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媒体素养的构建

2020-04-01马晓璐

传媒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主持人素养

马晓璐

摘 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持人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主体,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对自身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当前国内高校如何在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要求,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媒介融合;主持人;素养;播音与主持专业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6-000-04

随着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微博、微信、抖音及各类直播软件等新媒体平台不断崛起,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了较大冲击。各种媒介呈現出一体化和多功能化的趋势,媒介融合成为了大势所趋,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也对节目和主持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媒介融合的主要特点

(一)以新技术为支撑

从21世纪初开始,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4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有力推动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近年来,5G、VR、AI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再次将信息传播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引发了媒介的重大变革。不同媒介相互融合,广泛出现在信息传播的各个领域。例如在某购物平台的营销直播中,电商通过真人三维建模和动作捕捉等技术,利用手机平台,将“明星”投射到真实场景中,与观众进行近距离互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国内许多广播电台尝试通过AI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虚拟节目主持人进行新闻播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这打破了传统主持人主持节目受播出时间、演播室、录音间等限制,势必将对主持人行业产生影响。

(二)充分体现个性化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的传播主体不仅仅是主持人,每个受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递者,借助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空间,每个人可以很容易将自创或接收的信息向外扩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以几何级数增长,传播出现了平民化的特点,一个人就可以成为一个传播团队,个性化特质充分展现,大众化传媒真正成为媒介融合时代的生力军。个性化在综艺类节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传统的综艺类节目往往追求“大而全”,节目类型“包罗万象”,音乐、舞蹈、表演等形式在同一期节目中纷纷呈现,看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却往往样样都不精通,难免出现情感表达单一、文化底蕴浅显等问题。而媒介融合也打破了传统节目需“调众口”的弊端,受众不再吃“大锅饭”,群体划分更加细化,个性化十足,甚至出现了许多节目从一开始就定位于满足小部分群体的需求和口味,致力于打造“私人定制”,呈现出独特的节目形式和内容。例如网络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展示的就是舞蹈中相对小众又具有年轻代表性的街舞种类,节目宣扬青春、自由、张扬的精神,鼓励年轻活力、自信阳光的舞者为青春而战,用街舞表达属于自己的爱与信仰,因此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的喜爱。个性化节目也将打下主持人个性特质的“烙印”,甚至成为节目的“标签”和“品牌”。

(三)信息反馈更加即时准确

以往受众对主持人的评价和信息反馈要通过邮件、短信、电话留言等方式完成,信息的传递不仅滞后,而且可能经过节目编导剪辑,导致信息反馈具有片面性、筛选性、延迟性。而媒介融合环境下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受众对于信息的反馈更加即时、准确,主持人与受众互动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且受众成为传播主体后直接影响节目的进程。例如在近年来兴起的各类网络直播中,受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可第一时间通过弹幕留言、网络投票、点赞打赏等方式将接收到的信息反馈给主持人,而主持人也能第一时间回应受众的意见,进一步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节目的真实感、互动性更强,进而提高了受众对节目的忠诚度。

二、媒介融合对主持人的挑战

虽然媒介融合给受众带来了便利和良好的体验,但同时也要看到不同平台之间、不同节目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对节目主持人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传播模式改变的挑战

媒介融合促使信息的传播改变了线性、单向的传统传播模式,传播者以点的形式向外传播信息,每个受众是一个新的接收点,点与点之间又相互连接和互动,构成了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主持人不再是节目中唯一的传播者,角色的转换将给主持人带来冲击。同时各种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使受众原本只能在家中或特定区域收听观看节目的模式转变为可移动、行走中的媒介接收模式。受众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收听收看节目,并可轻松通过微信、微博、弹幕发言等方式与主持人进行交流,甚至可以通过视频连线、网络视频会议等形式一对一、多对多参与到节目话题的讨论之中。由于受众信息表达的即时性和不可预知性,加大了节目出现突发情况的可能性,此时对主持人的临时反应能力和控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渠道平台多样化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各类传播平台不断涌现,受众不再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限制,对节目的选择更加多元,若节目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受众可能立即切换平台或节目。同时随着搜索点播功能的发展,受众可以随时点播、回放、下载收听收看其感兴趣的节目,节目的“口碑效应”更加明显。因主持人个人因素而受到受众喜爱的节目将迅速通过微博、朋友圈、公众号进行转发扩散,主持人真正成为一个节目的“品牌”,将吸引一大批“粉丝”和“追随者”。此外,受众群体日趋年轻化,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的愿望更加强烈,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节目节奏、主持风格等都深深影响节目的效果和受众的接受度。另一方面,主持人的自主选择性也更强,不再束缚于某个节目或平台而独立存在,优秀的主持人能更快脱颖而出,在其转到其他节目或平台时,原有的“粉丝”也将随之而来,这也将加剧节目甚至主持人之间的竞争。如何让受众喜爱并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将成为节目及主持人主要考虑的问题。

(三)主持人多元化的挑战

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持人往往是科班毕业或受过长期系统培训,有着一整套完整的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无相关业界经历或未经过系统培训的人在短时间内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但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人都是“发声筒”,特别是网络直播的兴起,只要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一根网线,人人都可能成为“主持人”。主持人定位开始变得模糊和多元,文体界、学界、科技界人士跨界参与主持更是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虽然他们在语言表达、个人形象、节目把控等方面可能逊色于传统主持人,但其具备更强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必须看到虽然节目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可能暂时吸引一部分受众,但“内容为王”始终是媒介发展的根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的关注点将更多集中在节目内容上,跨界主持人凭借着其深厚的专业背景为受众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为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容易得到受众的追捧和喜爱,这也将对传统主持人产生影响。

三、媒介融合下主持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面对媒介融合对主持人的种种挑战,主持人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所谓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指主持人所应具备的播读、主持等基本能力,而是主持人应当具备的更深层次的素质。这要求主持人不再把播音与主持当成工具,而是赋予有新的内涵和意义的一种技能,以充分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种主持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应当优先具备的核心素养。

(一)政治素养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在传播领域,主持人不仅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意见的传达者和代言人。在媒介融合时代,主持人队伍虽然不断壮大,但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了个别主持人为吸引眼球、博人关注,以节目效果和个人利益优先,跟风炒作社会热点,扭曲事实真相,肆意散布虚假消息,甚至调侃国家政策,鼓吹西方民主和言论自由,刻意激化社会矛盾。主持人的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为了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激发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主持人应充分意识到自己属于公众人物,一言一行对受众的影响非常大,倘若没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将对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导向不仅是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的职责,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著名主持人罗京在其自述中曾表示:“在我的经历中,没有哪一种职业像电视一样担负着如此众多的责任,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公众负责。在观众心中,党和国家给予你特殊的条件,特殊的资源,成就了你的权威性、影响力。”

因此,主持人必须加强自身价值观建设,增强政治素养。良好的政治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持人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主持人的政治敏感性相较于其他很多职业的要求更高,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含糊,始终要把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作为己任。二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持人要将弘揚社会正气、反映社会民情作为重要职责。若缺乏社会责任感必将导致所主持的节目缺乏思想深度,可能影响社会舆论、民众情绪,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群众与政府间关系紧张对立,对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三是树立良好的公信力。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信任系统,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主持人往往是政府公信力向外表达的重要渠道,主持人要进一步提升在受众心中的地位,赢得受众的信任,树立良好的公信力。当前我国传播媒体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精品力作,以更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党的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主持人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中央电视台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主流媒体,在政治传播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例如《新闻联播》主持人改变了普通大众对政治类节目的刻板印象,例如主持人在新闻快评中经常使用通俗化语言,甚至是网络流行语来形象表述,就像邻里攀谈一样,从“奉陪到底”到“令人喷饭”,从直斥“搅屎棍”到讥讽“怨妇心态”,再到“NO ZUO NO DIE”、“上榨菜”等表述,使政治类新闻不再是高深的“阳春白雪”,更加接地气,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二)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的核心要义是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提倡人人平等,强调人的价值、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是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在媒介融合时代,主持人不再是按照事先准备的稿件或流程进行节目主持,主持人与受众的随机性交流更加频繁,受众的反馈直接影响节目的进程。部分主持人为讨好观众在节目中大量使用非规范性的语言,甚至是粗俗、挑逗、含有暗示性的语言,节目娱乐化、庸俗化的特征愈发明显,对受众容易形成误导,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要改变这种现状,主持人的人文情怀非常重要。人文情怀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彼此认同的基础之上,是对人的根本关怀,追求的是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共情。

主持人要有人文情怀首先应该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大量的人文情怀,主要表现为,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心灵等关系之间的和谐,进而衍生至对人的生命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例如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与人关系,强调“仁者爱人”。主持人应当激发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唤起民族自豪感,提高对外来文化的鉴别力,增强批判意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抵御国外腐朽文化的蔓延与侵蚀。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节目主持过程中,主持人要把每位受众都当作独立的个体,不能是居高临下,掌握话语权的姿态,以一种说教、批判批评的方式,强迫受众接受某种观点。主持人应当把受众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以人类共通的喜怒哀乐为情感纽带,让受众感受到被尊重与被理解,以达到双方共情的目的。第三要体现真实和真诚。人文关怀是自内而外的体现,试想如果主持人表现出的态度是虚伪、高傲的,甚至传递的是虚假的信息,那必将引起受众极大反感,进而直接阻断主持人和受众的交流。主持人唯有以真诚、真实、真心才能博得受众的认可和支持。例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新闻直播中,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赵普在对一条地震新闻作评述时,情不自已,默然泪下,这场景立即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主持人的人文情怀在这一时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专业能力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只具备播音与主持专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对主持人相关方面专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呈现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特点。主要体现在:

1.有独立的思辨和评价能力

要求主持人不仅要有对错的分辨,更要有对问题深层次的剖析和评价。例如在《非诚勿扰》节目中,作为节目主持人孟非体现出了良好的思辨和评价能力,经常能通过评论引发观众对一些问题深层次的思考,比如他说,关于孝道我们有很多误解,我们提倡孝道,只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尽孝的方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无后”的意思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而不是没有后代。这样的思辨和评价就很容易引起受众深入思考。

2.专业知识背景

受众对于主持人的期待不再仅仅是对节目流程的推进和信息的传递,而是希望主持人对节目涉及的某些问题有专业性、深层次的理解和剖析,并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有益意见,这需要主持人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背景。因此主持人要努力成为所主持节目相应领域的专家,才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许多优秀的主持人并非科班出身,例如法律专业毕业的主持人撒贝宁在主持《今日说法》节目时以其深厚的法律领域专业功底,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好。

3.文化积淀

主持人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和受众真正进行心灵交流与思想交锋,使节目更富有感染力。因此,主持人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积淀有助于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主持人董卿,其就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极高的诗词鉴赏水平和文学修养,常常能对节目中的诗词进行深入阐释并引申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引。例如她曾引用“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谈到了中国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的智慧,不仅是农耕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它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一颗敬畏之心。观众从她身上感受到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知性美,也体现出主持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四、关于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媒介融合要求主持人既是内容的传播者,又是内容的制造者,主持人不仅需要播音与主持专业技能,也需要有采编、后期制作等能力,并尽可能在某一特定领域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因此当前高校如何在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结合当前实际,笔者对当前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主持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强化基本功,主持人的工作本质是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驾驭节目的进程。媒介融合时代,跨界主持人的不断涌现,容易使人忽视对主持人基本功的要求,但规范的吐字、科学的发声和标准的普通话仍然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看家本领,尤其是在当前主持人素质良莠不齐的现实背景下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对吐字发声、肢体表达等的学习锻炼,使学生不仅能够使用符合节目性质和内容要求的语言,完成串联解说节目等基本职责,还要准确把握节目主旨以及节奏,使用简洁规范的语言,提高节目衔接的流畅性,特别是加强锻炼即兴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如应对节目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移情能力,主持人不是机械化的语言表达,而是通过主持使节目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最主要的评判标准来自受众,要真正去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具有良好的移情能力是架起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一座桥梁。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移情能力,不是把主持当作简单的信息传递和感情灌输,而是与受众进行交流甚至是谈心,培养学生以尊重、包容和接受差异的态度,设身处地理解受众感受,将自己内心情感潜移默化影响对方,使受众充分理解主持人,最后达到双方共情的目的。

(二)塑造编导型主持人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中,编导与主持是分开的,分别由具备不同能力的人完成的,这很难适应当前媒介融合环境下对于节目的要求。编导如果作为单一个体存在,对于节目中受众反馈的调整是滞后的,主持人将沦为节目的工具,仅仅是一个传话筒。此外,若节目中出现突发状况,例如现场直播中出现设备故障、节目中其他参与者未按既定剧本进行,严重偏离节目进程等情况,这时就要求主持人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编导功底,迅速对节目内容进行整合修正或重新编排,将会大大影响节目的效果。对此,在人才培养中,要重点塑造学生成为编导型主持人。编导型主持人本质上还是主持人,其编导能力是有助于在实践工作中更好完成主持人这一本职工作。编导型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传统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副语言或运用自己的组织语言、肢体等能力进行艺术创作,而且还能够熟练利用编导技能,掌握包括策划、采访、编辑、评论等系统编导能力。如何塑造编导型主持人,首先要让学生系统学习传播学理论知识。目前大部分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都开设有传播学专门课程,并作为专业必修课。因传播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抽象,往往较难引起学生兴趣。但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必须掌握传播学理论知识,才能真正理解主持人在节目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其次,要加強编导与主持相结合的能力,要深刻领会主持工作不仅仅只是输出语言和信息,而是在创作“作品”,且是节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内涵和意义。同时,塑造编导型主持人还要求学生在大学中能尽量辅修金融、法律、文学、体育、音乐等专业或第二学位,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以便在今后节目制作和主持上对于不同专业领域游刃有余。最后,实践对于塑造编导型主持人至关重要。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无论是学校广播站、微信公众号、大型晚会或网站、电台实习等,总之,应尽量为学生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学校也应当重视并提高实训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探索在每一学年的寒、暑假设立第三学期制度,赋予相应的学分,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通过实习实践工作获得对于编导和主持工作岗位更进一步认识,提高自身“采、编、播”一体化能力,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接受媒介融合时代的检验,为下一步学习明确目标,找准发力点,也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教学手段

当前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仍较多停留在理论授课、课堂练习、模拟主持等形式上,与新媒体结合不够紧密,有很大改进空间。

1.充分利用媒介融合技术手段

在授课过程中,系统介绍新媒介特点和传播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灌输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可在某些课堂练习或实践课中,引入网络直播模式,将课堂变成直播间,让学生面对镜头,在真实的直播环境中学习锻炼,并通过与网络受众探讨、互动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临场应变能力,充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改进考核评价方式

引入平时实践考核形式,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发展。通过布置学生完成指定主题或范围的节目作品,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通过将学生划分小组形式进行练习和节目录制,每个组员根据自身特长进行分工,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包括节目策划、节目主持、后期制作、推广和宣传等不同工种的实践,并鼓励学生将录制完成的节目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校园网等形式上传,接受社会的评价和反馈。

3.搭建学生学习锻炼平台

高校可通过建立相关专业实践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来有效提高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例如某些高校建立了“融媒体应用研究中心”,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承接校内外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影音产品制作等相关项目,为学生学习锻炼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五、结语

虽然媒介融合对主持人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但也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的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特点越来越明显,主持人不仅需要拥有全面的媒介素养,同时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当前高校在播音与主持人专业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迫切要求不断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尽力培养更多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专业主持人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贾毅.电视节目主持人影响力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2]熊征宇.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传播能力解析[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

[3]吴晓晗.媒介融合背景下再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政治素养[J].视听, 2018(5):117-118.

[4]黄鑫.“编导型”主持人素养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7(10):99-100.

[5]王瑜.融媒视域下主持人文化传播能力的适应与提升[J].传媒, 2019(4):38-40.

[6]李书贤.从主持人语言分寸看媒体素养对社会生活建设的影响[J].新媒体研究,2015-10-28 09:33.

[7]苏紫岩.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媒体素养的适应与提升[J].今传媒,2016-08-05.

[8]秦原.互動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融媒体”素养——以《中国舆论场》为例[J].传媒评论,2017-06-05.

[9]谢林丝.彰显广播元素 增强媒体素养——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主持人[J].声屏世界,2018-09-01.

[10]吴茜茜.浅析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9-11-05.

[11]王南.全媒体时代,主持人如何打造核心素养[J].传播力研究, 2019-10-01.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主持人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