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社交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产品传播的特征

2020-04-01李倩雯李想

传媒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传播特征社交媒体微博

李倩雯 李想

摘 要:随着数字革命与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以推特、微博、贴吧等互动式社交为主的社交媒体渗入人们生活。区别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为主,社交媒体以“病毒式蔓延”的传播速度促使传播环境向“人人皆媒,万物皆媒”的时代转变,本文通过对微博的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和特点分析,探讨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产品传播的特征。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新闻信息传播;传播特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6-00-02

一、引言

社交媒体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依托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社交平台上的用户都自动成为一个“自媒体”单位,以个人的形式成为信息的生产者。社交网络传播平台的公共性与信息生产单位的个人化、平民化共同构成了社交媒体传播环境。在该环境下,传播信息的成本低廉化、传播主体多元化,其新闻信息的传播区别于传统媒体环境下以单向传播为主,呈现出“病毒式蔓延”传播、即时双向互动、交互性与信息不确定性等特点。而在讨论其传播环境个性化、精准化的同时,也引发对新闻信息真实性、传播盲目性的探讨和担忧[1]。

二、微博的兴起和发展现状

微博是由新浪网于2009年下半年推出的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类的社交网络平台,它以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为传播媒介,集发布、转发、评论、点赞为一体的多样互动模式,吸引普通用户注册使用,打造网络公共交流平台。目前新浪微博已成为中国用户数量最多的微博产品,在社交媒体中具有代表性。因而本文选取微博客户端作为分析样本,探讨其新闻信息传播的特征[2]。

三、微博的新闻信息传播特征

(一)信息传播交互性与时效性增强

依托于微博社交平台的公共性和功能的多样化,每一个微博用户成为个性的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接收者反馈者。不同于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形式,受信息流通渠道的有限和发布信息的高成本的影响,大众处于接受者的位置,被动接受信息,传播主体与受众界限分明。反馈信息也需要经过一定的流程,整个传播过程虽有序性强,但时效性差,不利于新闻信息的持续跟进。而微博平台实现了传播主体与受众的随时转换,信息生产与接收也受个人喜好影响,选择性大大增强。发布信息与接收信息的成本低廉化使得信息互动增多,每个微博用户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着其他用户的信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传播融合,信息传播交互性增强;除此以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微博客户端的便捷性,为反馈信息和再传播提供可能,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增强。

(二)社交媒体环境下广场式传播的呈现

相较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规律式的传播,微博用户作为个体的传播主体,其编辑信息传播内容的时间不受媒介本身的限制,而由传播主体用户自身决定。由于信息的传播与接收受到用户自身时间影响,因而形成了微博平台信息发布的碎片化与信息接收的碎片化。与此同时,微博用户在同一公共空间发布信息和接收信息,其对象不再是有针对性的、某一特殊需求的群众,而是所有在这个空间的参与者。除此以外,传统媒体所生产的信息经过一系列专业流程筛选、排序,可通过调整信息版面中的不同信息位置,赋予各类信息不同程度的重要性,即为公众设置议程。而在社交媒体时代,其一对一的互动式传播消解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专业主义的议程设置功能,微博信息的传播以顺时编排、即时流动和同一呈现为主,不同程度的新闻信息产品占据同样的传播空间。例如新型冠状病毒与奥斯卡获奖名单同一时间呈现,占据同样的传播资源。因此,从生产者的多元化、接受者的随机性以及信息生产的碎片化与占据空间的等量性可知,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形态呈现广场式传播。

(三)意见领袖的影响凸显

意见领袖是指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当某一新闻热点事件引发众多讨论时,微博的随时转发和点赞功能使得讨论中的优质内容出现在热搜广场上,进而引发更多关注和讨论,而该内容的生产者便成为这一事件中的“意见领袖”。他们的观点获得认同,并被转发进行二次传播,引着舆论走向。但其是短暂性的,且一般只限于特定的某一事件中。在微博中,信息交换与讨论的频繁性促使意见领袖的作用明显凸显。但除了内容取胜成为意见领袖以外,部分公众名人因其个人专业能力或人格魅力被部分群体认同且追捧,从而也在微博的信息传播环境里扮演了长期性意见领袖的角色。这些长期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容易造成大众盲目追随,而失去自我判断力。例如在蒋劲夫家暴事件中,某一线男星发布微博内容为怀念阳光大男孩,并引发舆论一边倒戈,转向阴谋论、指责受虐女方。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之大,如果不对其内容进行辨别和选取,则容易造成信息的盲目传播[3]。而从意见领袖的“粉丝”即部分信息受众的角度来看,容易由对该人物的思想认同上升至维护追随层面,从而拒绝接受其他的声音,造成个人思维层面的“茧房化”。

(四)社交媒介环境下谣言传播及辟谣机制的转变

社交媒体的主体多元化、交互性传播与广场式分布促成了信息平台的信息爆炸性增长,部分接受者逐渐丧失信息辨别能力,而新技术下信息的传播的速度及范围得到提升与扩展,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在微博平台,谣言传播主要有两种形态。一为民众自发猜测讨论而传播的谣言,社交媒体平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的展示——观看新闻信息模式向接受——讨论的对话模式转变。一则由普通民众发的新奇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信息能够迅速占领广场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该信息在其生产过程中未经过仔细核实,真假性难以界定。而后续的用户对于该信息真假性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确定信息的传播,最终其中一部分信息成为谣言;二为官方媒体或长期性意见领袖等具有权威性的用户发布不确实信息引发谣言的广泛传播。在民众的认知中,官方媒体或长期性意见领袖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可靠性,尤其是官方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 ,其发布的信息具有辟谣和认证作用。例如央视新闻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能在空气中存活五天”这一则消息,擅自将某些冠状病毒偷换为新型冠状病毒概念,引发群众恐慌。因此相较于前者民众传播的谣言而言,后者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和危害更大,其不仅会造成错误信息的泛滥引发群众心理危机,更是对自身公信力的打击。

伴随着谣言传播,其相应的辟谣机制也呈现出新的形态,逆火效应明显与社会化辟谣是社交媒体环境下辟谣的新特征。逆火效应是指辟谣或说服常常会导致人们更加相信谣言或更加坚信原有观点。在如今的微博平台内,由于媒体和其他许多官方账号一度消耗自身公信力,内容被后续“打脸”后,民众对于其发布的声明和辟谣信息失去信任,受动机误解的诱因影响,从而更为相信谣言信息。以娱乐圈诸多官方工作室账号为例,辟谣声明所起到的真相证实作用大打折扣。官方与民众的舆论场之间出现分裂,促进了社会化辟谣的兴起,辟谣主体不再局限于官方一方,社会企业、名人及普通民众也参与其中。微博为社会化辟谣提供了重要场所,其采用专门账号随时发布辟谣消息与每日各方辟谣信息汇总的模式,为公众打造公正的信息求证平台。这种社会化辟谣模式为抑制谣言开拓了新的路径[4]。

四、结语

当今社交媒体环境下自媒体发展势不可挡,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交互平台以分享为传播方式形成了新媒体技术下独特的传播形态和特征。信息的交互性与时效性增强构建了广场式的对话传播场景;意见领袖的作用突显引导着民众舆论走向,成为舆论广场的中心支柱之一,但也引发民众盲目跟随观点和其自身思维“茧房化”的担忧;社交媒体公共空间为谣言的扩散营造了便捷条件,也塑造相应的新型的谣言应对机制。在此传播环境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于新闻信息的来源的追溯、信息真实性的辨别。官方媒体做到公正透明与权威可靠,公众自身做到善辨真假、守法传播,从而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交传播空间。

参考文献:

[1]曾庆香,陆佳怡,吴晓虹.两级与互补: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样态与图景[J].新闻记者,2018.

[2]周文揚.生成、影响与反思: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以今日头条为例[J].传媒,2018.

[3]熊炎.谣言传播逆火效应的成因解释与抑制策略——基于实证研究的整合与推导[J].现代传播,2019.

[4]李彪,喻国明.“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话语空间与传播场域研究——基于朋友圈4160条谣言的分析[J].新闻大学,2018.

其他作者简介:

李想,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传播特征社交媒体微博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
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征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