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社交媒体使用的倦怠心理

2020-04-01阚晓君

传媒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

摘 要:与日俱增的社交软件以及互联网社交行为,使人们对社交媒体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倦怠心理及消极行为。经过相关的研究和自身接触社交媒体的实际情况,发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用户对社交媒体产生的负面态度与对社交媒体平台出现倦怠心理密切相关。并且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不同的社交媒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倦怠。并且,不同细分种类的社交媒体,对应其倦怠心理会有不同的消极行为的表现。

关键词:社交媒体;倦怠心理;消极行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6-00-03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交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不断的完善及创新,大幅度提升了社交媒体的可获得性及易使用性,使得更多用户通过APP使用社交媒体。我们常见的社交媒体包括了微博、微信、QQ、贴吧、知乎、抖音、豆瓣、虎扑、快手、小红书等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可自发地生产内容、交换内容、评论内容,可以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人际传播、观点的自由表达、内容的即时分享,客观上来看,每个用户都有可能变成一家小型的媒体,都有可能制造引爆互联网的爆款内容。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社交媒体用户都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去使用的,很多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还有些社交媒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用户对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倦怠心理,对社交媒体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作用。本文将对现如今较为热门的不同社交媒体分别容易出现的倦怠心理进行分类讨论,同时探究其因倦怠心理而产生的消极行为,其中会以本人的部分社交软件使用情况作为案例讨论。

一、研究的基础理论

计划行为相关理论中,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行为规范及自觉性的情绪控制,是影响个体实际的行为主观意向,并且个体的行为意向会对个体的实际行为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1]。我们要探究社交媒体的倦怠心理,就要从由它而产生的消极行为来判断,并且现如今社交媒体如此之多,我们已经不能仅仅笼统地将“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大概念,泛泛而谈。从某一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它的产品特点,用户结构构成,社交平台本身所做的改变,都可能导致用户出现消极行为,产生倦怠心理。

鉴于现如今的移动互联时代,曾经在PC端大火的如开心网、校内、博客等纷纷“死”去,本文将着重于讨论手机端的现象级的头部社交媒体软件。

二、分类研究讨论

(一)微博

现在所说的微博,其实就是曾经的新浪微博,被誉为中国版的Twitter,于2009年8月上线,2014年3月27日更名为“微博”,这也昭示着在曾经群雄逐鹿的诸多微博战役中,新浪胜利了。在微博之争中,曾经的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等均败下阵来。

在微博登上手机之初,我们会把它作为交友平台、好友互动平台、信息分享平台,在微博上,用户们会关注自己喜欢的公众人物和自己相熟的好友,不吝惜自己的评论与转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微博让很多追星族找到了与自己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能看到偶像的不同面,能给偶像留言评论,能够转发支持偶像,倘若偶像还能留言回复,对于粉丝来说就是莫大的福利。就名为“DJ阚晓君”的微博为例,在2013年的一条结婚领证的微博内容,阅读数达1653万,转发超1.8万。在微博使用之初,每条微博的真实互动量基本都成百上千,而那时此微博粉丝数仅二十多万。反观如今,粉丝数已上升到了103万,但互动量大不如前。我曾做过一个简单的小调查,询问粉丝为何微博互动变少了,给出的答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已经不用微博了,因为自己不是名人,发的东西也没有人看,没有人与之互动。

(2) 给名人留言,名人大概率也不会回复,失落感累计,导致放弃。

(3) 微博营销号太多,虚假评论太多,尤其是一些所谓的流量明星,都不知其名,却条条微博评论转发数以万计,所谓的做数据,虚假得让人反感。

(4) 微博是个公开的平台,但充满戾气的网友太多,一旦发表个人观点,会有“杠精”找麻烦,容易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5) 微博上所发的照片、签到地、记录生活的内容等,容易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给自己的真实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6) 有了如微信朋友圈之类的更好的选择,互动性更强。

(7) 广告内容太多,越来越商业化。

可以说,微博已经从一个出现之初的社交媒体慢慢产生了变化,原本只能发140字的规则早已被打破,微博已经不再“微”了,它又恢复成了曾经淡出我们视野的博客,只不过是个2.0版本。微博已然成了即时新闻的发布平台,更多的用户使用微博去看新闻,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微博也成了少数需要做数据流量,需要引导舆论以提高自己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的公众人物的一种走捷径的工具。这催生出了一些名不副实的明星,让更多的青少年被误导,变得爱走捷径爱投机取巧,却忽视踏实做事的重要性。

如果考察社交媒体用户交流的内容,就会发现,自我表达的手段见于精心控制的自我印象中,而自我表达是围绕阶级属性建构的。这样的研究显示,社交媒体非但没有拓宽我们交流的范围,没有加深我们的理解,反而强化了既成的社会等级和封闭的社会群体,再者,有人还说,社交网站预先就决定了网上交流的内容,它们将消费置于优先地位,友情或社群的建构倒退居其次。[2]

(二)微信

微信,可以说是时下最热门的聊天通讯软件,社交属性非常之强,是腾讯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的头部产品,与微博不同,微信主打的是熟人圈的社交。在2011年1月21日正式推出。而在此之前,我们手机聊天类的应用软件用过的有Whatsapp(以文字图片为主)、Talkbox(以语音聊天为主)等,或许是基于国情以及互联网信息安全等原因,最后,国产微信脱颖而出,它整合了那些我们使用过的社交聊天软件的诸多功能于一体,又与腾讯旗下的其他产品如QQ、腾讯视频等可一个账号全打通,省卻了反复注册的麻烦,能让人比较快速地上手。在微信使用之初,它并没有限制好友数量的上限,因此本人曾经做过一个将微博粉丝导流到微信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添加好友过于频繁,被微信多次认定为恶意添加,还需好友实名进行解锁,最终在人数加到12989人的时候,微信开始限制好友数量上限为5000人,虽然不至于将多于5000人的好友自动删去,但也无法再添加新的好友。在这个1万多人的微信号中,发一条朋友圈的评论点赞数达数百甚至数千,已然超过粉丝数显示为103万的微博的互动量。

按照以上体验来看,似乎基于微信用户的社交媒体倦怠心理没有那么明显?其实不然,微信用户对于微信使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极行为。

以下为本人的一些实际体验:

1.简单便利变成纷繁复杂

微信聊天,这种便利的联系手段,却导致我们的生活时刻被打扰,原本一通电话几分钟可以解决的事情,在微信的文字聊天里反复拉扯,甚至发数条长达五十多秒的语音内容,如此往复不禁让人生厌。原本公认的便利性,反而不知不觉中将人与人的交流变得复杂化。

2.群组过多

不可否认,微信群让多人交流的场景变成可能,群组内的内容分享让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迅速,也为很多工作提供了方便。但是,翻阅一下自己的微信,你有多少个群呢?有多少个活跃着的群,有多少个已经沉底的群,有多少个群你会在其中发言,有多少个群你只是潜水,有多少群你开起了消息免打扰,又有多少群你会置顶?社会上对于各类微信群的声讨不断,例如家校联系群、公司工作群、微商群等,看似便利的群组,实则是增加了原本可以不用去额外做的事情,增加了用户的焦虑情绪,进而产生逃避心理。

3.朋友圈越来越不像朋友

朋友圈,原本我们把它定义为可以和朋友交流,看到朋友近况的平台,但随着越来越多并非朋友的人加了你的微信之后,朋友圈渐渐地变得不真实。现在你的微信里还都是你的朋友吗?很有可能你都不记得他长什么样子,也不记得他是干什么的,也叫不出他的名字。微信里充满了一面之缘的泛泛之交,工作上的小伙伴,在你看来凶神恶煞般的老板,还有你的父母长辈。很有可能在你发了一个朋友圈“这电影太恐怖了,我都被吓尿了”之后,你的妈妈赶紧打电话给你,问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这么大了还尿裤子。你的老板还会逼着你一定要转发这条宣传公司业务的文章到你的朋友圈,你的好朋友也会拜托你帮忙转发一下她女儿参加了某个比赛的信息,让你帮忙吆喝拉票。所以我们会从最初兴致勃勃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到減少发朋友圈的数量,到后来的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或者,在别人让你在你的朋友圈帮他发任何东西的时候,你说一句,对不起,我已经不用朋友圈了。加之朋友圈里那些刷屏的微商“朋友”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只能一键“不看他的朋友圈”。

4.网络欺诈危险增加

微信里的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与陌生人发生联系,正如互联网流行之初最浪漫的交友渠道网络聊天室,最令人遐想的恋爱方式网恋一般。而如今,这却成为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作案工具。例如你打开附近的人,大概率会看到充满着性暗示的个人简介、暧昧的话语、衣着暴露的微信头像,时刻诱导着犯罪。而一些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加到你的好友,很可能是个最终企图骗你钱财的不法之徒。这样的社交方式危险性极高,很多人自觉既然无法甄别,就屏蔽之。

(三)抖音

作为今日头条旗下的短视频平台,抖音最初以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的形象示人,现在早已不局限于此。对于抖音的崛起,其中被提到的最多的就是它的算法。例如初始推荐池、叠加推荐、账号权重、延后“引爆”等等。抖音的算法,让很多草根也能获得极大推荐的可能,短时间内收获大流量高关注,但随之而来的关于信息茧房的讨论。而对于抖音这类的社交媒体的倦怠心理,则可能会因算法变多而导致出现强势市场之后,算法则逐渐失去其神奇的效果。在网红孵化、娱乐大众、制造爆款方面,抖音的优势极强,但是要作为社交软件,抖音并没有能够做到实时沟通交流,只是在视频下评论,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点赞上,这样的互动方式过于单一,而当用户长时间的刷到的都是相对单一的内容后,会产生审美疲劳,更有受访者表示,当自己无法控制地几乎好几个整晚在刷抖音后,他们会选择删除自己手机里的抖音,防止过度沉迷。

(四)淘宝直播

淘宝直播在近两年受到了大众的关注,由于打造出了头部的带货主播薇娅和李佳琦,让人看到了他们丰厚的收入,使得众多网红趋之若鹜地入驻淘宝直播。淘宝直播的本质其实就是曾经在电视台流行的电视购物,以推销商品为主要目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淘宝直播把原本的电视购物的单向传播,电话订购变得更为方面,一个手机即时操作完成购物。与早前类似映客之类的直播的打赏主播模式不同,淘宝直播让用户更能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实惠商品,因此用户在这里也就转化成了消费者。在不断追求商业变现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只聚焦于消费商品的社会,就会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人们耗费太多资源在消费攀比上,而在其他方面却投入太少的资源,而也许所谓的其他方面,对社会来说才是好的。[3]对于用户来说,消极行为往往会在发现自己买了一堆看似优惠实则无用的商品后,消费逐渐回归理性,抵挡不了直播间主播的花言巧语,就放弃观看直播,选择另一种购物方式。而主播程式化的推销方式也容易让更多人产生审美疲劳,用户也只能给主播单向留言,好比在微博给明星留言,能得到的互动反馈十分有限。

(五)知乎、豆瓣

这类社交媒体更注重的是知识类的分享和讨论,能有观点的学习和碰撞。对于知乎,网上出现了“你为什么越来越讨厌知乎了?” “为什么知乎的内容推荐越来越讨厌?”这样的声音。由于多是提问与解答的交流模式,出现一些出言不逊的解答后,就会给提问者非常不适的心理感受,从最早知乎中的干货满满到出现越来越多的负面留言、垃圾情绪,让用户从中无法真正汲取到有用的信息,信息的提取和甄别也变得更加困难。豆瓣主打文艺青年社交,其中的各个小组的分类试图让志同道合的用户能够打成一片。对于豆瓣,最著名的就是它的评分,豆瓣电影评分受到了多数网民的认可,把它作为了观影指南。但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场景,无论是在知乎或者豆瓣甚至其他类似的平台,如果碰到志同道合聊得来的人,聊过一阵之后,大概率会说,“我们加一个微信吧”。因此无法进行即时沟通就成了这类软件的痛点。

三、总结

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不论是妄想撼动微信地位的聊天宝、马桶TM、多闪,还是想与抖音分一杯羹的微视,或是红火没多久就趋于平淡的小咖秀,抑或是支付宝也试图增加其更多的社交属性,对于任何社交软件而言,能够被装进我们手机里的,多为先天多数人在用的,就好比我们在路上如果还能看到摩拜单车、OFO单车、哈罗单车,我们选择去使用的,大概率会是停在街上最多的那个颜色的车。社交媒体的从众心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即使我们产生了倦怠心理,只要身边大多数人还在用,我们也不会轻易离开。当然,客观来说,我们现在不缺社交,反而是社交过度导致的心理倦怠以及对社交软件使用的谨慎。

参考文献:

[1]张程洁.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社交媒体倦怠情绪与消极行为研究[J].视听,144,32(04).

[2] 【英】詹姆斯·柯兰(James Curran),娜塔莉·芬顿(Natalie Fenton),德斯·弗里德曼(des Freedman).何道宽译.互联网的误读(Misunderstanding the Internet)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45页.

[3] 【美】凯斯·桑斯坦.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86页.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网络事件传播中公众焦点的转移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论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