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大学生获得感调查分析

2020-03-28陈虹于德君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获得感资助育人

陈虹 于德君

摘   要: 对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多所高校16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总体获得感、学业获得感、情感获得感、个人成长获得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在总体获得感、学业获得感、个人成长获得感得分上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男生在总体获得感、学业获得感、情感获得感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在情感获得感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不同年级贫困生的获得感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总的来说,贫困大学生获得感现状体现出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贫困生获得感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还要贴合不同类型贫困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获得感   资助育人

高校资助工作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教育部将资助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要让改革发展的红利给人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1]。强调获得感,既是时代要求,又是人民的真切诉求。获得感是指因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而产生的可以长久维持下来的满足感,指对客观获得的主观感受,强调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2](402-407)。“获得感”是基于“获得”而产生的心理感受,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获得肯定不会有获得感,有了获得,未必一定能体会到获得感。贫困生大学生的获得感应该作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衡量要素之一,只有真正让学生产生实实在在获得感的资助育人工作才是成功的、有实效的,因此,了解高校贫困生获得感现状及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如何才能提升贫困大学生获得感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目前国内对高校贫困生获得感的实证调查不多。何小芹等人基于社会比较提出了相对获得感,从经济条件、家庭支持、人际关系、学校支持、教师关怀、发展机会六个方面测量贫困大学生的相对获得感[3](65-67),该研究将自身的获得与他人的获得进行比较,但有的时候与他人的获得相比没有差异并不代表没有获得感。冯尉瑾、郝晓斌采用自编大学生获得感调查问卷调查工科院校贫困生大学生获得感[4](285-286),该研究的被试群体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代表整个贫困生群体。

1.研究方法

1.1被试

选取江苏、上海、浙江等高校的1697名在校大学生施测,年龄在17岁—25岁,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56份,有效率为97.6%,其中非贫困生996人,贫困生660人。贫困生中:男生126人,女生534人;汉族535人,少数民族125人;城镇学生213人,农村学生447人;独生子女195人,非独生子女465人;大一172人,大二179人,大三224人,大四85人。

1.2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获得感量表》测量高校贫困大学生获得感[3],量表分为学业获得感、人际情感获得感、个人成长获得感3个维度,共25题,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按1分到7分计分,分数越高说明获得感水平越高。

1.3调研方法和数据处理

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开展线上调查,收集被试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2.1贫困大学生获得感整体特点(见表1)

贫困大学生的学业获得感、情感获得感、个人成长获得感、总体获得感的得分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个人成长获得感(M=5.44)、总体获得感(M=5.20)、情感获得感(M=5.19)、学业获得感(M=4.99)。

2.2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获得感差异(见表2)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在获得感总分及获得感三个子维度上的平均分差异,结果显示,在学业获得感上,贫困学生(M=4.99)非常显著地高于非贫困学生(M=4.81),t=3.01,p<0.01;在情感获得感上,贫困学生(M=5.19)略高于非贫困学生(M=5.13),但未达到显著差异,t=0.92,p>0.05;在个人成长获得感上,贫困学生(M=5.44)显著高于非贫困学生(M=5.32),t=2.20,p<0.05;在总体获得感上,贫困学生(M=5.20)显著高于非贫困学生(M=5.09),t=2.21,p<0.05。

2.3贫困大学生获得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為了解贫困大学生获得感是否受性别、民族、生源地、独生与否等变量的影响,在性别、民族、独生与否、生源地四个人口学变量上进行获得感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根据表3可知,在贫困学生群体中,学业获得感在性别上,男生(M=5.19)显著高于女生(M=4.94),t=2.13,p<0.05;汉族学生(M=4.99)与少数民族学生(M=4.99)没有差异,t=0.06,p>0.05;独生子女(M=5.07)略高于非独生子女(M=4.96),但未达到显著水平,t=1.07,p>0.05;城镇学生(M=4.99)与农村学生(M=4.99)没有差异,t=-0.035,p>0.05。

情感获得感在性别上,男生(M=5.44)显著高于女生(M=5.12),t=2.68,p<0.01;汉族学生(M=5.20)略高于少数民族学生(M=5.16),但未达到显著水平,t=0.25,p>0.05;独生子女(M=5.33)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M=5.13),t=1.99,p<0.05;城镇学生(M=5.21)略高于农村学生(M=5.17),但未达到显著水平,t=0.45,p>0.05。

个人成长感获得感在性别上,男生(M=5.58)略高于女生(M=5.40),但未达到显著水平,t=1.45,p>0.05;汉族学生(M=5.44)略高于少数民族学生(M=5.41),但未达到显著水平,t=0.35,p>0.05;独生子女(M=5.53)略高于非独生子女(M=5.40),但未达到显著水平,t=1.51,p>0.05;城镇学生(M=5.47)略高于农村学生(M=5.42),但未达到显著水平,t=0.59,p>0.05。

总体感获得感在性别上,男生(M=5.40)显著高于女生(M=5.16),t=2.09,p<0.05;汉族学生(M=5.21)略高于少数民族学生(M=5.19),但未达到显著水平,t=0.23,p>0.05;独生子女(M=5.31)略高于非独生子女(M=5.16),但未达到显著水平,t=1.64,p>0.05;城镇学生(M=5.23)略高于农村学生(M=5.20),但未达到显著水平,t=0.35,p>0.05。

2.4不同年级贫困生获得感分析

不同年级贫困大学生的总体获得感得分和各维度获得感得分情况见表4。

学业获得感平均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为大四(M=5.22)>大三(M=5.02)>大二(M=4.97)>大一(M=4.86),情感获得感平均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为大一(M=5.27)>大二(M=5.22)>大四(M=5.18)>大三(M=5.10),个人成长获得感平均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为大一(M=5.47)>大二(M=5.44)>大三(M=5.43)>大四(M=5.39),总体获得感平均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为大四(M=5.26)>大二(M=5.21)>大一(M=5.20)>大三(M=5.18)。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年级贫困生的获得感差异,结果显示除在学业获得感上大四贫困生(M=5.22)显著高于大一贫困生(M=4.86),其他维度获得感得分和总体获得感上,各年级贫困生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结果如表5)。

3.讨论分析

高校贫困学生总体获得感、学业获得感、情感获得感、个人成长获得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高校贫困学生在总体获得感、学业获得感、个人成长获得感上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群体,也就是说贫困大学生在学业成长、个人成长等方面比非贫困学生有更强烈的体验感,说明当前我国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资助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育人”的目标。

不同类型贫困生的获得感水平存在差异。男生在总体获得感、学业获得感、情感获得感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多感受到自己在学业上的进步和收获,男生也比女生更多感受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上的收获和成就。出现以上结果可能是男女大学生在自尊水平、人际关系水平、归因倾向、人格特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别对获得感产生一定影响,后续可以将自尊水平、人际关系水平、归因倾向、人格特质等作为获得感影响因素开展进一步研究。独生子女在情感获得感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感受到人际关系上的收获和成就。

不同年级的贫困生获得感也存在一定差异。大四贫困生的学业获得感最高,年级越低获得感得分越低,大四贫困生的学业获得感显著高于大一贫困生,比较容易解释,因为学业水平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高的;大一贫困生的情感获得感最高,大三最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是开展人际交往的高峰期,到了大三大多数同学的重心转向学业,这个阶段人际交往需求降低,情感获得感随之降低,到大四临近毕业,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系又会加强;大一贫困生的个人成长获得感最高,随着年级越高个人成长获得感水平越低,可以用“边际递减”效应解释,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即使成长提高水平相同,所体验到的成长感却是逐渐减弱的;总体获得感水平大四贫困生最高,大一、大二贫困生其次,大三贫困生最低,大三是大学阶段比较特殊的时期,是考研升学复习的关键期,学业倦怠期,心理问题高发期,也是未来发展何去何从的迷茫期,大三阶段学生个体发展容易出现“瓶颈”期,因此获得感相对较低,到了大四,毕业、就业、升学等未来发展明朗化,获得感达到峰值。

4.结语

高校贫困学生获得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在总体获得感、学业获得感、个人成长获得感得分上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性别、独生子女、年级对于贫困生获得感都有影响。总的来說,贫困大学生获得感现状体现出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研究推断贫困生获得感还受多种因素,例如自尊水平、人际关系水平、归因倾向、人格特质等的影响。除此之外,贫困大学生获得感还应包括物资获得和精神获得,高校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的物质困境,还要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在心理、技能、道德、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困难,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还要贴合不同类型贫困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1).

[2]张品.“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4).

[3]何小芹,曾韵熹,叶一舵.贫困大学生相对获得感的现状调查分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3).

[4]冯尉瑾,郝晓斌.提升工科院校贫困大学生自我获得感策略研究[J].学术论坛,2020(11).

[5]朱军帅.大学生获得感量表编制及特征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6]张强.当代大学生获得感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2018SJSZ37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2019SJB1578)。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获得感资助育人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