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0-04-03李志勇廖军和陈紫燕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3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团体心理学

李志勇 廖军和 陈紫燕

摘要: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是一种基于积极心理学基本理念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而兴起的团体辅导活动。目前,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内涵、理论基础、开展形式等方面还存在不清晰、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本文从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内涵再思考、理论基础、开展形式、应用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促进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积极心理学2.0时代的到来,从理论研讨到实践操纵,积极心理学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建树。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积极心理学开始涉足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纵观近几年的研究,笔者发现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入学新生、贫困学生、抑郁症患者等;研究内容侧重于体现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积极品质、情绪体验等方面;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其中,在心理学领域主要研究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是否能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有实验研究显示积极团体辅导可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提高自尊水平,最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1,2]。在教育学领域一般是用其改善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提高学习动机[3,4]。在医学领域主要利用积极团体辅导减缓病人的抑郁症状[5],提升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6]等。

尽管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发展已渐趋成熟,但研究者通过文献查阅和实践操作发现,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具体定义并没有统一说法,界定模糊,理念不清,研究对象还聚焦于罹患或易患心理疾病者。以发展性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相关研究较少,其实践和应用更是少之又少。例如,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和运用暂处于萌芽阶段。这些缺陷使得我们有必要在对以往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相关研究的整体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解决“什么(what)”是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支撑“系统(system)”、“如何(how)”去开展、实际操作“注意(attention)”事项等问题,以期为日后相关实验研究和实际操作奠定基础。

一、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内涵再思考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是发生在团体情境下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是由经受专业培训的团体领导者,运用心理学技巧和方法,针对成员共同或类似问题,通过团体内部的交流辅助个体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问题,最终获得顺利解决问题、树立正确信念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传播到中国以后,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拥有强大的理论支持系统和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凭借其活泼性、易迁移性、短时见效性、可操作性、普遍性等特点,逐渐取代个体咨询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受到了众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将其应用于解决人际交往、考试焦虑、自信心缺乏、适应不良、压力应对等问题,并取得了有效成果。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更高的契合度,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发挥着显著的实效作用。

1997年,时任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的Seligman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一门运用比较成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测验手段,研究人类积极力量、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学科。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和帮助人类获得幸福与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与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是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三大板块,这三者彼此紧密联系,缺一不可[7]。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思潮在我国的掀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积极心理学基本理念应用到团体辅导活动中。鉴于积极心理学更侧重于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等方面的研究,这种关注冲击了传统学校教育认定的治疗观和矫正观,因此,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团体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也逐渐被关注。

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已经致力于相关研究,并分别从“内容趋向”和“机制趋向”为出发点,提出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可能的含义[8]。

“内容趋向”的观点侧重于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内容与主题,认为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就是建构或发现、强化、维持成员的积极心理资源。这种团体辅导不是直接针对成员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开展辅导活动,而是通过强化成员本身的积极品质,最终摆脱负性情绪,改善心理问题。例如,国外学者Pascal Antoine等人设计并开展为期六周的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使学生的正念和专注力得以增强,结果还发现个体特质焦虑、抑郁症状和心理压力明显减轻[9]。国内学者王奕冉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数据进行分析以后发现,积极心理团体辅导能够显著提高貧困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同时使其就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10]。但这种定义夸大了团体辅导的内容,忽视了对辅导结果的要求。例如,感恩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可以通过团体辅导养成,但是一味要求养成感恩可能会使成员忍受过度[11]。

“机制趋向”的观点关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机制与结果,它强调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就是改变积极变量或帮助个体获得积极结果的心理咨询活动。Davis在其研究中表明感恩和品位的培养能够使成员体验到积极情绪,最终提升幸福感[12]。廖冉等面向大一新生开展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团体辅导,发现积极心理团体辅导通过发挥教育功能、发展功能、预防功能和治疗功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13]。虽然“机制趋向”对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界定已经比较明晰,但这种定义的缺陷在于我们无法确认积极品质是否是因为使用了可操作的团体辅导技术才获得的[14]。

经过以上信息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概念界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其意义的理解有失偏颇。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对象不仅可以是心理疾病的患者,也可以是心理健康的群体;辅导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体治疗与消除心理问题,也包括鼓励个体自我提升,帮助其达到丰盈的状态。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应从“内容”和“机制”两个角度共同定义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即积极心理团体辅导(positive psychological group counseling)是以强化团体成员的积极品质为目标,以改变积极资源为手段,选择并设计与积极心理学理念契合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成员改善消极情绪和解决心理问题,最终实现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一种团体辅导的新形式。

二、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设计理念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设计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团体心理辅导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这些理念为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从“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用(how)”三方面对几种主要的基本理念从进行阐述和解释,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理念

(1)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出自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场论。该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将团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在这种整体层面上研究个体与团体行为的潜在动机。团体动力学主要包括四个内容:群体凝聚力、团体规则与情境、团体属性与领导者、团体结构[15]。有关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研究表明,团体动力学要求营造积极、和谐、自由、民主的团体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对每位成员产生影响,使团体凝聚力增强,促进个体发展,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幸福感[16]。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需从团体动力学的四个基本内容着手,从多方面考虑如何设计积极团体辅导活动。例如,张菁在实施原则、障碍分析、实施计划等方面深入分析团体动力学理论对青少年发展特点的影响,设计班级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实验发现团体动力学理论指导下的积极团体辅导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可程度,改善学生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17]。团体动力学不仅为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奠定了理念基础,还为团体气氛的建设、个体与团体目标、领导者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条件。

(2)人际沟通理论

人际沟通理论是指人与人之间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传播讯息、交流积极思想与情感。该理论为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沟通技巧,帮助领导者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也为领导者选择交流方式和观察群体表现提供理论支持。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中,从方案设计到实施都建立在领导者与成员之间沟通的基础之上,因此,应将人际沟通理论贯彻活动始终。例如,在干预初一新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时,人际沟通技巧对于新生适应校园生活至关重要,此时融入人际沟通理论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1]。

2.积极心理学的设计理念

(1)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是指不对等思维和不合理认知在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障碍的维护和矫正中起着主要作用。其中引用较多的是艾利斯情绪ABC理论,他认为刺激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诱发情绪和行为结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对事件A的认识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才是直接原因。将认知行为理论应用到团体辅导可以显著改善个体的不良行为,矫正畸形信念,实现悦纳自我、心理适应能力正常发展,从而获得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中,采用“认识—探究—操作”程序模型,利用心理训练、认知重组等认知行为疗法展开团体辅导活动,可取得有效结果。例如Aman Sado Elemo等人在干预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设计了每周8次的认知行为导向的积极心理团体辅导项目,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应对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提高国际学生的适应水平具有长期的积极作用[18]。为干预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将认知行为疗法与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相融合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方案,帮助新生认发现、培养、突出并利用个人优势,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19]。

(2)自我决定理论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另一理论基础是自我决定理论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它是广泛应用于人们行为动机、健康和人格特质的理论,它的核心是有效使用并内化外部动机。Ryan等人的最新研究表明自我决定理论在人类主观幸福感的获得与缺失、生活目标、人际关系等方面萌发了新的观点[20]。它认为人是积极的个体,人类拥有积极学习、不断进步、完善自我的动力目标,这些目标的完成最终导致个体倾向于正向、健康的趋势发展。自我决定理论还认为人类具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能力、胜任力和与人际交往能力。当三种基本需要不能被满足时,个体就会产生“错失恐惧”。因此在开展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时应注意控制充满信任、安全和归属感的团体情境,以自主支持、结构化和参与等自我决定理论的操作技术满足成员的三种心理需要[15],激发其内在动机,“错失恐惧”才会逐渐消失,从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21]。

(3)拓展—建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Fredrickson在研究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的过程中发现其具有短时的拓展延伸功效。在此基础上Fredrickson提出了拓展—建构理论(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解释积极情绪的作用机理及延伸意义,积极情绪是指个体在从事对其具有意义的事件时所产生的暂时的愉悦感,它使得个体更加专注当前的行为,有利于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因此,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作用机制就是在活動中提升成员的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其拓宽认识和行为,建构积极资源,从而使个体产生良好的应对方式。在此后的研究中,国外学者Denovan等人也发现积极情绪在抗挫折水平和压力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22]。国内学者在团体情境中将积极情绪作为中介变量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探究自尊对高校学生生命意义感的预测效度,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积极情绪具有拓展和建构两种功能[2]。拓展功能是指积极情绪具有短时拓展个体注意、认知和行动的能力, 建构功能则是积极情绪存在储存和积累个体积极资源的作用,能够帮助个体取得成功,保持较高的成就感。

三、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开展形式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要想顺利开展,必然离不开严密的科学组织工作,也要遵从配对性好、利于操作和安全性强的使用原则。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中,比较常见的活动方式有户外拓展活动、心理品质训练、积极分享和心理剧等。本文将着重介绍这几种活动方式,探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和实践。

1.户外拓展活动

户外拓展活动要求领导者根据活动目标事先策划好相关的活动步骤与内容,在真实的情境中带领成员操作活动,在互动过程中教会成员重新塑造认知信念,积极思考。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户外拓展活动,在活动内容设计方面,更加注重如何让成员认识“我有”,发现“我是”,体验“我能”等的积极状态[23]。在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方面,户外拓展活动作为积极团体辅导活动方式的一种,包含人际关系、人格训练等。在结果评价方面,户外拓展活动更侧重于成员在此过程中是否发挥其坚强的意志、获得自我提升的信念、体验到较强烈的幸福感。例如,大一新生军训期间以“人际关系”为主题设计为期一周的积极心理户外拓展活动,鼓励新生面对困难,增强班级集体凝聚力,团结合作,互相帮助。

2.心理品质训练

心理品质训练是指利用短期或者长期的团体训练方式建立、培养与维持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品质训练主题与内容选自Seligman等人提出的六大美德和24种积极心理品格优势。训练形式可选择如美丽日记(beautiful journal)、美丽瞬间(beautiful moment)、再归因训练(reattribution training)等积极团体辅导方式。国外学者Martínez-Martí等以培养“审美”的积极心理品质展开了为期3周的积极心理团体辅导,要求成员每天撰写“美丽日记”以培养审美能力,最终实现了预期设想[24]。国内学者以心理韧性为主题设计8次辅导方案,通过“再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有效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韧性[10]。

3.积极分享

积极分享是个体围绕具体的积极心理品格阐述自己的优势,与其他成员共同分享切身的积极感受,如我的特长是什么,我知道做哪些事情使我更加快乐等。积极分享作为积极团体辅导的一种活动方式,以人际沟通理论作为活动基础,要求领导者围绕积极心理品质展开分享,最终拓宽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交流使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学习他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及时修正不足之处。在实际应用中,如Martínez-Martí等在审美训练结束以后建立“分享平台”,要求个体与其他成员就参与活动的心得进行互动,发现积极分享也能够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24]。

4.心理剧

心理剧也称角色扮演,1921年由精神病理学家Moreno在其研究中首创。校园心理剧是指通过角色表演,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各种心理问题和积极品格,探索个体的自我优势、人际关系、情感体验等问题,使演员和观众从中受到深深的震撼与启发[25]。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剧更加关注成员在此过程中的即时体验和感悟,唤醒个体的自主能动性与创新能力,激发自我实现的潜能。在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团体心理辅导中,以“感恩”、“心理弹性”、“尊重”等积极心理品格优势作为心理剧主题和内容的研究逐渐发展成熟。例如,蒋婧妍在设计为期八周的心理剧后研究发现其对初中生自尊水平的干预起着显著效果[26]。

5.其他方式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开展形式还包括团体沙盘游戏和主题班會等。团体沙盘游戏是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渗入东方传统文化,是指在团体情境中,众多来访者通过在对相同或相似三维立体模型的建构与创作中表现出自己的无意识思想与行为,在领导者的指导下实现心理问题的治疗和积极品质的提升[27]。作为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沙盘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紧密关联。沙盘游戏的作用在于它能够充分展示团体成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其对活动的兴趣,使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结果更加有效。王恩娜和彭贤将沙盘游戏和萨提亚模式结合,发现这种形式下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积极心理资源,并改善其人际关系[28]。主题班会是指以班级为单位,围绕6种美德和24种积极心理品格优势,如感恩、韧性等,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唤醒学生对积极资源的认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本质上与传统团体心理辅导有很大的不同,为了帮助研究者与教师在未来的研究和操作中能够准确把握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方向,本文将提出以下操作注意事项。

1.在主题选择上,教师应注意积极心理品质内容化

Seligman及其合伙人Peterson在对积极心理学的多年研究之后建立了VIA(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体系,此体系以人类本性的6种美德(智力和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超卓)为根基,这6种美德分别对应24种积极心理品格优势,即好奇心、喜欢学习、独创力、观察与判断能力、发散思维;勇敢、坚韧、真诚、热情;爱与被爱的能力、善良、社会智力;团队合作、公平、领导力;宽恕、虚心、谨慎、自制;欣赏美的能力、感恩、幽默、信仰、希望[29]。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个人在面对挫折、压力等难题时采用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30]。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应注意根据学校学生整体的实际发展情况和VIA体系共同筛选活动主题。

2.在目标设定上,教师应注意引导个体发展化

埃里克森将个体的人生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的个体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都互不相同。因此,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中,教师需根据各个年龄阶段所对应的特点发现并确定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必须遵循积极心理干预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以发展为指标,识别并培养天赋型学生,摒弃传统的消极心理思想,把发掘个人优势、矫正自我认知、获得积极心理品质和丰富学生生活等作为教学目标。研究显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积极心理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提升积极心理资源,从而减少学生消极情绪体验,最终导致亲社会行为增加而攻击行为减少[31]。

3.在方案设计上,教师应注意活动参与度和操作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需熟练使用积极心理学的设计理念,注重选择与提升积极心理资本有关的团体辅导活动,以最少的经济成本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俞国良教授曾提出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努力探索新媒体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方式[32]。注重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活动,将线上与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课上教授相关知识,课下以人生目标、幸福感、美丽日记等方式指导学生挖掘、培养、维持积极力量与人格优势。例如,Marijke Schotanus-Dijkstra等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基于电子邮件形式筛选符合实验条件者,然后通过阅读书本和咨询师的线上指导进行积极心理干预[33]。

4.在活动组织上,教师应注意将单独操作与整合应用结合化

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单独作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受马斯洛人本主义思想的熏染,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完全接纳和包容整个团体,鼓励个体关注认真参与活动时所带来的高峰体验,用心感受活动的乐趣,将心理健康知识内化于心,并为学生留出空余时间要求其主动讲述自己的感受,使其真正融入团体辅导活动。研究显示,个体对于主动参加的活动,会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坚持、独创力和自我约束等优势[34]。此外,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不僅可以单独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也可以结合其他呈现方式(如电子媒介等),基于这种认识,Walsh等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活动[35]。

2.在效果评价上,教师应注意评价主体多元化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评价应以个人评价和他人评价为主。即个体主动分享活动心得,共享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和获得的积极品质,其他成员轮流对个体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自我评价进行剖析指正并鼓励。当然,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侧重于对当前活动所产生的感受,更应引导学生将其拓展到学习与生活当中。等待所有成员评估结束以后,教师需综合个体活动表现、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给予学生最终的效果评估,并鼓励其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继续保持在活动中获得的积极资源。

总之,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出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熟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目前的研究中只提供了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解决心理问题,培养积极品质可能起到的作用,而关于积极心理团体辅导设计的文章和书籍少之又少,仅依据传统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方式去开展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不利于研究的进步。其次,研究者在其探索过程中很容易过度理解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意义,以后的研究应注意从“内容趋向”和“机制趋向”两方面着手,才能使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发展更加乐观。

参考文献:

[1]黄事志.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促进初一新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2]柳之啸,乔玉玲,吴任钢.自尊对生命意义感的预测机制——心理控制源和积极情绪的双中介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9):772777.

[3]高淑艳,李洋,郑宇姝.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改善效果[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6):451-453+468.

[4]王芳.农村初一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团体辅导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5]KRENTZMAN A R. Re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o substance use, addiction, and recovery research[J]. 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2013,27(1):151165.

[6]梁挺,邓怡平,郑浩轩,等.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8):11811183.

[7]翟贤亮,葛鲁嘉.积极心理学的建设性冲突与视域转换[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2):290297.

[8]段文杰,卜禾.积极心理干预是“新瓶装旧酒”吗?[J].心理科学,2018,26(10):18311843.

[9]ANTOINE P, DAUVIER B, ANDREOTTI E,et 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a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Applied psychology[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8,122(1):140147.

[10]王奕冉.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J].教育与职业,2016(18):103105.

[11]WOOD A M, EMMONS R A, ALGOE S B, et al. A dark side of gratitude?Distinguishing between beneficial gratitude and its harmful impostors for the positive clinical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and well-being[J]. The Wiley handbook of positive clinical psychology, 2016:137151.

[12]DAVIS D E, CHOE E, MEYERS J,et al. Thankful for the little things: A meta-analysis of gratitude intervention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16,1:2031.

[13]廖冉,夏翠翠,蒋索.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20(4):4952.

[14]LOMAS T, HEFFERON K, IVTZAN I. The LIFE Model: A meta-theoretical conceptual map for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 [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15,16(5):13471364.

[15]王深,冯卫.促进个体锻炼坚持性的团体干预研究进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42149+171.

[16]徐敏,王广云.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的研究[C]. Proceedings of 2018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ICHSSR 2018)(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VOL.213),2018.

[17]張菁.团体动力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18]ELEMO A S, Ay 塂e Sibel Türküm. The effects of psycho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on the adjustment, coping self-efficac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level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urke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9,70:718.

[19]DUAN W J, BU H.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short three-dimensional inventory of character strengths[J].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17b,26(9):25192531.

[20]RYAN R M,DECI E L. Chapter Four-Brick by Brick: The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J]. Advances in Motivation Science,2019, 6(1): 111156.

[21]柴唤友,牛更枫,褚晓伟,等.错失恐惧:我又错过了什么?[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3):527537.

[22]DENOVAN A, MACASKILL A. Stress, resilience and leisure coping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pplying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J].Leisure Studies, 2017,6:852865.

[23]王华容,陈凯言,莫闲.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对提升研究生心理韧性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7(1):101104.

[24]Martínez-Martí M L, AVIA M D, Hernández-Lloreda M J. Appreciation of beauty training: A webbased intervention[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14,9(6):477481.

[25]何宝平.让校园心理剧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亮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7):5456.

[26]蒋婧妍.心理剧对初中生自尊水平的干预[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269273.

[27]周彩虹,申荷永,张艳,萃徐凯.沙盘游戏治疗:纵深化与本土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270.

[28]王恩娜,彭贤.沙盘游戏和萨提亚模式结合的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J].中国临床学心理学杂志,2017,25(2):315318+332.

[29]吴九君,廖清林,韩力光.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299(3):113117.

[30]杨飞龙,李翔,朱海东.学校氛围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2):396400.

[31]杨娃,邢禹,关梅林,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心理资源对中职生亲社会和攻击行为的影响——情绪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7,5:3035.

[32]俞国良,王浩.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再思考:访谈证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76(4):106109.

[33]MarijkeSchotanus-Dijkstra, Constance H C Drossaert, Ernst T Bohlmeijer. Peoples Motives to Participate in a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with Email Support and Who Might Benefit Mos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2019:122.

[34]边玉芳,吴洪健,张玲玲.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6):115118.

[35]WALSH S, CASSIDY M, PRIEBE S.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therapy in mental health care: A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7,73(6):638651.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团体心理学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没有用”的心理学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2)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