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研究生导师管理服务体系之思考

2020-03-18成敏敏

文教资料 2020年34期
关键词:发展需求信息化

摘   要: 当前研究生导师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与重要性不相匹配,导师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得不到充分的响应。在做实政策规范落地的同时,应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强化身份认知、关注导师需求、构建多层体系,强化管理服务,激发导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内、外在动力。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借助智慧校园平台,通过推动工作流程网络化、交流互动平台化、统计考核精确化,满足研究生培养及导师职业发展需求,推动导师管理服务工作高效开展。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   管理服务体系   信息化   发展需求

习近平同志近期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推进学科調整,提高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1]。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关系到研究生导师的整体形象和素质。创新构建研究生导师管理服务体系,对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加快推动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研究生导师管理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首先,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亟须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成千上万的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培养无疑是解决人才缺乏问题的最重要途径。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达290万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的作用极其重要。研究生导师责任重大,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立德树人是首要责任,承载着“点亮学生心灵”的重任[2](1-10),既要当好“人师”,引导研究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又要当好“经师”,做好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设计者和建构者、科研工作的引领者,对于研究生培养学术质量具有“主控制”职能。同时,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崇拜的“偶像”,一举手一投足,甚至行为习惯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生导师岗位特殊。对研究生导师管理从身份管理到岗位认知,这一变化意味着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人员,义务多于权利,责任重于名利,要求研究生导师必须注重个人思想修养和学术道德的修炼,既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又要讲究科学的指导方法。责任感、使命感对于导师来说,比自己的学术声誉还要重要。因此,研究生导师主管部门要通过管理增强导师的“岗位意识”,通过服务和引导增强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激发研究生导师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

其次,服务研究生导师的多样性发展需求亟须创新导师管理服务体系。培养研究生是高专业性的工作,导师个人专业发展素质是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研究生主管部门往往忽略导师的需求。存在“研究生导师发展需求的多样性与管理服务不到位”的矛盾。从政府各类文件对导师的要求来看,导师的专业发展素质主要集中在科研水平(学术造诣与科研经验)、指导能力(包括指导学生科研能力、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等)、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热爱祖国和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热情)及导师自我角色和自我认知的能力方面[3](85-93)。跟踪研究显示,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要低于普通高校,高年级研究生相较于新生对导师的满意度普遍更低;另外,对导师分项评价中,研究生对导师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和学术水平的评价相对较高,对导师的指导能力较认可,但对导师指导频率的评价却相对较低,且上述各趋势持续稳定[4](33-41,5-12,28-36)。可见随着教育平台层次和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研究生对导师的要求和期望相应提高,导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需求极为迫切;各项指标满意度的差异,体现了导师职业水平的不均衡,根本在于导师的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或者说明目前管理服务系统不能很好地支撑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发展。

最后,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服务体系化水平亟待提高。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达46万人,其中博士生导师达11.5万人,给导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新挑战、新任务。要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导师队伍,一方面,必须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岗位管理、规范指导行为,让“管理”有章可循、入细入微。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导师、全力依靠导师、积极服务导师,维护导师的应有权利,不断完善导师治学育人环境,调动导师育人育才的积极性,让“服务”有温度有情怀[5]。从目前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来看,对导师队伍往往是管理多、服务少,要求多、关心少。再从管理队伍的组成来看,一方面管理力量不足,日常事务量大,另一方面一些管理者善于管理、疏于服务,甚至未将导师视为服务对象。有些单位将导师队伍管理职能合并在其他部门,使其变成附带功能。人力的短缺使得与时俱进的各项管理制度无法落到实处。此外,研究生导师们有些诉求无处倾诉,影响履行岗位职责的主观能动性。信息化程度不高,一定程度影响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创新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服务体系已成为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创新导师管理服务体系的核心要素

1.强化身份认知,细化职责要求。

加强研究生导师对自身是立德树人首要责任人的认知意识,引导其重视能量发挥的主动性及方式方法的选择。“重科研、轻教学,重使用、轻培养”的老模式已不适应当前高层次人才教育的大环境。高校应通过制度标准设置、培训内容深化、社会氛围感染等多样化手段强化研究生导师对岗位职责、对自己承担的立德树人任务的认同感[6](45-47)。在导师努力争取自我发展的同时,引导其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育德[7],在培养学生思政素质、科研创新能力时不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规范的树立,主动自觉关怀学生,实现导学新理念。近年来,以国家文件为引领,研究生导师相关管理制度受到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视,动态管理、选聘分离、分类考核等优化举措层出不穷。对各项政策规范给出更详尽、更写实的解读说明是管理人员们接下来要努力的目标,务必让导师们能真正读懂自己到底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将育人工作做全做实,而不是抱着满腔热情却无头绪地乱撞甚至消极怠工。

2.关注导师需求,加强人文关怀。

逐步健全的各类政策规范为导师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完善的制度依据,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更强力的保障。与此同时,导学关系的其中一方,研究生导师的需求却往往不被提及。为研究生导师做好服务,主要做到:(1)增加导师与管理部门交流的途径和机会。除了遴选、培训、考核等常规工作外,还应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加强导师意向的调研工作。(2)加强并丰富拓展研究生导师培训内容和方法。除导师岗位职责、相关管理制度和师德师风等常规培训点外,还需要更具体、更形象地为导师提供与学生沟通、树立威信、辨别高风险学生等实用工作技巧,可以开通专门的导师咨询平台,为有困惑的导师提供个案分析;也可以为导师提供除了科研教学之外的更全面的进修交流机会,让本校或兄弟院校的优秀导师模范成为导师工作的“带队人”或“辅导员”,以老带新,协同发展。(3)积极保护导师各方面的权益,如将导师的导学工作绩效与个人绩效挂钩,在岗位考核中规避学生报复性差评,将导师真正关心的、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环节考虑、安排妥当,以解除导师的后顾之忧。

3.构建多层体系,强化管理服务。

为了全过程全方位地开展导师职业引导,基于政策制度、行为规范、选聘上岗、考核评估和服务支持等模块构成的完整微循环,构建多层次的研究生导师管理服务体系,为导师们提供层层递进的有力扶植。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系统。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务实的、可执行度高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高校的导师管理服务工作有据可依,另一方面要深入学校内部进行实地指导和监督,推进制度落地,并为各高校导师架设交流学习的桥梁,推动导师管理服务体系健康运行。高校内部的导师管理服务运行系统。高校应积极落实以师生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在校级、学院甚至学科层面设立从事导师工作的专门岗位。学校管理部门应有专职人员全面统筹安排导师工作的运转,学院、学科应安排适当的人力资源从事有关业务,从基层,尤其是导师的身边直接获取师生需求信息,及时为导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调配个人资源等,提出建议。师生的导学互动系统在报考、教学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中给予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充分了解沟通的途径,营造和谐的导学环境,引导师生相互主动关心,鼓励导师在培养学生思政素质、科研创新能力时不忘双方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规范的树立,实现研究生和导师互学互进。

三、创新导师管理服务体系的信息化支持

1.工作流程网络化。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智慧校园的建设必然覆盖研究生导师系列工作,将现有导师工作的全部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搭建包含导师遴选、培训、聘任、考核等多模块的网上管理服务系统,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研究生导师、学生、工作人员省时省力,增强导师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度,并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导师遴选是导师身份认定的门槛,是决定研究生导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保证选拔工作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可以请全国高校的同行优秀专家进行盲审。网络送审的形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申报的导师提供全面展示自我的机会,文字材料辅以评审中的追加问答让专家得以远程做出快速又充分的判断,降低评审成本的同时减少误判现象的发生,导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更直接的专业指导。导师培训是难题,搞得多了导师们嫌占用时间,安排少了又得不到必需的信息,网络化的培训可以让导师们自由安排学习时间,随时随地从网络资源中获取有用信息;且网上资源可以打破地理和形式上的束缚,实现兄弟院校经典培训资源、优秀学习理念共享,以多样化的素材突破单一的灌输,提高导师的学习动力。

2.交流互动平台化。

传统座谈、访谈形式过于占用时间,大规模调研问卷的发放回收工作量巨大,往往难以开展,这是导师们与学生、同行和行政管理人员交流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导师管理服务系统中开辟交流互动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导师们的工作疑问可直接咨询在线管理人员,学生不方便与导师当面交流的问题放在平台上文字沟通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以化解导师与预报考生互相无法提前掌握信息的矛盾,方便导师们相互之间交流经验、分享体会。平台中设置问卷功能,各方人员都可以根据需求设计问卷,经审批通过后向平台中的成员展开调研。导师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学生们觉得现在的项目组会议形式如何,行政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师生的反馈及时修正工作安排,研究生也可以通过平台交流思想、释疑解惑。

3.统计考核精确化。

信息化系统的本质优势即信息存储,导师管理服务系统能记录导师系列工作每一个节点的详细数据,可按需直接提取进行统计分析,作为导师聘任或绩效考核时的主要参考依据,系统实时地自动记录避免人为工作时可能发生的错漏,极大地提高了相关工作的精准性、完备性。

研究生导师处于教师队伍的最高层次,重视导师工作,创新管理服务体系能有效提高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成效,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导师创新工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契机。只有切实满足研究生培养及导师职业发展需求,才能推动导师管理服务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作出批示[EB/OL].(2020-7-29)http://www. moe. gov. cn/jyb_xwfb/s271/202011/t20201111_499305.html?authkey=boxdr3.

[2]孫正聿.立德树人:导师的形象和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4).

[3]包水,梅杨玲.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素质标准探析——基于高校研究生导师任职标准和岗位职责的政策文本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0(2).

[4]周文辉,黄欢,付鸿飞,等.2018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8).

[5]教育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答记者问[EB/OL].(2020-11-11) http: //www. moe. gov. cn/jyb_xwfb/s271/202011/t20201111_ 499305.html?authkey=boxdr3.

[6]成敏敏.切实增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认同感[J].中国高等教育,2018(24).

[7]教育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1-20)http://www.moe. 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 html.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河海大学研究生导师管理服务系统的构建与实现”(项目号:2019B55614)资助。

猜你喜欢

发展需求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新时期防雷技术服务分析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