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看西方诗歌英译汉的翻译策略

2020-04-07吴诚辉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吴诚辉

摘要:随着文化翻译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从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角度研究西方诗歌英译汉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因此,本文试图以Sonnet18的汉译文本为例,探讨“文化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和其对西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策略;Sonnet18;文化翻译理论。

一、文化翻译理论概述

谢天振(2014)在《隐身与现身》一书中指出,当代西方学者在翻译研究上最大的突破就是将翻译置于跨文化、跨学科的大背景下,即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层面审视翻译,将文本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来分析。20世纪90年代,Bassnett和Lefevere首次正式提出了“文化变迁”的概念形式(1991)。[1]甚至有人认为,翻译单位已经开始从文字到文本、从文本到文化的转换。

Bassnett认为翻译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行为,而是深深植根于语言文化之中。经过多年的翻译理论研究,Bassnett提出了“文化翻译理论”的观点:“首先,翻译应以文化为单位,文本不应仅仅停留在先前的文化语境中;其次,翻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解码和重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交际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文的描述,而应在目的语文化中实现功能对等。”[2]Bassnett将文化作为翻译的一个单元,无疑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二、文化翻译理论下的西方诗歌翻译

诗歌翻译属于文学翻译,因此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时代,古代诗词中的文化因素如何翻译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做法是,在翻译过程中,纯语言水平应该被驯化,而文化水平应该努力最大化异化(1999)。[3]换言之,译者在充分展示诗歌原意的同时,也要努力体现翻译中的文化独特性。

莎士比亚赋予十四行诗以优美的歌谣来歌颂友谊和爱情,其中Sonnet18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作。本文根据译者的风格和各译本在当今社会的流行程度,选取梁实秋、屠岸、孙大禹对此诗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文化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和指导意义。

三、译本研究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将首先对不同具体句子的翻译进行集体分析,然后再分别对三个不同版本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1)“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三位翻译大师都把“summer”译成了“夏日或夏天”,传达了这首诗的原意。然而,在孙的翻译文本中,“初”和“清”更成功地表达了这个夏天的特点。因为,根据对英国文化和语境的理解,这里提到的夏天并没有中国那么热。所以孙较好地完成了“文化翻译理论”所要求的文化转移的使命。

(2)“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由于英國的海洋性气候使得英国夏季雨水充沛且非常潮湿,因此英国的夏季时间非常短。它们的译本都表达了这一特点和诗中所隐含的无奈意义。然而,本文认为孙的翻译中“孟夏的良时”更好地传达了该句在中国文化下的独特意义”。

(3)“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在诗的最后,诗人指出最好的朋友将与诗歌共存。梁和屠的译本缺乏原诗的美,而孙的译品“只要人们还活着,眼睛还能看,这首诗便能栩栩赋予你霞丹”则很有艺术性。这正是Bassnett所说的移植意境的特点,同时也符合西方诗歌的特点。

总体上来说,梁实秋的译文读起来更像散文。译本重视文本意境的传达,强调神似而不是形似。因此,从形式上看,翻译没有严格的规则,相对松散。从措辞上过于通俗,在汉语语境中,许多词不是最佳选择。

屠岸的翻译恰当地处理了诗歌的韵律。十四行诗中使用的句型对中国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现代汉语的帮助下,译者尽量避免使用灵活的欧化语法。但这种做法同时弱化了原著风格的美感。

相比之下,孙大禹的翻译在形式上则依赖于十四行诗的押韵,这与原诗的押韵和格式是一样的。这种翻译选择既反映了Bassnett所提到的文化转换形式的特点,也符合西方诗歌的特点。同时,在词语选择上,孙大禹在新的语境中很好地体现了原诗的文化意蕴。

四、总结

基于上述理论和观点,本文试图对Sonnet18的三个中文译本进行研究,发现在这首诗的文化翻译上存在的差异。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译者很难实现文化的彻底转换,即完全完成“文化翻译理论”的要求。本文认为,孙大禹的翻译是独特的,更符合“文化翻译理论”的需要,为后世诗歌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参考和指导。译者必须对源语和译入语文化都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各种翻译策略,选择异化和适当归化的方法,注重文化内涵的阐释,追求文化功能的对等。同时,也要注意形式,尽量使用适合目标语言的语言表达方式,减少阅读障碍,增强文化转化和交流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62 - 363.

[2]孙大雨.英诗选译集(英汉对照版)[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9.

[3]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 eds.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J]. Target, 1991, 3(1):114-116(3).

[4]孙致礼. 文化与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11):42-43+47.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