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模意识:通向数学素养的内设桥梁

2020-04-09陆佳凤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陆佳凤

摘  要: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本质上就是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经历将现实原型抽象、概括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模型准备、模型建构和模型应用。数学建模意识,是通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内设桥梁。

关键词:小学数学;建模意识;数学素养;内设桥梁

数学建模与数学教学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模型的建构教学,一切的数学原理、法则、定律等都可以看成广义的数学模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本质上就是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经历将现实原型抽象、概括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先生所说的:“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有抽象、推理和模型。”培育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是走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内设桥梁。

一、模型准备,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建模,从整体上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化,包括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所谓“横向数学化”,就是从生活原型到数学符号的提炼、抽象过程;所谓“纵向数学化”,就是数学符号的模塑、生成和被使用。站在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首先需要提供贴合学生经验的背景,激活学生的经验储备,引领学生进行“横向数学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生活语言转译为数学语言,将数学语言转译为数学符号。

站在学生数学建模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丰富建模内容,激发建模兴趣,指导建模方法。数学建模的基点是学生,根源在于生活原型。比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苏教版四下),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从生活事理出发,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炼、抽象,运用数学不完全归纳方法,合情合理地进行数学猜想、验证,从而助推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如“一种童装,上衣每件80元,裤子每条40元,学校某个班级一共购买了50套,一共需要多少元?”“一名工人装置一种模具,上午能装置20个,下午能裝置30个,一周装置5天,一共能装置多少个?”等等。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说出列式的根据,也即生活事理。比如针对第一个生活实际问题,可以先算一套童装多少元,再算50套童装多少元;也可以先算50件上衣多少元,50条裤子多少元,再计算50套童装多少元,等等。通过生活事理的阐释,引导学生从生活事理向数学算理嬗变,从而引导学生建构乘法分配律。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要选取贴合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这些事例要具有代表性、适切性,从而便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处理,即从学生的生活原型过渡、提升到数学模型。如此,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生活事理的内涵、属性的理解,也有助于向学生渗透数学的符号意识、代数思想。

二、模型建构,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模型的建构离不开学生的数学活动,同时数学模型的建构又有利于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模型建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表象。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活动经验,引发学生积极迁移,促发学生自由联想,从而积极建构数学模型。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打造活动平台,赋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空、条件,助推学生的数学建模。

比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笔者就给学生提供了边长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拼摆指定规格的长方形。学生自觉地展开活动,他们或两个一组,或三个一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小组成员负责拼摆,有的小组成员负责记录,有的小组成员负责计算个数,等等。通过数学活动,形成关于长方形面积模型的猜想。在拼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些规格的长方形用小组中的小正方形塑料片不够拼,但还是能够拼一行、一列的,也就是说,材料是“缺斤少两”的。为此,学生就自觉地运用数学猜想解决实际的操作问题,同时借用其他小组的小正方形塑料片来拼摆,从而进行有效验证。通过数学猜想、验证等活动,学生就能摆脱物质化的拼摆操作,建构数学化、符号化的模型。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不仅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还能感受、体验到数学建模方法,形成数学建模意识。

小学生数学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兼具直观动作思维,而数学模型是理性的、抽象的。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逐步抽象概括,就能建构起清晰的、准确的数学模型。

三、模型应用,激活学生数学认知经验

通过数学模型的建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经验逐步内化,从而成为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学生的认知经验。在经历了模型准备、模型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模型的解释、表达与应用。在模型应用中,激活学生的数学认知经验。这个过程,就是对数学模型进行意义赋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体验到数学模型的意义。

比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间隔排列”(苏教版三上),当学生建构了数学模型之后,笔者出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建构的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模型通过解释、表达与应用,才能彰显出数学模型的价值。通过模型的应用,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能潜移默化地得到增强。比如“一串珠子一共有40颗,首端为黑色珠子,按照一一间隔的顺序排列,末端为红色珠子,一共有多少个黑珠子、有多少个红珠子?”“一串珠子一共有40颗,首端为黑色珠子,按照一一间隔的顺序排列,末端为黑色珠子,一共有多少个黑珠子、有多少个红珠子?”“一串环形的珠子一共有40颗,按照黑珠子、红珠子一一间隔顺序排列,一共有多少个黑珠子、有多少个红珠子?”等等。这样的“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能让学生明晰各种形式的间隔排列问题。在模型的变式运用之中,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本质。

如果说,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建构是数学化的过程,那么,从数学模型到生活原型就是生活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从一类问题拓展到另一类问题,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更本质、更全面、更深刻。从数学模型到现实原型,学生更能感受、体验到数学模型的功能、魅力。

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经历了完整的行为操作,而且经历了充分的思维活动过程。他们不断地猜测、不断地验证、不断地探究,从而不断地对模型进行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不仅是为了获得数学模型,更是要助推学生数学地把握、数学地处理现实问题,形成数学化处理问题的观念、习惯,这是真正的数学建模意识,也是数学建模教学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途径分析
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大学生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