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的途径和方式

2020-03-15李琼

人物画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李琼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了做好高校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的一些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

2020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更是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艰难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内,精准扶贫、与爱同行的标语随处可见,这也显示了我们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伟大信念。为了赢得此次伟大的胜利,我们也积极开展了各项活动,各大组织和团队都发挥了重要的力量。承担培养和输送重要人才责任的高校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转变扶贫思路与方法,积极开辟新的扶贫途径,将高校的优势集中起来,深入推进扶贫项目的开展与实施。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内容

1.积极促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这就足够说明了教育在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明确了教育的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以抓教育来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深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成为脱贫攻坚的一股重要力量,将所有能团结的力量都结合起来,将整个学生群体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积极鼓励大学生前往贫困地区,助力义务教育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知识与能量,让贫困地区孩子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为扶贫工作开展提供更大的支撑。积极发挥优秀人才的带头引领作用,做好引导与支持工作,以实现人才发展为核心,带动贫困地区向前看。

2.积极促进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整体文明程度是限制农村地区发展绊脚石,甚至很多时候成为发展的瓶颈,牢牢缚住发展的手脚。因此,积极开展文明建设措施,以文化扶贫为重点,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为导向,以实现脱贫为远大目标,坚持扶贫要扶志、扶贫更要扶智的原则。对此,大学生同样在这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由学校或院系负责牵头组织成立扶贫文化小组,组织大学生前往农村地区进行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通过理论宣讲和政策宣讲等措施,为农村劳动者带来知识的给养,使得农村劳动者对国家扶贫政策有一个新的理解,从而能够积极的支持政府扶贫工作的开展,不当拦路虎和绊脚石。

3.发挥专业专长,促进贫困地区全方位的发展。

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房”,而是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体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发展,短期的发展并不是扶贫的根本目标。因此,要想实现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人才、科技、产业、医疗卫生等方面同步开展措施,实现各方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让脱贫工作不再有短板,不再有限制。就这方面而言,大學生同样可以献出一份力量。例如,部分技术专业的学生可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贫困地区提供技术帮助,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还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帮助农民较为轻松的赚钱养家。

二、新时代下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意义

1.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是使命和责任使然。

2020年,我们面临着重大疾病,也面临着重要的脱贫工作。脱贫工作只靠国家的帮助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才会迎来脱贫的伟大胜利。作为高校,更应该积极承担自身的责任,参与扶贫工作,使自己成为脱贫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垫脚石。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使科学技术积累的关键地区,因此,高校更应该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以优势带动脱贫工作的开展,以人才、技术实现脱贫工作的伟大进步。

2.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可以促进学校与地方的精准对接。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主要职责,但积极承担社会服务也是高校的工作之一,既要肩负人才培养的重担,也要发挥出自己的社会职能。脱贫攻坚战是全社会的一场战斗,高校更不应该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从人才、科技、智力等方面给予帮助与支撑,形成长效保障机制,真正助力脱贫攻坚。高校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这也是为高校学子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和途径,让学生能够在知识与实践中架构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及时把握市场趋势,这对高校课程设置与优化也提供了有力的参考,这更是产学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可以说,这是一场脱贫攻坚之战,更是一场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联合之战。

3.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可以提升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在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校园生活中成长,远离贫困,有一些大学生也因此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不良风气,这对大学生的人生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更要积极号召大学生参与扶贫实践工作,让大学生看到社会远没有他们经历的那般美好和顺畅,在世界的很多角落依然还存在着很多人未曾见过明媚的太阳和耀眼的星光。因此,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不仅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更是一种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途径。

三、高校大学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要途径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思想的行动的指导,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我们才有可能有正确的行为实践。因此,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扶贫实践工作的首要任务。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思想理论的认同感,是做好扶贫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在行动上才会真的重视起来。

2.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只有经过实践我们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也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一线脱贫攻坚同志的困难和不易,仅通过视频和新闻去了解脱贫攻坚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真切的经历农村地区的贫困,我们才会更加坚定脱贫攻坚的决心,也才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勇气。因此,坚持初心,强大信心,坚定决心,具备大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脱贫攻坚绝不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的任务,它关系着全民族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3.从人生价值上引导,激发大学生主动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

青年大学生身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生价值的实现必然需要在社会群体之中完成,这也就决定了大学生不再是孤立的一个群体,而应该是积极寻求合作的一方。因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承担责任,积极扎根农村地区,了解情况,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帮助农村劳动者实现脱贫。

4.以学生党支部为基础,探索党小组帮扶模式

发挥党小组的带头引领作用,加强党支部建设,探索党小组帮扶模式,以党的信念为支撑,将大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带领党员大学生深入到田间地头,与贫困地区的党员同志拧成一股绳,为实现脱贫攻坚共同努力。党员同志更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怕吃苦,迎难而上,以坚定的信心和伟大的决心来支撑自己,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要求自己,真正实现脱贫攻坚,实现人生价值。

四、高校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的方式

1.加强教育形式扶贫

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处于一个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地位,国家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在综合国力竞争的今天,教育与人才更是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因素。因此,这也科学表明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仅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重要,在扶贫工作中更是重中之重。扶贫要扶智,农村地区文化水平整体偏低,这成为限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文化教育工作,对扶贫工作来说同样十分重要。大学生就成为扶智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和院系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支教工作,普及教育知识和科技知识,引到农村群体明确国家扶贫政策和制度,对口扶贫,助力扶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2.加强健康扶贫

農村贫困地区的医疗健康同样引发热切关注,“不干不净,吃了不生毛病”,由来已久,更是成为很多农村劳动者的“至理名言”。这是因为地区贫困,资源紧缺,甚至很多地方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这是影响他们行为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做好健康扶贫工作同样十分重要,同时这也是一个艰巨而长期性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针对这个问题,高校医学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对症下药,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农村劳动者重视医疗健康,开展义诊工作更是为其健康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3.关爱扶贫

扶贫工作会遇到一些特殊的人群,比如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他们是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弊病之一,只有妥善解决他们的问题,扶贫工作才是暖心的,更是有信心的。积极开展关爱扶贫工作,落实特殊人群的安置问题,这更是我们开展扶贫工作的伟大措施,这些措施也让其他人群看到了我们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人,我们也绝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例如,帮助空巢老人解决劳力劳动,如挑水、背柴等;帮助留守儿童洗衣做饭、辅导功课等;组织捐献旧衣旧物旧书活动;建设简单的儿童活动室和老人养老院等,这些都是我们可开展的具体措施。

4.加强产业和技术扶贫

扎根农村地区,深入挖掘农村特色产业,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发展产业,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使得产业扶贫成为农村扶贫工作开展的核心。产业扶贫能够为农村地区带来丰富的收入,可持续发展使经济条件得以转变,这会让农村地区看到我们的决心和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让百姓相信我们是真的实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从而获得百姓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帮助,真正将扶贫工作大范围开展起来。高校要结合专业优势,让技术走进田间地头,更让脱贫之举走进百姓的心头。

参考文献:

[1]王洪标.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8

[2] 高婧,刘婷.教育扶贫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及方式研究——以湖南部分高校为例》,项目编号:18A487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