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分享”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020-04-07陶玲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2期
关键词:分享语文能力培养

陶玲

摘要: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时,“课堂分享”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分享”能创造更多听、说机会;“分享”能让阅读更高效;“分享”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习作变得轻松。只要不断为学生创造“分享”的机会,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分享  培养  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即“外部言语能力”,它由倾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构成。较高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期,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能力培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一次又一次愉快地参与中得到提高。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分享”是一种比较轻松、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法。

一、 “分享”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听得更专注

倾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人们交流频率越来越高,倾听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语文教学大纲也把“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排在了语文能力的第一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善于听课的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增长更多的知识。虽然倾听能力特别重要,但由于它并不是考试的一个内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而忽视了听话的训练。因此,很多学生在听课时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有时一只蜜蜂飞来,一群学生的目光都会被吸引过去。学生看似在听课,可当你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种心猿意马的状态不仅是对老师教学的不尊重,更会给学生带来许多不良的连锁反应,如课后作业学生不能高质量地完成,不能顺畅地与人交流。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能更专注地听。在教学中,我加入了 “课堂收获分享”环节,每一节课留给学生三分钟,让学生与伙伴“分享”本节课的课堂收获。这样的“分享”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上必须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有了这个意识,学生心猿意马的现象明显少了许多,课堂上学生的眼神更多地集中在老师身上。仅仅会听老师说话还不行,还得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因为同学的发言有时会带来更多的启发。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分享建议:“在分享收获时,可以是从老师那儿得到的,也可以是从同学那儿得到的,如果两者都有那就最棒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一个,所以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都被牵引着。一次又一次的“课堂收获分享”,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每一次倾听都变得更专注。学生听得专注了,就能够在所听到的内容中筛选出重要信息储存在大脑中,有时甚至还能捕捉到一些非常细微的信息。如: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的“课堂收获分享”中,学生通过认真倾听,不仅收获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还收获了“点面结合”以及抓住细节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等。

二、“分享”能创造更多表达机会,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如果说“倾听”是接收,那“说话”就是“输出”。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往往会获得更多的赏识与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是主要阵地,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说话机会,让学生敢说、乐说。要让学生多说,老师就要少说。所以课堂上老师要改变从头到尾串讲模式,只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给学生指点方向,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然后把探究所得与同伴分享,在分享中训练说话能力。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借助于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对诸葛亮有一个整体印象——神机妙算,然后抛出探究问题“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找出能证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证据,并写上批注。在学生探究有所收获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也为了照顾一些羞于表达的学生的感受,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训练他们说话的胆量,让他们找到表达的自信。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表达自信之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分享。分享时,所发言的同学个个信心满满。他们有的根据文中提供的证据表达自己的见解,吐字清晰,条理清楚;有的不仅能在文中找证据,还能从文本引申到原著说开去,说得有理有据。坚持每一节课都有分享,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分享,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三、“分享”能明确阅读目标,让阅读变得更高效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它能提升个人气质。一个阅读广泛的人,其身上必散发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当下语文教学更是将阅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读课本,更要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统编教材也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课外阅读成了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基于阅读的重要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都或多或少地进行阅读。虽然有了阅读经历,但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读完一本书之后,除了了解文本内容,其他所得甚少,这就是阅读能力较低的一种表现。通过与学生交流,我发现阅读能力低下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阅读没有目标,只注重故事情节,囫囵吞枣,缺乏有效的思考。为了避免这种“只读不思”的无效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我设计了“阅读分享课”。学生可分享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也可分享读书过程中的所思所得,还可以分享好的读书方法。这就促使学生在读书时必须一字一句地细细品读,同时加以思考,发现文章中有价值的东西。带着目的去读,学生当然收获多多。分享课上,学生“你说罢来我登场”,有时读了同一本书的同学在分享时还可能就文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某个观点进行激烈的辩论,阅读所思变得更有深度。通过一次次的“分享”,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读书方法,“读中有思”成了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也因此变得更为高效。

四、“分享”能激发写作的兴趣,提升写作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一提到写作,学生总是面露愁容,唉声叹气,甚至把某个周末没有布置日记作业看成了老师的恩赐。学生怕写作,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不愿动笔。越不写,习作能力就越差。要改变这一恶性循环,首先要让学生体验作文的快乐,从而对作文产生兴趣,让写作成为他们心灵的“牵挂”,继而产生写作的欲望,在练笔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在学习上的快乐很多时候都来源于老师和同伴的肯定,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日记和课堂练笔中的亮点,并对亮点给予肯定。“习作分享”就是这种肯定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写好作文,我能行。分享时,要根据学生本身水平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分享方式,如写得好的文章全文分享,水平稍差的选择文章中的亮点进行分享,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写作的快乐。有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然而然就愿意再写。班中一位平时作文水平不是很好的孩子在一次片段分享之后,当晚就写了一篇日记。日记内容丰富,情感真实,最后一段直接写出了“分享”给她带来的快乐:“这一次的分享课,虽然我的作文只分享了一段,但是已经让我欢欣不已了。以后我一定要多练写作,争取将来能在班里全文分享。”对“分享”有了期待,对作文就有了兴趣。但即使有兴趣,每一篇作文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于是在后期的“习作分享”中,我会和学生一起找出所分享文章的不足之处,再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有了这些指导建议,学生可以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在分享、修改、再分享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慢慢就提高了。

分享让学生快乐,分享让学生自信,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分享的机会,學生的语文能力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责任编辑:陆晨阳

猜你喜欢

分享语文能力培养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孩子,我们慢慢来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