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式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2020-04-12李春霞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

【摘 要】问题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创设多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培养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本文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例,探究该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問题式教学;单克隆抗体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28-0125-0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1]。问题式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是以问题为线索,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构建和生物学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本文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例,探究问题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串1如下:

(1)如果不小心被一只小狗咬了,应该做些什么?

生:注射狂犬疫苗。

(2)为什么注射疫苗?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抗体?抗体是由什么细胞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回顾必修三中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的时候;浆细胞(效应B细胞);蛋白质;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3)我们如何获得抗体呢?

生:可以从血清中提取分离。

(4)血清中抗体的种类很多,所以通过这种方法获得抗体的数量少,纯度低,特异性差,而且成本也比较高。那么如何获得纯度高、特异性强,产量又高的抗体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接种疫苗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贴近日常生活,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回顾抗体相关的知识,温故知新,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获取抗体的传统方法和该方法的不足,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单克隆抗体的概念[由单个B淋巴细胞经过无性繁殖(克隆)形成基因型相同的细胞群,这一细胞群所产生的抗体,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称为单克隆抗体]以及接下来制备过程的学习。

2   问题引导,探究学习

问题串2如下:

(1)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如果想满足纯度高的要求,那是否可以在体外培养浆细胞,从而获得大量的抗体?

生: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不能无限增殖,因此不可以通过体外培养浆细胞的方法获得大量的抗体。

(2)哪种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生:(联系必修一中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癌细胞或肿瘤细胞。

(3)有没有办法将这两种细胞的特点结合到一起?

生:(联系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思考讨论)可以将浆细胞与癌细胞融合。

(4)融合成功的杂种细胞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应该兼具有浆细胞和癌细胞二者的遗传特性,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已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最后得出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

3   师生互动,深入学习

情境: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后,教师通过课件分步展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通过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整个过程的原理与目的。

问题串3如下:

(1)如何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

生:给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继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2)只注射一次抗原,可以吗?

生:(回顾必修三中免疫学知识)不可以,要反复多次注射,以加强免疫。

(3)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方法有几种?相比于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特有的是哪种?

生:有3种,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聚乙二醇)、生物法(灭活的病毒);其中特有的是生物法。

(4)细胞的融合是随机的,仅考虑两两融合的情况,融合之后培养液中可能有几种细胞?每种细胞都是我们想要的吗?

生:可能有5种细胞,分别是B淋巴细胞两两融合的细胞、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两两融合的细胞(杂交瘤细胞)、骨髓瘤细胞两两融合的细胞、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以及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是需要的。

(5)那如何将这些细胞分离,或者是如何只保留我们想要的细胞类型呢?(教师给出提示信息:细胞合成DNA的途径有两条,即D和S途径。化学物质氨基嘌呤可以阻断D途径。B淋巴细胞合成这两种途径都有,而骨髓瘤细胞只有D途径,缺乏S途径。)

生:(学生分组讨论)可在培养基中加入氨基嘌呤。

教师补充与点拨: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一般采用的是HAT培养基。其中,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两融合的细胞,D途径受阻,S途径正常,但这两类细胞存活能力有限,一般10天左右就会死亡;骨髓瘤细胞两两融合的细胞和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的D途径受阻,而又缺乏S途径,无法增殖,所以在HAT培养基中很快就会死亡,因此,只有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两两融合的细胞(杂交瘤细胞)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并增殖。

(6)为什么还要进行第二次筛选?

生:因为小鼠体内的B淋巴细胞有多种。

教师补充:一种抗原存在多种抗原决定簇,一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可形成相对应的一种效应B细胞,由于反复多次注射抗原,小鼠体内存在多种针对该抗原的效应B细胞。针对该抗原的抗体有多种,它们的特异性是不同的,因此,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也有很多种,需要进行第二次筛选。

(7)第二次筛选时所用的方法?

生: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教师拓展:经过第一次筛选可获得多种杂交瘤细胞,需进行第二次筛选,通常采用“有限稀释法”,利用多孔培养板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稀释培养,每个孔中最多放置一个细胞,通过培养使其增殖,这样可保证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性质是单一的;然后检测每个孔中的细胞产生的抗体,利用细胞的上清液进行抗体检测。一般所用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上清液所在的培养孔可称为阳性孔。为了确保阳性孔中的细胞来自于单个细胞,可继续将里面的细胞进行稀释培养,一般需要进行3到4次,直到确保孔中的细胞为单克隆细胞为止。

(8)培养杂交瘤细胞的方法有几种?

生:有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2种。

(9)总结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手段与原理?

生:涉及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的融合、动物细胞的培养;原理有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增殖。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以问题串的形式可以将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逐个突破,化难为易。其中问题(5)(6)(7)是教学难点,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不一定能明白具體原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些信息提示并适时地补充点拨,帮助学生更好理解。

4   强化知识的建构,总结课堂内容

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构建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流程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而起到巩固升华的作用。

5   布置课后问题,提升能力

问题:科学家从某些无限增殖细胞的细胞质中分离出无限增殖的基因,根据此信息,利用已学习过的生物技术设计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新方案[3]。(提示:基因工程、核移植技术)

6   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教师讲解的形式为主,学生往往印象不是很深刻,理解得也不是很透彻,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是被动地接收知识。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增加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气氛。教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地获得知识,提升探究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理解生活中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积极关注社会议题,提高辨别伪科学的能力。问题式教学有自身的优点,但并不适合所有的课程,在应用时还是应该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丁海华.“问题教学模式”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4(1).

【作者简介】

李春霞(1992~),女,汉族,山西大同人,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量表的设计与使用初探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