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团体认同心理与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及消亡

2020-03-18胡春晚

文教资料 2020年34期
关键词:流行网络流行语

胡春晚

摘   要: 小团体认同心理,是一种新的影响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指人们对某个小团体的认同和认同追求。小团体内部成员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巩固自身在小团体内部的身份认同。包含两层意思:对内(小团体内部)同质,对外(小团体外部)异质。对内趋同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求新、求异心理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小团体”身份的功能逐渐丧失,是网络流行语消亡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小团体认同心理   网络流行语   流行   消亡

二十一世纪,网络流行语大量出现,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语言学家关注网络流行语,社会学家和传播学家也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语言学家们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大多着眼于研究网络流行语本身;社会学家和传播学家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心理的反映。传统上,学者们大多认为,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是网民求新、求异心理的结果。事实上,每年能够流行的新网络语言有限,说明网络语言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求新、求异心理不足以成为网络流行语流行的根本原因。因此,影响网络流行语流行的最重要心理是小团体认同心理。

一、小团体认同心理的基本含义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在情感上与他人、群体和社会趋同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自我稳定的机制,对个人人格结构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群体的认同或归属感属于文化认同,是个人自我概念和自我感知的一部分,与民族、国家、宗教、社会阶层、地域或任何有独特文化的社会群体有关。因此,认同既是个体的特征,也是具有相同文化认同的同一群体成员的特征。

弗洛伊德区分了“社会的心理行为”和“自恋的心理行为”,认为个人无法割断自己与周围其他人或事物的关系。这样“认同”就和集体心理学产生了联系。当一个人处在一个群体中时,会产生一种对整个群体及群体内部其他成员的认同心理,对自我的认同力度会被限制,这种对群体的认同心理对这个群体产生了维系和巩固的反作用。小团体认同心理就属于一种集体认同心理。

孙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正流行》一文中首次提出小团体认同心理:“求新、求异是‘异化自我,从众、跟风是‘寻求团队认同,二者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种可称之为‘个性化小团体认同的独特心理。这种‘个性化小团体认同心理是三叠格在网络上流行的根本动力。”[1](65-67)该心理指的是人们对某个小团体的认同和认同追求,小团体内部的成员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巩固自身在小团体内部的身份认同;还未融入小团体的人通过模仿和复现这些特定的行为,追求该团体内部的认同尝试融入该团体,以彰显自己和外部的不同。小团体认同心理包含两层意思:对内(小团体内部)同质;对外(小团体外部)异质。

(一)对内同質

“既然‘认同本身就含有‘同一性的意思,这种认同行为就理所当然地构成了所谓的‘心理同质,其同质化程度越高,个体就越容易组成一个群体,就越容易对某个集团产生强烈明显的认同”[2]。

一方面,小团体认同心理会促使小团体内部的成员在行为表现上趋于一致,即使内部成员的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等存在差异,人们会为追求小团体内部其他成员的认同,尽量弱化个性,服从小团体的要求,维护小团体的统一和利益,以此完成群体中的“自我”的建构。另一方面,个人会通过模仿小团体内部流行的行为,表达对整个团体及其他成员的认同。

小团体认同心理的对内同质还体现在从众和跟风心理上。人类往往会通过在一个小团体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得到认同的目标。人类对身份和地位的追寻,实际上是对自我的确认。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并不是指神话传说中的神马,而是“什么”的谐音,网友们在使用拼音输入法输入“什么”的拼音首字母“s m”时,输入法会显示相同首字母缩写的词语,由于打字过快便打出了“神马”。网友们发现使用“神马都是浮云”的博文、帖子或新闻等的标题比较容易吸引大众眼球,既时髦又能表达无奈和豁达的心态,这个流行语风靡一时,被一些主流媒体和语言社团所接受。

(二)对外异质

小团体认同心理的另一方面是一种心理异质,通过对比小团体内部与外部的差异,以及与外部的不同进一步凸显内部的相似,这种对比增强了小团体内部与外部的边界感,群体成员对与小团体不一致的外部环境无法产生认同的情感,甚至会歧视不能融入小团体的人们。

人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所处的场合调整演变而来的。当人们处在一个群体中时,与群体内部相和谐的身份会与外界的“他者”产生分歧,甚至是矛盾。群体内部的成员无法从群体外获得精神上的呼应,就会在群体情感上产生对外部的消极情感,还会降低对群体外部的认同度,在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排他性。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近几年的“饭圈用语”,即粉丝团体的特殊用语。粉丝群体最开始使用拼音首字母缩写的目的是不给自己喜欢的明星以外的“别家”增加流量、不被“对家”粉丝锁定攻击、不被群体外部的人们看出话语中涉及的是哪位明星的哪个事件等。由粉丝群体使用首字母缩写的这些目的可以看出,粉丝们清楚地区分了“自我”和“他者”,通过使“他者”看不懂隔绝群体内部与外部的联系,营造出小团体的边界感。小团体认同心理的外部异质还体现在求新、求异心理上,由于粉丝群体基本是由年轻人构成的,新的拼音首字母缩写形式层出不穷。有时还会和数字或英文字母组合,例如“d8q(对不起)”“web(王一博)”等。

二、小团体认同心理与网络流行语的关系

语言反映社会,语言本身是社会事件的流行基础;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对事件的包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事件的传播。

网络流行语能够流行,往往有语言内部的原因,有的伴随着某种事件,比如“打酱油”等;有的有特殊的表达效果,比如,“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语言和身份从来都是双向互动的关系:语言塑造身份,身份决定语言的使用。特定语言现象的使用群体往往是确定而独特的,比如部分女性在和男性撒娇时会使用“人家”“好哒”,这类使用群体为年轻些的网民;游戏玩家会使用游戏用语等。这些语言现象的使用,反过来又显示,或者说限定了使用者的身份。

关于小团体认同心理对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影响也可以从对内同质和对外异质两个方面分析。

(一)对内趋同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小团体认同心理的对内同质决定了团体内部成员的情感表达行为,为了体现对群体的“热爱”,成员们会对某一行为进行群体性重复,虽然这种行为特征对个体自我认同没有影响,但是个体成员仍然会产生对群体的积极情感。体现在网络流行语上就是团体内部成员为表达对某一小团体的认同与“热爱”,会在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上重复使用某一网络流行语;对该团体产生好奇或喜爱情感的人们便会跟风,这一网络流行语就会在某一段时间內风靡网络。

例如2017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你有freestyle吗”的流行是出于一档Hiphop选秀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节目的明星制作人吴亦凡一共问了海选选手三次“你有freestyle吗”。根据徐汇博(2017)可知,截至2017年8月31日,在清博指数中检索“freestyle”,得到相关文章有30902篇,其中跟帖10万+的文章有116篇[3](86+134)。一开始这个流行语只在部分节目观众和吴亦凡的粉丝中流传,后被一些在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哔哩哔哩等平台上比较有影响力的用户制作成表情包或视频,形成段子流传开来。使用者们使用文一网络流行语是为了追求认同,表达“我也看过这个节目”的态度,或者是因为这个流行语很流行,小团体认同心理在这里起到了给使用者标记“时髦”身份的功能。

(二)求新、求异心理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

现代网民为了彰显与众不同,会故意发明和使用一些新的语言文字或特殊用语。例如“火星文”,一度被主流媒体和社会大众称为“脑残体”,但是当时的青少年们却认为火星文很酷、很“非主流”,由于处在叛逆期,使用“火星文”也表达了青少年们对长辈的反抗。截至今日在百度搜索“火星文”仍能得到相关网页约28,000,000个,涉及的相关搜索有“火星文在线转换”“火星文个性签名”“非主流火星文”“火星文网站”等。

另外一种不太被主流社会接受的语言形式是颜文字,是一种表情符号,利用特殊的字符组合模拟面部表情表达心情。最初的颜文字只有一个“:-)”,表示微笑,后来出现了另一种横向的表情符号,添加了“~”“*”“^”等其他特殊符号和“σ”(希腊语)、“д”(西里尔文)、“つ”(日语)等各个国家的文字符号,使用一些生成软件组合成的大量新的颜文字,表达开心、害羞、生气等心情。颜文字最开始是在日本二次元文化圈流行的,随着网络的普及,因为颜文字本身表现力足够强,尽管新闻媒体和现实社会的接受度不高,但现代年轻人仍然在使用。

使用新型网络语言的这种“叛逆”“标新立异”的行为,是由小团体认同心理的对外异质导致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对立的,群体成员对其他群体的情感可能与对自己所在的群体相反,是消极的。当小团体内部的成员感知到外部的对立、竞争等情绪时,就会产生负面情感上的反应,行为上就会体现违背、冲撞等特征。

(三)小团体认同心理与网络流行语的消亡

网络流行语常常流行于一时,绝大部分过一段时间就会消退,其主要原因是小团体认同心理会促使内部成员通过处理掉不利于小团体内部和谐的因素,维护和巩固小团体的统一与稳定。

一方面,当某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不断增加,小团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成员不断增加,该网络流行语成为大部分人(甚至所有人)都会使用的语言时,群体成员对群体的积极情感会逐步消减,对自我的群体认同程度会下降,标志“小团体”身份的功能会逐渐丧失,导致小团体的对内同一性减弱;使用这一网络流行语的行为不再有利于小团体的发展,甚至很有可能会继续发展为群体的“他者”,增加小团体的异质性,影响小团体的和谐,因此小团体的成员使用该网络流行语的动力就会不断弱化。

另一方面,可能是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事件不再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降低,该语言现象就会慢慢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网络流行语就不流行了。

2011年的“有木有”、2012年的“给跪了”、2013年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等网络流行语都是由于使用者不断增加,使用范围过大,“小团体”的边界感减弱,内部成员对自身的“特殊”身份认同感大大减弱,渐渐降低了这些热词的使用频率。当这些流行语不那么“流行”的时候,就会退出大众视线,留在了网络历史上。上文提到的“火星文”是因为当年的使用者们逐渐成熟,不愿意再使用这种不规范的文字,使“火星文”的风头不再;“你有freestyle吗”随着《中国有嘻哈》这档节目的完结渐渐失去了关注度,这个流行语自然就没有那么流行了。

三、结语

小团体认同心理的对内同质会提高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扩大适用范围,促进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演变与传播;对外异质会促使网民们发明和使用新形式的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继续发展可能会导致小团体认同度降低、异质性增强,小团体成员为了维护群体的团结与和谐,会选择“牺牲”这一旧的群体认同特征,网络流行语就逐渐消亡了。

小团体认同心理具有促进团体内部协同合作的功能和标记身份的认同功能,从对内同质和对外异质两个方面揭示了网络流行语产生与流行的内在动力及隐退的原因。将网络流行语与特定团体的“小团体认同心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会让我们对网络语言有更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孙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正流行[J].语文建设,2015(34).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林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徐汇博.从模因论的视角解读流行语“Freestyle”的传播[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9).

[4]聂文娟.群体情感与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28(04):83-95.

[5]颜明.“神马”何以“都是浮云”[J].语文建设,2011(03):42-43.

[6]袁伟,杨锎翔.近十年来我国台湾地区网络流行语的演化规律及特点——兼谈与大陆网络流行语的互动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6):55-62.

[7]战泓玮.网络虚拟偶像及粉丝团体认同建构[J].青年记者,2019(11):7-8.

猜你喜欢

流行网络流行语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浅谈袖子在服装潮流中的创新设计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黑白色视觉特点及其在服装设计中应用探析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