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协调视角下的《论语》翻译策略

2020-03-28董小彤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董小彤

摘   要: 本文从文化协调的视角对辜鸿铭《论语》译本中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并总结翻译策略,为如何有效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启示。研究表明:辜鸿铭《论语》译本中的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异化、归化异化结合兼有,其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协调翻译的目的,值得当代译者学习借鉴。

关键词: 《论语》   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文化协调

1.引言

《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论语》的翻译是推广儒学经典、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外宣的重中之重,其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战略意义。《论语》中的众多关键词是中国哲学、宗教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张政,胡文潇,2015:92-96),中华文化的内涵在《论语》中可见一斑。目前,国内外《论语》译本约有60个,其中辜鸿铭的译本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辜鸿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者和维护者,他希望尽可能多地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一理念与中国当代的文化传播理念有所共鸣。因此,辜鸿铭的《论语》译本对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宣和传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协调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协调理论”由高健提出。协调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矛盾要通过两者之间的协调解决。协调是手段,和谐是目的。既不能过度异化,绝对偏重于源语字句的翻译,使译语佶屈聱牙,也不能过度归化,过于迁就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完全失去源语的光彩。译语的风格既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及理解能力,力求达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又要保留一定的文化底蕴,体现源语特色。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译者需要进行协调,兼顾源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及语言风格的统一与协调,使翻译效果在“求同存异”的和谐目标中不断强化,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高健的协调翻译理论的可行性在其译作《培根论说文集》(2001,百花文艺出版社)、《考克幽默精华录》(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中都有所证实,张慧琴等学者通过理论阐释和实例分析,对高健协调翻译理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高健翻译理论为翻译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研究资源(张慧琴,2009)。

协调翻译理论讲究的“和谐”不仅与《论语》等儒学著作强调的“和”的哲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对《论语》的翻译也具有指导意义。《论语》句式简练,但是内容广博、意蕴深厚,这是英语不具备的特点。其中包含大量比喻、事例、格言、警句等中国哲学家惯用的思想表达方式,语言不甚明晰,甚至晦涩难懂,以致其中可能包含了多层甚至无限的暗示性含义,这样的暗示性语言不易翻译,翻译时往往难以译出其暗示,即便译出,也可能不被理解,失去了原著的味道(冯友兰,2007)。这样的语言经过翻译,变得通俗易懂,但其浓缩的中国哲学精华或被迫简化,失去了精妙深刻的哲学性;或保留原貌,却不具有高度可读性,无法让读者沉浸其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从中做出协调,不仅是《论语》翻译的难题,而且是历代译者应时刻考虑的重要问题。

3.协调翻译理论下辜鸿铭《论语》翻译策略分析

3.1归化策略

归化策略(domestication strategies)在翻译中是不可或缺的,给译文烙上目的语文化的烙印,采取目的语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达原文,使译文更接近目的语文化(Venuti,1995)。出于文化传播的目的,辜鸿铭选择了迁就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其《论语》译本中较多地使用了归化策略,极大地提高了《论语》在海外的可读性,促进了文化传播。

例1: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篇)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 “When there is justice and order in the government of his own country, he should be ashamed to be poor and without honour; but when here is no justice in the government of his own country he should be ashamed to be rich and honoured.”

《論语》中“道”的意义甚广,在此处指的应是中国古代治国的方法、艺术,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刻而微妙的含义。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存在本质区别,西方读者可能不会理解中国的治国之“道”,辜鸿铭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采用归化策略,将“道”译为“justice and order in the government of his own country”,这种归化的翻译在语义的选择上做出了一定的让步,虽然损失了一些中国文化特有的含义,但清楚直接地告诉西方读者,“道”就是正义和秩序,是国家管理得当、社会正常运转的具体要求,减少了国外读者的理解障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翻译“和谐”的目的。

例2:子曰:“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篇)

辜译: Confucius remarked, “For State music I would use the most ancient music.”

《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乐曲,辜鸿铭直接将其归化为“the most ancient music”,对于那些没有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要求、仅仅出于了解目的的国外读者来说,这样的翻译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协调,既传达了源语的中心意义,又不会造成文化困扰,具有可取之处。

3.2异化策略

异化策略(foreignization strategies)要求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把原文特有的文化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使其领略源语文化。

例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

辜译: Confucius remarked, “A young man, when at home, should be a good son; when out in the world, a good citizen. He should be circumspect and truthful. He should be in sym-pathy with all men, but intimate with men of moral character. If he has time and opportunity to spare, af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ose duties, he should then employ them in literary pursuits.”

例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篇)

辜译:“A wise man devote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essential in the foundation of life. When the foundation is laid, wisdom will come. Now, to be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do not these form the foundation of a moral life?”

源语和译语在语义、句式结构等方面高度统一,“circumspect”“truthful”“the foundation of life”等词也较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且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样的异化符合协调翻译理论的要求,能够较好地实现文化传播。

3.3归化与异化结合的策略

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源语中的部分表达在目的语中难以找到相对应的表达,过于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就会失去原文生动的形象和民族文化特色;过于凸显原文的异域文化色彩,又可能导致译文可读性与传播性的缺失。因此,译者要从中做出协调,兼顾传递原文文化信息和保留源语文化特色,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例5: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篇)

辜译:The House of Yin adopted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Hsia dynasty; what modifications they made is known.”[Hsia dynasty (BC2205-BC1818), Yin dynasty (BC1766-BC1154) for people in Confucius era is like the history of Rome for people nowadays].

“殷”“夏”是中国古代王朝,具有特殊性,因而不能直接译为“an ancient dynasty”,辜鸿铭采用音译的方法,分别译为“the House of Yin”“the Hsia dynasty”,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又求同存异,兼顾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感受,增加注释,以目标语读者熟悉的罗马历史作类比,使读者恍然大悟。

例6:季氏旅于泰山。(《论语》八佾篇)

辜译:The head of the powerful family of nobles mentioned in section 1 of this chapter was going to offer sacrifice on the top of the Great Tai Mountain [an imperial prerogative].

此处的季氏指季氏第八代宗主季康子。辜鸿铭将其译为“the head of the powerful family of nobles mentioned in section 1 of this chapter”即“a noble of the Court in Confucius native State”,这一译法以牺牲部分文化底蕴为代价,避免了直接音译可能带来的困扰,帮助国外读者理解原文。归化策略还体现在“offer sacrifice”和“an imperial prerogative”的翻译上,在中国古代,“泰山”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泰山献祭是帝王之特权。辜鸿铭通过归化策略对其进行了诠释,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海外读者来说,这样的翻译可使其略知一二。将“泰山”译为“the Great Tai Mountain”,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这种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可以互为补充,既能够保留部分源语特色,又能够兼顾目标语读者感受,是一种较成功的翻译协调。

4.结语

当前,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學典籍的翻译仍存在一些问题,其翻译视角及翻译策略都值得重新审视。以辜鸿铭的《论语》译本为例,其出于促进文化传播的目的,较多地采用了归化策略,迁就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虽然减少了部分源语的原汁原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做法提高了《论语》译本的可读性,使读者理解了大部分字面意义,对中国特色文化也略见一斑。异化策略的采用,总体而言能够实现源语与译语形式上的统一,能够传达源语的部分内涵。但源语和译语差别越大,不可译性会随之增加,译者就需要更加巧妙地选择与运用翻译策略,适当采取归化、异化结合的策略,从中协调,最终达到翻译和谐,强化文化传播效果。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当代及未来的中国译者应增强文化自信,在归化和异化策略相结合的同时,适当增加异化策略的使用比例,更加清晰地勾勒中国文化的形象,更多地表达“中国声音”,更好地参与世界文明与文化交流,以自信的姿态“走出去”。

参考文献:

[1]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2]陈琴.协调翻译理论下的民俗文化翻译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17(02):63-65+73.

[3]邓舒.重释卫礼贤对《论语》“道”和“仁”的译读[J].文化学刊,2019(11):194-198.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5]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6]谢有莲.文化协调视角下儒学术语的英译问题——以《论语》中“仁”的解读为例[J].济宁学院学报,2018,39(02):80-83.

[7]杨平.20世纪《论语》的英译与诠释[J].孔子研究,2010(2):19-30.

[8]易昱.诠释辜氏译本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83-85.

[9]张慧琴.翻译协调理论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10]张政,胡文潇.《论语》中“天”的英译探析——兼论其对中国文化核心关键词英译的启示[J].中国翻译,2015(6).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项目“当代儒学文献翻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编号:2019RWC007);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儒学核心概念翻译与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