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词义演变看“还是”的对外汉语教学

2020-03-15张曼妍

关键词:虚词义项关联性

张曼妍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天津 300204)

引言

虚词“还是”是现代汉语高频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列为甲级词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还是”的偏误较多,留学生掌握并不牢固。《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还是”解释为:【副】(1)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不变,或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而改变,仍然,仍旧(延续义);(2)表示经过比较、考虑,有所选择,用“还是”来引出所选择的一项。【连】用于选择,同“或者”。1.(是)……,还是……、(还是)……还是……2.无论(不管)……还是……,都(总)……表示不受所说的条件影响。[1]

虚词“还是”有两个词性。词典对“还是”释义不够系统,词义间缺乏关联性且义项多,义项之间的习得顺序孰先孰后?虚词的使用又极容易与近义词表达混淆,如何避免“还是”各义项与近义词的混淆?这些问题对于“还是”的对外汉语教学至关重要。本研究尝试通过探究虚词“还是”词义演变的过程,明确“还是”的义项关联性和具体的词义特征,以此为“还是”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点建议。

一、“还是”的复杂性

(一)“还是”使用情况复杂

虚词“还是”使用频率高,功能复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副词,延续义,修饰谓语,表示事物情状在时间线上的延续。(2)连词,选择义,连接并列项表示选择。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选择疑问句复句中,常与“是”共现为“是……还是……”询问结构。陈述句中,常与表示不确定的语词连用,如“不知”“不知道”“还不确定”等。或者,“还是”常出现在让步状语从句中,如“无论……还是……,都……”表示周遍性,不受所说情况的影响。(3)副词,择定义,表示经过比较、考虑后有所选择,体现出主观性。

虚词“还是”义项多,使用灵活。除此之外,也容易与其近义词混淆。比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直接将“还是”作连词表选择等同于“或者”,不利于留学生对“还是”与近义词的辨析。

(二)虚词“还是”解释缺乏关联性

李贤卓研究了虚词“还是”的词典释文情况并提出在义项划分时要充分考虑词义理据性,关注词义发展的层级性和联系性。[2]“还是”词义解释缺乏关联性。作副词时表延续和作出选择,并无提示两者的关联性。作副词的义项和作连词的义项除了词义不同,词性也不同,难以明白三者的关联性是什么。为了更好地进行虚词“还是”的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构建虚词“还是”的词义系统性。

(三)短语“还是”易与虚词“还是”混淆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存在不少短语“还+是”和虚词“还是”混为一谈的现象,由此把副词“还”的语义迁移到词语“还是”,导致留学生对虚词“还是”理解偏差,产生大量“还”与“还是”的偏误。虚词“还是”的本体研究也有不少将短语“还+是”与“还是”混为一谈的情况。邵洪亮明确指出以往关于“还”和“还是”的研究把一些仍属于“还”的功能看作是“还是”的功能,很多问题因而没能理清。[3]实际上“还是”的功能相对单纯,很多时候两者不能互换。从现有研究来看,“还+是”与“还是”混淆是由于误把作谓语或焦点标记的“是”理解为词内成分,主要发生在添加义和反预期义的语境下。

1.添加义。副词“还”可表补充说明,在原有的信息基础上添加新信息。唐敏对历时语料的分析得出“还”的添加义约在南北朝末唐初产生,唐代大量使用。[4]当表添加义的“还”与表判断的系动词“是”连用时,短语“还+是”语义浮现为添加义,“还+是”后面的内容做系动词“是”的表语。

(1)罗枚华还是一个严以律己的党员。

“是”为句子谓语部分,副词“还”表添加,修饰系动词“是”,“一个严以律己的党员”作“是”的表语,句子结构完整。但若将“还是”理解为副词,句法上副词的作用是修饰谓语部分,那么“一个严以律己的党员”只能分析为谓语,整个句子去掉修饰语“还是”变为“罗枚华一个严以律己的党员”显然不合语法。

(2)他还是1985 年、1986 年两届欧洲联盟赛冠军队的成员。

同样,这句例句中“还”是副词表添加,修饰判断动词“是”,“1985 年、1986 年两届欧洲联盟赛冠军队的成员”作系动词“是”的表语。“还+是”浮现为添加义。

2.反预期义。元明时期就有大量“还”表反预期的用法。邵洪亮区分了“还”与“还是”的差别,指出表示出乎意料(也即反预期义)是副词“还”的元语用法,并非“还是”的语义[3]。

董秀芳考察了“是”的语法化,提出“是”重读,作焦点标记表强调,此时并非词内成分。[5]表反预期义的“还是”多出现在转折句结构,加强转折语气,“是”重读,“还是”应理解为“还+是”短语。

(3)虽然房租有点贵,但还是决定马上搬家。(《博雅》初级)

“是”在句中重读,实为焦点标记,突出强调“决定马上搬家”。“还是”理解为“还+是(焦点标记)”更贴切。

“还是”表反预期的用法比较有限,一般都为转折句结构。而“还”表反预期的用法则非常灵活,受语法条件限制较少,没有具体的句法结构要求。

(4)我早听见了,你还瞒我!(《红楼梦》)

(5)还大学生呢!这都不会。

将属于“还”的反预期义理解为副词“还是”的反预期义不利于正确理解“还+是”表反预期强调义的语义背景。再者,反预期义本就较为抽象,“还是”与“还”都作副词表反预期却不能替换,加重留学生认知负担,不利于虚词“还是”的习得。

二、“还是”词义演变与教学建议

虽然“还是”内在具有复杂性,但若理清各词义间的关联性和具体的词义特征,那么“还是”便不难掌握。笔者通过分析虚词“还是”词义演变的过程探索词义间关联性和具体的词义特征,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还是”词义系统性、明确词义特征和“还是”分层教学、用删除法及图式法区别短语“还+是”与“还是”的教学建议。

(一)虚词“还是”词义演变与词义关联性及词义特征

建立“还是”义项关联性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还是”各个义项。明确“还是”各义项的词义特征有助于对“还是”的扎实掌握,与其近义词区分。本节将从“还是”词义发展的角度探求词义关联性和挖掘词义特征。

刘晓洲分析认为虚词“还是”由副词“还”发展而来,与“是”大量跨层共现凝固成词为“还是”。[6]刘文详实考察了语料,梳理出虚词“还是”发展的脉络,但有几点问题没能解释清楚。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还是”词义演变的过程。

笔者认为“还是”的三个义项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副词“还”修饰系词“是”高频结合使用产生副词“还是”表延续。(2)副词“还是”在疑问句中的高频使用演化出连词“还是”表选择。(3)选择连词“还是”广泛使用产生副词“还是”表择定。

第一个阶段,刘文已详细分析“还是”成词的过程,认为背后的机制是“句法位置的改变”和“重新分析”,“还+是X”结构的“X”出现强动词性成分,“是”的动词性就随之减弱,语法位置固定下来后词义虚化,语音弱化,整个结构重新分析为“还是+X”。[6]“还是”所浮现的语义为副词“还”的延续义,表事物状态在时间线上的延续。

第二个阶段是从表延续的副词“还是”演化成选择连词“还是”的过程。沈家煊介绍了五种虚化机制: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和吸收[7]。副词“还是”演化成连词“还是”表选择正是吸收机制在发挥主要作用。表延续的“还是”进入选择疑问义强烈的句式中,吸收了语境的选择疑问义表选择。因此连词“还是”呈现的特点需要从其生成语境——选择疑问句来探求。结合例句分析:

(6)且如人而今做事,还是做目前事,还是做后面事?(《朱子语类》)

(7)此是礼乐之实,还是礼乐之文?(《朱子语类》)

(8)问:动也,正也,出也,不知是心要得如此?还是自然发见气象?(《朱子语类》)这三句都是很明显的选择疑问句句式:“还是A?还是B?”以及“是A 还是B?”语境很明显具有以下特征:(1)语义重心落在在选择项A 和B 中,想要求得其中之一的答案。(2)询问句式,带有疑问语气。(3)对话体,含有口语色彩。笔者猜想“还是”吸收了语境的以上三个特征。再看后期发展成熟的选择连词“还是”例句:

(9)用心教你们啊,还是不用心教你们呢。(《老乞大新释》)

选择连词“还是”出现在陈述句中,选择疑问结构隐退,但是仍可以感知到句中有强烈的选择意味,在选择项“用心教你们”和“不用心教你们”之间择定其一。此外,句子带有不确定语气,言者不知道在两个选择项之间该选择哪个。并且在对话体中,体现出一定的口语色彩。若删去连词“还是”,句子变为“用心教你们啊,不用心教你们呢”,句意不明晰,以上三个特征消失。所以可以确定连词“还是”体现出选择义,带有择定其一的深究倾向、疑问语气倾向和口语色彩,可我们在现代汉语语料中进一步验证:

(10)不知道它算是好看还是不好看。(BCC 语料库)

(11)还不知美国的就业者比以前多了还是少了。(《哈佛经理职业素质》)

(12)你们喝什么?茶还是果汁儿?(《博雅》初级1)

以上例句都体现出选择连词“还是”的深究倾向,要在选择项间择定其一。并且体现出较明显的疑问语气,因而多出现在疑问句。即使用在陈述句中也和表示不确定的词语连用,如“不知道”和“不知”。此外还体现出一定的口语色彩。

第三个阶段,连词“还是”在广泛使用的基础上产生副词“还是”表择定。北宋时期“还是”初现主观性:

(13)若不与冢杀,便被他杀了;若与他冢杀时,还是不杀人么?(《朱子语录》)

(14)人人传使君读万卷书籍,还是否?(《五灯会元》)

由此发现这样的用法出现在了一般疑问句中,“还是不杀人么?”以及“还是否?”。虽然句子并非选择疑问句,“还是”不是选择连词,但深层语义上都是在就所述话题“杀人”和“读万卷书”的是与否作思量,并且一定程度上透露出言者在是与否之间的倾向性,语法功能上“还是”在句中应当看作副词。带有主观性的副词“还是”在元明时期用法成熟,常见于陈述句。这时期“还是”的主观性更明显,传达言者的倾向性(择定义):“疏不间亲,还是莫说罢”以及“还是自家带了便当”,说话人在“说”与否和“带”与否之间思忖,择定采取“莫说”和“带”这两个行为事件。因此,择定义副词“还是”和选择连词“还是”有着很明显的语义承接关系,从选择走向择定,加上两者在时间上的重合性,择定义“还是”极有可能由选择义“还是”演化而来。路径为:

选择问句,选择项A 和B 显现,连词“还是”表选择由选择疑问句复句扩展到一般疑问句,选择项A 开始隐退,语义重心倾向于选择项B,副词“还是”浮现选择、思量和主观倾向,运用到陈述句后,选择项A 消退,语义重心落在选择项B,副词“还是”演变为表择定。其背后是什么原理?

笔者认为从选择义发展为择定义是词义扩大的过程。这个现象据王寅可用“事件域认知模型”和转喻机制来解释。事件域认知模型简称ECM(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认为一个基本事件域包括两大核心要素:行为和事体。一个事体由很多个体构成,事件可包括人、事件、工具等实体也可包括抽象或虚拟的概念[8]。“选择”这个事件和“择定”这个事件同属一个基本领域——做选择,两者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在时间上是先后的关系,“还是”由表选择在时间线上顺延到选择的结果表“择定”,这是转喻机制在发挥作用。这个过程还受到句法环境的影响,“选择疑问句”的使用正是为了求得选择的结果,“还是”顺着这种语气倾向由表选择在时间线上后延直至衍生出择定的倾向。词义扩大后,随着“还是”的使用从选择疑问句推广到一般疑问句进而到陈述句,“还是”的词性经历了重新分析的过程,句法结构诱发“还是”在表择定的语义条件下语法功能由连词重新分析为副词。

副词“还是”表择定从选择义发展而来,因而我们认为其使用内在地包含了三个特征:(1)在选择项A 和B 之间进行选择的前提条件。(2)择定义“还是”引出的是言者选择的结果,这就使得它更容易进入表达言者主观看法、选择、意见等的句式结构,如“我看还是……”“我认为还是……”“我想还是……”。(3)言者在表达选择项之前有过一番比较和考虑,这个思维的曲折性与言者直接说出选择项相比,带来了语气上的弱化和缓和。用“还是”引出择定项与直接表达选择的结果相比,有舒缓语气的效果。

(15)这回去颐和园还是十三陵?这两个地方咱都没有去过。

我看这回还是去颐和园吧,十三陵太远。

(16)你想和他电话联系还是亲自去见他一趟?

想来想去,还是亲自去见他一趟吧。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虚词“还是”义项间的关联性和词义特征。延续义副词“还是”的特征是表示事物情状在时间线上的延续,随着在选择疑问句复句结构中的使用,吸收了选择疑问义,发展为连词“还是”表选择,具有择定其一的深究倾向、疑问语气和口语色彩这三个特征。选择连词“还是”的使用范围从选择疑问句复句扩大到一般疑问句进而到陈述句,词义扩大,演化为副词“还是”表选择的结果——择定义,具有易与表主观态度语词连用、内在包含做选择的预设和语气缓和的特征(见图1)。

图1 “还是”词义演变过程

(二)教学建议

1.分层教学。针对虚词“还是”的多义性,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掌握“还是”用法。“还是”的三个义项中,第一个义项延续义表示事物情状的延续和不变,多与名词性成分组合,较容易习得。第二个义项选择义,涉及到疑问语气和深究倾向的特征,具有一定难度,相较于延续义而言复杂些,建议第二步学习。第三个义项择定义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最为抽象,对留学生而言习得难度最大,建议在习得选择义“还是”后学习择定义。且三者的教学建议与词义演变的过程和动因结合,让学生体会不同词义的由来,与已学词义的关联性。

2.词义关联性和词义特征。对外汉语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要帮助学生建立虚词“还是”的词义关联性和明确各词义特征。虚词“还是”词义演变的过程揭示了词义间的关联性和词义特征。讲授延续义时,让学生明确同一个事物情状(旧信息)的延续或保持不变。讲授选择义连词“还是”时,利用选择疑问句复句将延续义“还是”过渡到连词“还是”,并且结合产生来源——选择疑问句,让学生在例句中体会连词“还是”的疑问语气义、择定其一倾向和口语色彩。而后再过渡到择定义“还是”,引导学生在选择疑问句答句的陈述句中体会择定义的由来,表达主观选择,进而明确择定义“还是”易与表主观态度语词组合、内在包含做选择的前提和语气缓和的特征。

3.区分短语“还是”和虚词“还是”。短语“还是”与虚词“还是”的最大区别点在于“是”的作用。当“是”为系动词或焦点标记的时候,“是”都浮现独立的语义。

“还+是”中“是”为系动词时,副词“还”多表添加义,短语“还是”浮现添加义。系动词“是”较好区分,在句中作谓语,用删除法容易判断。由于副词是修饰性成分,删去不会影响句子结构的完整,因而删去“还是”以后,若句子不完整,缺少谓语,那么“还是”便是短语而非虚词。以例句(2)为例:“他还是1985 年、1986 年两届欧洲联盟赛冠军队的成员。”删去“还是”:“他1985 年、1986 年两届欧洲联盟赛冠军队的成员。”句子并不不完整。删去“还”:“他是1985 年、1986 年两届欧洲联盟赛冠军队的成员。”句子结构完整,“是”为句法成分,“还是”显然为短语。

焦点标记“是”与“还”组合多出现在转折句的句法结构中,加强反预期语气义,强调结果,与“虽然”所强调的条件相呼应。图式法有助于理解“还+是”短语,区别开虚词“还是”。

(17)虽然房租贵,但还是搬了家。

“房租贵”带来的结果应该指向“不搬家”,但“还”的转折作用将心理预设转向“搬了家”的结果。“是”在句中作“焦点标记”,加强转折意味(见图2)。

图2 反预期“还+是”图式

所有的“还+是”(“是”为焦点标记)基本都出现在转折句结构中,用于加强转折语气。“还是”表加强反预期义理解为“还”表反预期的加强版有利于虚词“还”与“还是”的区分,加强留学生对转折句中“还是”语义的理解,有助于对虚词“还是”的掌握。

短语“还是”的语义实际是副词“还”所带来的,建议短语“还是”在“还”的语言点讲解和练习中出现,与“还要”“还想”等“还”系列短语同时出现,加强留学生对“还+是”与“还是”的分离。如添加义“还+是”可与添加义“还+想”同现。

(18)他不仅是班干部,还是学生会主席。

(19)他不仅想当班干部,还想当学生会主席。

结语

本文分析了“还是”的复杂性,主要为多义性、词义间缺乏关联性解释和短语“还是”与词语“还是”易混淆。首先从虚词“还是”词义发展的角度探求词义间的关联性和明确各个词义特征:

1.虚词“还是”由副词“还”发展而来,表延续,为事物情状在时间线上的延续。

2.在选择疑问句复句的影响下,发展出选择义,作连词。由于选择疑问句以问询的形式期望得到选择项间的答案的倾向性,选择连词“还是”带有疑问色彩、具有从选择项间择定其一的深究倾向和口语色彩。

3.表选择的“还是”使用范围从选择疑问句结构推广到一般疑问句进而到陈述句表达言者的择定,选择连词演变为择定义,词性上重新分析为副词。内在地包含了做选择的预设。陈述句的择定义“还是”有强烈的表达言者主观意见的意味,因而有与表主观态度的语词搭配的特征。“还是”引出择定项,暗含比较和思考意味,带来了语气缓和的特征。在虚词“还是”各个义项讲解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各个义项的特征,有利于扎实掌握“还是”并与近义词区分。

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建立“还是”词义关联性和明确词义特征。

2.多义词“还是”分层教学,由易而难有助

3.由于短语“还是”与虚词“还是”形式一样,有一定的区分难度。用删除法区分“是”作动词的“还是”,主要为添加义语义,可避免如“我还是吃了一个汉堡”表添加一类的偏误。用图式法帮助学生区分转折句“是”作焦点标记表强调的“还+是”,将反预期义与虚词“还是”分离,有利于留学生对“还是”与“还”的进一步区分,能显著减少留学生将转折句“还+是”表转折的用法泛化到其他句式中,避免如“孩子长大后会有自己的天地,可很多父母还是会是孩子最好的朋友”一类的偏误。

猜你喜欢

虚词义项关联性
基于单元视角的关联性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学贯中西(4):AI的时序性推论技能
饮用油茶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ECG检查T波动态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VEF的关联性分析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