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价值认同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2020-03-18王希

文教资料 2020年34期
关键词: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

王希

摘   要: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旨在推动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前提与内在要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尚面临社会转型、多元文化、信息社会等诸多挑战。基于价值认同视角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应该注重以实践融入、感性认知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体现校园特色,丰富实践形式。

关键词: 高校   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融入   感性认知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旨在推动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推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知行合一,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一、价值认同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价值认同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前提

“认同”是心理学、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在社会层面上,认同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1](22-26)。价值认同是社会认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是社会主体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互动,在社会交往进程中调整理想信念、价值结构,以适应社会共同价值要求的过程,“显示出价值主体对社会共同价值要求的自觉接受与遵循的一种状态”[2](230)。换言之,价值认同实际意味着社会普遍价值观念的内化,是社会个体在对价值观念理解判断、选择整合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价值体系的承认与认可,以达到认识上的一致性。对于社会主体而言,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支配下进行,只有当某种社会实践符合或能够满足主体的情感心理需求及价值诉求时,即主体对客体产生价值认同,主体才会产生肯定的情感体验,更加积极地接受、内心遵从并将之作为社会实践的对象。因此,价值认同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前提。

(二)价值认同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价值认同是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基础。“价值认同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我是谁和‘为了谁,即不仅感受到自己是其所是,还按其所是去行动与生活,从而在共同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形成整个国家和全民族认同的共同理想,这是一种巨大的引领力”[2](2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需要经历从理论到实践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需要经历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基本环节[3](33)。这是一个从客观形态到心理意识、从价值评判到行为自觉的过程。认知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首要环节,主要解决“知其所是”的问题,即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原则目标等内容。认同是对认识信息的吸收与内化过程,是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自觉接受、自愿遵从的态度的过程。践行是已经得到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的态度与观念的外化,是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个人社会生活中,真正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现实。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是高校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展开的基本形态,价值认同是其中承上启下的环节,地位与作用不言自明。“人们在日常生活是否认同某种价值,往往不是依靠严密的逻辑推演和完备的制度约束,而是凭借由来已久的风俗习惯或感同身受的生命体验,凭借经验化的生活常识和实践”[4](59-63)。因此,价值认同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必须寻求和扩大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二、一些高校在实现价值认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角度看,价值认同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需要。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尚面临一些困难。在意识形态方面,一些老师和学生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在社会转型方面,一些青年学子面对新的情况,在价值认知上模糊,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功利主义等倾向。在传统文化继承发扬方面,“存在否定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及不加鉴别地盲目继承等错误倾向”[3](33)。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方面,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根据调研发现,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问题有着明确客观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也有正确的认知,但仍然存在“知行不合一”的情况,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实践。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首先,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结构调整带来的冲击有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结构呈现出更强的开放性,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涌入,各种社会现象交错杂糅,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增多,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学生的价值选择。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信息技术和自媒体工具的普及,网络空间中的话语竞争呈现出新的样态,不同网络媒介、多元信息观点频繁碰撞,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再者,一些学校沿袭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传输模式,教师以单一的形式传授知识,学生进行学习和记忆。部分高校仅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作一次活动,缺乏系统化、常规化、科学化的机制保障。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由精神文化实践、思想性的政治实践、认知性实践和交往性实践等多层面、多侧面实践复合而成的综合性活动”[5](110-112)。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应该更加契合时代的发展,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更多的启发和引导、平等交流提高高校学生价值认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基于价值认同视角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

(一)以实践融入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实践的,根本生命力在于实践性。价值观念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是全社会的价值实践。就此而言,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认同,自然只能在实践中完成。

一方面,应注重主体需求,体现校园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蕴藏其中的价值认同,总是与特定主体紧密关联。我们在通过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切实从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实际出发展开实践,而不能不顾实际主观臆想盲目行为。以往经验证明,注重主体需求、体现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往往是最能够使人们产生认同感,提高接受度的实践方式。如上海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明确提出,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弘扬“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校园文化相融合,使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内容融入高校管理、学生生活、校园文化等领域,这种做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颇有裨益。

又一方面,以实践融入推进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的价值认同应注重载体创新,丰富实践形式,落细落小落实。“落细、落小、落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际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青年学生从生活中小处着手,落实思想作风,落实各项行动。具体而言,所谓“落细”即要细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理念、要求细化到日常生活中,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结合,从细处见精神,从微处显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人们的头脑,沉淀于人们的内心。所谓“落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个体做起。坚持积小善为大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个体寻榜样,努力在小事上践行核心价值观,引导校园文化。所谓“落实”就是要见成效,从具体行动和实践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走过场,摒除形式主义,讲求实际效果。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认同,也值得借鉴。如南京高校积极探索互联网传播载体,运用网络平台、自媒体方式在校园传播核心价值观,创新了新媒体的传播载体,适应年轻人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使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传播。

(二)以感性认知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认同

以丰富的实践形式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认同,目的在于实现个体或组织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实现对价值规范的自觉接受、自愿遵从。主体认知的对象是信息,“价值信息经由主体自觉的加工,产生表象、知觉、想象、思维、记忆等活动,再转化为相应的理论贮存在人脑中,这就是认知的逻辑过程”[3](33)。这其中既包括感性认知,又包括理性认知。感性认知是人的一种直觉活动,是在对信息直接把握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直接认识。理性认知相较于感性认知,更趋向于事物的本质,是在对事物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事物属性的全面了解和把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认同,无疑首先要从感性认知开始,然后进入理性认知,经由价值整合,实现价值认同。

感性认知作为价值认同的起始环节,其重要性毋庸多言。当然,这里对于感性认知的强调,并不是忽略和无视理性认知在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中的作用,只是从社会认知心理的角度强调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感性认知的重要意义。换言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价值认同的实践展开,必须首先从增强主体的感性认知开始,遵循认知的基本逻辑,引导社会主体采取主动的选择性认知,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式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强化感性认知这一环节以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价值认同,应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表述的简明性。在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尽可能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表述简单好记、简明易懂、符合高校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避免政治术语、学术概念的生搬硬套。二是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身魅力所在,讲明其对于普通生活的实际功用,吸引高校学生主动选择和接受。对加深高校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与熟悉无疑是有益的。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本身也是不断凝练的结果。2012年黨中央明确提出了对“核心价值观体系”进一步凝练的工作指示。此后先后在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媒体开设核心价值观专栏,汇集了进一步凝练核心价值观的诸多理论意见。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表述言简意赅、琅琅上口,突出了易读、易背、易写、内容亲民的特点。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认同方面,相关理论的表述与宣传应尽量朝向简明、生活化的方向处理,注重高校青年学子的接受习惯和特征。

第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校园实践的生活化、情感化。从感性认知的角度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认同发生于具体的、生活化的实践之中,而不是仅存在于空洞的理论灌输与说教之中。这就需要在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中,注重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场景,提高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生活的关联度,实现二者融合的生活化,激发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亲密情感。“情感不仅影响了各种各样的具体判断,而且影响了总的认知过程”[6](327)。基于生活化而建立的亲密情感,将有助于加快认知加工,形成社会图式。

第三,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效性、获得感。“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8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最终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能否得到青年学生群体的广泛价值认同,与其为大学生带来的实效与获得感的强弱紧密相关。譬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组织修订教授治学规则、学生管理守则,突出遵纪守法内容,注重规则意识培育,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则,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再如,通过推进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建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征集使用信用信息,加大对失信行为的遏制力度,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校园文化。实践证明,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时,青年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会大幅度提高,校园文明进步水平不断提升。这证明了强化实效性、增强获得感对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

[2]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

[3]双传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实践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4]孟茹玉.论价值认同的生成机制与教育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9(5).

[5]孙艳秋.认知与元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知识论析[J].江苏高教,2018(12).

[6]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7]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江苏法治建设研究”(17DF012),江苏省司法厅政府法治研究资助课题“江苏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2020jssf014),南京市法学会立项课题“民法典人格权编英译问题研究”(2020NJFXD02)。

猜你喜欢

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