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片亲属称谓的分布及其特点

2020-03-18陈磊

文教资料 2020年34期

陈磊

摘   要: 吴语方言区有六小片,其中太湖片地理面积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从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的核心语素角度分析,核心语素的方言点分布情况非常丰富;从方言比较角度分析,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语用方面有异名同指、同名异指、统称、面称和背称的互用、从他称谓的特点;词汇方面双音节词占显著优势;结构方面包含单纯词、并列、补充、定中与特殊结构等类型。

关键词: 吴语太湖片   亲属称谓   核心语素   方言比较

一、概述

研究“亲属称谓”就必须对其划一个严格的定义,《汉语大词典》对“称谓”定义为“称呼,名称”①(11274)。亲属称谓在家族交流和社会交流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从核心语素和结构类型出发,与普通话比较,分析吴语太湖片亲属称谓系统语用、词汇和结构的特点。

本文选定了《中国语言地图集》中24个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点进行研究,分别是:毗邻小片的丹阳、宜兴、江阴、常州市区与溧阳,苏沪嘉小片的海门、上海市区、常熟市区、崇明、无锡市区、苏州市区与嘉兴市区,苕溪小片的湖州市区、德清与余杭,杭州小片的杭州市区,临绍小片的上虞、慈溪、绍兴市区与萧山,以及甬江小片的舟山市区、奉化、宁海与宁波市区。

二、研究综述

曹炜(2008)在《吴地亲属称谓语与吴文化》一文中指出吴地亲属称谓词的诸多特点,包括:背称多余面称、异名同指普遍、双音节形式突出与相对稳固性,并且这些特点与吴地的杂交型文化关系密切②(1);葛舒菲(2013)在《丹阳方言称谓语探析》中分析了丹阳方言称谓语的结构类型和语义特征,并深入研究了丹阳方言的发展趋势;薄安来(2018)在《绍兴方言亲属称谓使用情况调查》中对绍兴当地人亲属称谓的使用特点具体分析,并研究其产生原因。但是当我们聚焦于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的前人研究发现,成果较少,关注较少,本文将从各个角度分析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的系统及特点。

三、核心语素方言点分布的特点

吴语太湖片同辈和晚辈亲属称谓的特点比较单一,如晚辈的面称大多数小片都习惯“直呼其名”,长辈亲属称谓背称和面称的特点不尽相同,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本章重点选取长辈亲属称谓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类(分别是祖父系、祖母系、外祖父系、外祖母系、父亲系和母亲系)进行考察和梳理(取其背称)。

(一)祖父系

太湖片吴语祖父系亲属称谓核心语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经过分析发现:祖父系亲属称谓核心语素多由“爷”“公”和“爹”充当,其中毗邻小片、临绍小片和甬江小片基本以“爷”充当核心语素,苕溪小片及杭州小片基本以“爹”充当核心语素,苏沪嘉小片则三者兼有。

1.以“爷”充当核心语素

主要分布在毗邻小片、临绍小片和甬江小片,词形主要包括“爷爷”(吴语太湖片偏北地区)、“阿爷”(临绍小片、甬江小片)。

“爷”,《汉语大字典》解释为“方言。祖父”③(2188)。“爷”是形声字,繁体字从父,从耶,耶亦声。“耶”本意为“耳邑”,意思是“耳朵城邑”。“父”和“耶”联合起来表示“耳邑的父亲”,即“小国国君的父亲”或“小国国民的父亲”。

2.以“公”充当核心语素

主要分布在苏沪嘉小片和余杭,词形主要包括“公公”(海门、崇明)、“好公”(常熟市区)、“阿公”(余杭)。

“公”是会意字,本意指对祖先的尊称。《汉语大字典》中引《吕氏春秋·异用》:“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③(119)

3.以“爹”充当核心语素

主要分布在吴语太湖片地理位置较中心的方言点,词形主要是“嗲嗲”(德清)、“阿爹”(常州市区、湖州市区、苏州市区、杭州市区)。

“爹”,《汉语大字典》有义项为:“方言。祖父。”③(2187)“爹”是形聲字,从父,从多,多亦声。“父”和“多”联合起来指“有三个以上子女的父亲”,祖父是其引申义,表示有一大群子孙。

(二)祖母系

太湖片吴语祖母系亲属称谓的分布较为复杂,祖母系亲属称谓核心语素基本由“娘”“奶”和“婆”充当,其中毗邻小片、临绍小片和甬江小片以“娘”充当核心语素,杭州小片以“奶”充当核心语素,苏沪嘉小片和苕溪小片三者兼有,但“婆”类核心语素占绝对优势,并集中于苏沪嘉小片东北一带。

1.以“娘”充当核心语素

主要分布在毗邻小片、临绍小片和甬江小片,临绍和甬江小片占优势,词形主要包括“亲娘”(宜兴、常州市区)、“娘娘”(江阴、宁海及临绍小片所有方言点)、“娘母”(湖州市区)、“阿娘”(奉化、宁波市区)。

古汉语中“娘”一般指年轻女子,多为少女,后又指母亲,而后引申为女性长辈或老年妇女。清朝以后就有方言志将祖母称为“娘”,在浙江东部覆盖较多。

2.以“奶”充当核心语素

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上海市区、无锡市区和德清。词形主要包括“阿奶”(上海市区)和“奶奶”(杭州市区、无锡市区、德清)。

“奶”,古代写作“嬭”。《广雅赎证·释亲》:“嬭,楚人呼母也。”④(361)后引申为“祖母”。

3.以“婆”充当核心语素

主要分布在苏沪嘉小片的多数地区,分别是海门、苏州市区、常熟市区和崇明,另外余杭也有分布。词形主要包括“婆阿”(海门、崇明)、“阿婆”(苏州市区)和“好婆”(常熟市区)。

“婆”,本义为年老的女性,祖母是其引申义之一。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义项为“祖母”,有引《祭孙男法延师文》:“翁翁婆婆以乳果之奠致祭于九岁孙男法延师之灵。”③(1136)

(三)外祖父系

以“公”充当核心语素。吴语太湖片外祖父系亲属称谓核心语素无一例外都是以“公”字充当,外祖父系的“公”与祖父“公”的语素含义类似,只是搭配语素“外”区分了亲属关系。

(四)外祖母系亲属称谓核心语素及方言点分布的特点

以“婆”充当核心语素。吴语太湖片外祖母系亲属称谓核心语素无一例外都是以“婆”字充当,外祖父系的“婆”与祖母“婆”的语素含义类似,只是搭配语素“外”区分了亲属关系。

(五)父亲系

太湖片吴语父亲系亲属称谓核心语素多由“爸”和“爹”充当,另外还有无锡市区的“爷”。父亲系亲属称谓核心语素的分布比较平均,只有太湖片地理位置较中心的方言点基本由“爸”充当核心语素,包括苕溪小片、苏沪嘉小片的嘉兴市区及临绍小片的绍兴市区和上虞,其他地区均有分布。

1.以“爸”充当核心语素

以“爸”充当核心语素的方言点分布比较平均,只有处在太湖片地理位置较中心的方言点较为密集,包括苕溪小片、苏沪嘉小片的嘉兴市区及临绍小片的绍兴市区和上虞,词形包括“爸爸”(均匀分布)和“阿爸”(嘉兴市区、德清)。

“爸”,形声字,父表意,古文字形就像手握着斧头挥砍,持斧劳作是重体力活,多由父亲负责,所以“父”就表示父亲。“巴”是表音,有期待义,父亲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全家都对父亲有所期待,所以用“爸”称呼父亲。

2.以“爹”充当核心语素

“爹”类核心语素在吴语太湖片各方言点的分布很平均,词形主要包括“嗲嗲”(常州市区)、“阿爹”(崇明、宁波、萧山)、“嫡爹”(慈溪)、“阿嗲”(舟山市区)和“爹”(宁海)。

“爹”的由来在祖父系核心语素中已有解释,“爹”是形声字,从父,从多,多亦声。“父”和“多”联合起来指“有三个以上子女的父亲”。

3.以“爷”充当核心语素

“爷”类核心语素在吴语太湖片只在無锡市区出现了一处词形为“爷”的单音节词。

唐朝以前,“爷”是称呼父亲的,无锡部分的父亲系亲属称谓核心语素以“爷”充当可能保留了古代的叫法。

(六)母亲系

分为三类:“妈”类、“娘”类及“嬷”类,且基本由“妈”充当,偶尔几处方言点由“娘”和“嬷”充当核心语素。可以得出结论:“妈”类核心语素在太湖片吴语母亲系亲属称谓核心语素中占绝对优势,集中在吴语太湖片整片。

1.以“妈”充当核心语素

在吴语太湖片母亲系亲属称谓核心语素中占主导地位,吴语各方言点都有以“妈”充当核心语素的情况。词形主要包括“妈妈”和“姆妈”,两种词形在吴语太湖片各方言点均有分布。

“妈”,形声字。“女”是表义偏旁,表示性别。“马”是表音偏旁,“马”字的发音是唇音,不需要太过复杂的发音技巧,是出生的婴儿最容易发出来的声音之一,且全世界都是这样。又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较为亲密,所以也许早期世界的人类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妈”称呼母亲。

2.以“娘”充当核心语素

主要分布在苏沪嘉小片的无锡市区、苏州市区及嘉兴市区,宁海也有出现,词形有且仅有单音节词的“娘”。

母亲系的“娘”沿袭了“母亲”的义项,用来称呼亲属关系中的母亲。

3.以“嬷”充当核心语素

主要分布在临绍小片的慈溪和萧山,以及丹阳和宁波市区,词形主要包括“姆嬷”(慈溪、萧山)、“姆”(丹阳)和“阿姆”(宁波市区)。

《康熙字典》引《字汇》:“嬷乃妈之转音。”由此可见“嬷”是由“妈”转音而来的,被吴语太湖片部分方言点使用。如:

(1)我前年见过一面,才晓得他嬷死了。(《花月痕》)

四、方言比较

(一)语用

1.异名同指

吴语太湖片异名同指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说“姑妈”,在丹阳背称为“姑嫚”,在上海市区背称为“孃孃”,在湖州市区背称为“阿娘”,在杭州市区背称为“姑妈”,在绍兴市区背称为“姑婆”,在宁波市区背称为“阿姑”,六个地区有六种异名。仅仅是其中六个方言点的“异名同指”现象已经如此丰富,更不用说整个吴语太湖片的系统,由此可见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的“异名同指”情况具有普遍性。

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的“异名同指”现象可能和太湖片地区社会变迁、文化交融有关。吴语太湖片是国家的经济核心,加大了语言接触的可能性,所以出现了丰富的“异名同指”现象。

2.同名异指

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存在“同名异指”的情况,但屈指可数,没有异名同指的情况多。如“大大”,在上海市区可以称呼祖父,在丹阳称呼父亲,但是上海市区的“大”发音为[da],丹阳的“大”发音为[tan]。又如“姑姑”,在其他地区可以称呼姑妈,但在丹阳称呼姑父。

“同名异指”情况可能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有关。比如“姑姑”这一称谓,“姑”在母系社会阶段指称“丈夫的姐妹”,到了父系社会阶段,“姑”衍生了夫父与妻父义,在某些地区,“姑姑”可以称呼姑父,和中心义不同。

语言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存在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不可避免的系统性趋势,异名同指和“同名异指”现象就是这种系统性趋势,虽然可能造成语言交流上的麻烦,但一定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无法改变,但可以尝试了解和研究。

3.统称现象

吴语太湖片地区,几乎没有表排名的亲属称谓。如叔叔这类亲属关系,面称时,都统称为“叔叔”或“阿叔”;背称时为了具体区分,一般会用“地点+称谓”的形式,比如“城里叔叔”“乡下叔叔”“浦西叔叔”“浦东叔叔”等。吴语太湖片地区打破一般秩序,不沿袭中国刻板的旧俗,而是更加注重亲情,不区分同一种亲属身份的排行,和特别看重宗法制度的方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4.面称和背称之间的互用

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中,无论是直系亲属关系,还是旁系亲属关系,也不管年长年幼,面称都可用于背称,但部分背称一般不可用于面称。如“阿弟”可用于面称也可用于背称,但“表弟”一般只可用于背称。

5.从他称谓现象

(1)从夫/妻称谓

男女结婚之前,称呼配偶的父母为“叔叔”“阿姨”比较常见,这是汉语普通话的特点。男女结婚之后,对配偶父母的称谓发生改变,发生“从夫/妻称谓”现象。如妻子随丈夫称公公为“爸爸”,称婆婆为“姆嬷”。

(2)从宗亲称谓

面称外祖父、外祖母之类的长辈时,可以称呼外祖父为“爷爷”“大大”,称呼外祖母为“奶奶、娘娘”。

面称堂姐、表兄之类的平辈时,往往会去掉代表外亲关系的“堂”和“表”,称呼堂姐、表兄为“姐姐”“哥哥”。

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从他称谓”现象,体现的是一种关系上的升级、距离上的亲近和交流上的进步。“从他称谓”在普通话也非常普遍,这种传承千年的习惯贯彻在日常细节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优良的礼仪尊敬之风。

(二)词汇

双音节词占显著优势。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中鲜有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单音节词如“爹”“娘”“囡”;三音节词如“外孙囡”“儿新妇”;四音节词如“阿婆娘娘”;五音节词如“阿公老头子”。

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能是由于当地的单音节词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成双音节词。太湖片吴语地区原有很多单音节词,但随着语言系统潜移默化的变迁和发展,和普通话一样,越来越多的亲属称谓从单音节词演变成了双音节词。例如:“哥”——“阿哥”“爹”——“爹爹”。

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中双音节词占显著优势,太湖片六个小片中双音节词占九成以上,涵盖多种构词方式。

(三)结构

1.单纯词结构

单纯词的情况在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里面出现得很少,如“母”“囡”等。

2.并列结构

重叠式亲属称谓词较为普遍。例如“爹爹”“大大”“娘娘”“哥哥”等。

另有两个词根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但是数量比较少。例如“姑妈”就是并列结构,《吴方言词典》引《崇明县志》:“姑曰姑娘,亦稱妈妈。”⑤(314)此处“姑”就是妈妈的意思,与“妈”同义;“姆妈”也是并列,如:

(2)杨家姆见没意见,方同大姐出去了。(《海上花列传》第一回)

此处“姆”同“妈妈”,与“妈”表达的意思一样。

3.补充结构

补充结构的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里大多词根加词缀的结构,词缀附着在词根上从而形成新词,本身不能构成一种亲属称谓词。

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中最典型的前缀是“阿”,如“阿爹”“阿哥”等加了前缀“阿”,“阿”附着在词根的前面,但并不单独构成亲属称谓词。一般“阿”用在亲属称谓之前,或面称时用在小名或姓之前,有亲昵的意味,表示关系亲近,感情深厚。其他如“老”等前缀都是一样的道理。

比较典型的后缀有“子”,如“儿子”“伲子”“孙子”“侄子”等加了后缀“子”,“子”附着在词根的后面,但无法单独构成一种特定的亲属称谓词,一般意义就是构成复音节词。

4.定中结构

太湖片亲属称谓部分修饰语素能推断出辈分关系或宗族关系,但中心语素一般只能推断出辈分关系。具体见表1。

表1   太湖片亲属称谓语素分析表

从属关系角度可分为两种类型:

(1)修饰语素体现从属关系

如“妹夫”“姐夫”“儿媳”分别表示妹妹的丈夫、姐姐的丈夫和儿子的媳妇,此类亲属称谓体现出了从属关系。

(2)修饰语素不体现从属关系。

如“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表”是其修饰语素,并不体现从属关系;如“外孙”“外孙女”等,“外”是其修饰语素,也不表示从属关系。

5.特殊结构

(1)布袋

丹阳称女婿为“布袋”,两个单独的语素都未能体现女婿的亲属身份,但合起来便称呼女婿,“布袋”谐音“补代”,有补一代人的意思。关于“布袋”,《吴方言词典》有引《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笔者家乡(江苏省丹阳县)的方言称女婿为‘布袋。”⑤(93)此处记载指出用“布袋”称呼女婿这种亲属关系,为吴语太湖片丹阳的特殊亲属称谓。

(2)囡娪、囡

吴语太湖片部分地区,称女儿为“囡五”或“囡”。吴方言词典有引《定海县志》:“俗呼女子曰囡。”⑤(167)“囡”从字形上看,可以理解为家中有女;它的意思类似于“宝贝”,有特别疼爱亲昵的意味,吴语太湖片某些地区还可以称呼男孩,如“男小囡”,表达对小孩的喜爱和亲近。

五、结论

亲属称谓在家族交流和社会交流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亲属称谓紧密联系着家庭与社会,分析研究亲属称谓的内在系统,是了解家族之间亲属关系和地方人文的重要根据。太湖片吴语亲属称谓反映了该地区的社会生活、人文内涵和演变趋势。

本文通过分析方言词语结构,和普通话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一)吴语太湖片长辈亲属称谓的核心语素方言点分布的特点较为复杂,各个核心语素都有独特的分布特点,本文只是浅析表面,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二)吴语太湖片亲属称谓语用方面有异名同指、同名异指、统称、面称和背称的互用、从他称谓的特点。

(三)吴语太湖片亲属称谓词汇方面双音节词占显著优势。

(四)吴语太湖片亲属称谓结构方面包含单纯词、并列、补充、定中与特殊结构等类型。

注释:

①罗竹凤.汉语大词典[K].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②曹炜.吴地亲属称谓语与吴文化[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5(3).

③徐中舒.汉语大字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④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六下[M].清嘉庆元年刻本.

⑤吴连生等.吴方言词典[K].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1]韩邦庆.海上花列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1.

[2]罗竹凤.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3]吴连生,骆伟里.吴方言词典[K].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4]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曹炜.吴地亲属称谓语与吴文化[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5(3).

[6]徐中舒.汉语大字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7]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六下[M].清嘉庆元年刻本.

[8]魏秀仁.花月痕[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江苏海洋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Y2019116411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