湿热最根本的病机[16],正如章虚谷云:“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17]。正因此,《名医类案》中内科医案辨证湿热更多将脾胃湿热证作为主要类型,且从纳入医案中消化系统疾病(泻、呕吐、噎膈、痢、痞满、肿胀等)多见可作为辅证。有鉴于此,研究《名医类案》中内伤湿热病证用药规律,是为整理古代医家辨治内伤湿热病证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尝试,阐明其证治规律、掌握其用药规律,可以用来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内伤湿热病证的疗效。

猜你喜欢

病证内伤医家
传统及中西医“病证结合”的同与异*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憋出内伤
治愈系心理学
自拟理中止嗽散治疗慢性咳嗽80例
辨证治疗内伤发热验案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
血寒证及其相关病证的研究概况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