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糊语言翻译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究

2020-03-13张妍

人物画报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张妍

摘   要: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罗素写出了有关“模糊性”的论文。他认为所有的自然语言均是模糊的,如“红的”和“老的”等概念沒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因而是不明确的和模糊的。因此,“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特质之一,也是人们在进行语言研究时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同时,研究语言的模糊性,不仅是语言学家所关心的事情,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一个学科的范围。”[2] 而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是历来翻译理论研究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因此,本文通过译例分析,从模糊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保留角度出发,探讨译者的主体性问题。

关键词:模糊语言;译者主体性;译例分析

一、模糊语言的翻译与译者主体性

在进行翻译探究之初,翻译家们就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是翻译的主体?

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译者是真正的翻译主体,因为译者既是原文文本的读者,同时也是译文文本的创造者,因此,在译者身上肩负着“读者、译者、作者”三重身份,对翻译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无论是“单一主体论”还是“多主体论”,译者都是主体性研究不可绕开的话题。在译者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有的人认为译者应该完全听命原文,唯命是从,不得违抗,对原文做到完完全全的忠实,即翻译的“仆人说”。随后,又有人相继提出“隐身说”和“透明说”,但无一例外都认为译者在翻译时不应参入任何的主观色彩,不可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一切都应该以原文为归依,就像一块透明的玻璃一样一样不漏声色,不显痕迹。

而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又提出要译者的主体性得到彰显,许钧老师在《翻译概论》一书中谈到:“承认翻译局限的客观存在,根据这些局限提供给译者的活动空间,以看似不忠的手段,即对原文语言的某种‘背叛’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接受空间里以另一种语言使原文的意义获得再生,绝对忠实会导致背叛,而创造性的背叛则会打开通向忠实的大门。”[4]

其实,无论要求译者“隐身”还是提倡译者“背叛”,都无法回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在进行模糊语言的翻译时,译者发挥的作用更是达到了极致。正如邵璐老师所言:“模糊这个词的释义是个连续体,是复数的,它有程度上的不同,在不同的语境中或场合下,它可以是轻度模糊。也可以是中等模糊。”[1]这就表明,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之下,其模糊性,模糊指向,迷糊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前,充分理解原文的模糊性程度,及其背后的表达含义。由此,也可以说明译者在模糊翻译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只有译者充分发挥其主观性,深层挖掘其模糊背后的精确意义,才能更好的进行转换,译文和原文的对等程度才更高。所以,原文文本的语言模糊性是否在译文文本中得到“保留”,或者说“再现”,是译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模糊性的“再现”和“丢弃”问题

翻译不仅仅是字词的罗列对应,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目的是使译入语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原文文本的含义以及文化等。模糊语言的翻译更是如此。因为模糊语言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艺术空白和想象空间,更多不完全的“形”,能满足更重层次、各种阅读视野读者的需要,促使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些艺术空白。[5]此外,在任何一个民族的交际用语中,模糊性现象比比皆是,而且用法等不尽相同。又因翻译是一项人文活动,而非科学性活动,尽管有不少翻译家们曾经提出“翻译是科学”的观点,但翻译终究不是一项精确的活动。那么,两种语言的模糊程度如何能够在不违背语言习惯的前提下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是译者们需要努力思考的问题。在翻译实践中,语言模糊性的“再现”和“丢弃”都是常见的处理方法。[7]

1. 语言模糊性“再现”

语言模糊性“再现”是将原文的模糊语言在译文中也选择模糊语言表达。文艺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往往提高了文学创作的表达效率和增强文学语艺术的感染力。从美学视角看,在很多时候,文艺语言潜在蕴含的信息越模糊,美学信息就越丰富。[9]因此,在译文文本中也使用同样的模糊语言更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让译文读者实现相同的审美需求。

例1:这个小姑娘五官端正,长大一定是个美人坯子。

The little girl, with regular features, must be pretty when grows up.

数词是自然语言中最典型的模糊语言之一。比如人们通常用“五官端正”表示一个人长相姣好,很少过问它的精确含义,到底是指哪五官。《现代汉语词典》给“五官”的解释是:耳、目、口、鼻、身,通常指脸上的器官。就像“眉清目秀”并不单单指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长得好看,而是形容一个人整个面庞都很清秀的模糊含义。因此,译者在将“五官端正”译为英文时,并没有将其精确化,还是采用了模糊表达“regular features”,既保留了原文文本的模糊性,又精确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也比用精确法表达省去了较多的篇幅。

例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You can enjoy a great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许渊冲译)

该诗句中的“更上一层楼”并不表示真正的要上一层楼,而是用模糊的语言方式表达出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地方,同时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许渊冲老师的译文保留了原文这种模糊的含义,用“greater”一词准确的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2.语言模糊性“丢弃”

语言模糊性“丢弃”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不保留原文语言的模糊性,用精确的表达代替模糊表达。模糊语言创造的形象之美是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为了语言含义的准确表达以及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最大程度的对等,译文有时需要将模糊语言精确化。

例1:身边一个老太太叹息说:“唉,多好的媳妇呀,咋下得狠心掏人家……”

An old lady beside him sighed: “What an filial daughter-in-law she is! The thief is so evil-minded.”

形容词“好”是汉语中典型的模糊语言,可以有多个模糊指向,可以说“这个人好”、“价钱好”、“这些水果真好”等等,但是模糊表达背后又有其精确含义。这个例子的上下语境是媳妇带着给婆婆住院的救命钱坐公交,不幸被偷,十分伤心,公交上的老太太不禁发出感叹,感慨这个媳妇真是“孝顺”,虽然汉语并没有明确的说出孝顺,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将其精确化,让读者更能体会其背后的含义。

例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Wind and sun have tanned the growing girl's skin, her eyes resting on green hills are as clear as crystal.(杨、戴译本)[8]

原文是著名小说《边城》中对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描写,作者运用模糊语言刻画出了一个健壮、可爱、纯真的少女。翠翠整天经受着风吹日晒,皮肤难免会变得黝黑,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这句话时将模糊语“黑黑的”精确化译为了“tanned”,完全表达出翠翠黝黑的皮肤是太阳晒过的健康肤色,比单纯的译为“black”更能表达原文的情感,同时也更能体现出语言美和人物美。

三、结语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也是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最大区别。模糊语言有时更能体现说话者的含义,更富有表达性。模糊语言的翻译过程也因模糊语言的特征而具有模糊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在翻译前,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模糊含义,认真思考是否在译文文本中保留原文的模糊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读者需要以及语用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达到译文文本语言模糊程度和原文文本的匹配以及原文文本的美感再现。此外,在翻译模糊语言时,不必苛求非此即彼的翻译方法,也不可追求绝对意义上的“对等”或“忠实”。以精确译模糊或者以模糊译模糊都是可以接受的方法。此外,译者应严格遵守语用模糊语言的翻译原则,将原文读者感受到的精神熏陶最大程度地赋予译文读者。总之,模糊语言的翻译对于跨文化、跨语言交际有着深远的意义,而译者的主体性也因此得到最大化的彰显。

参考文獻:

[1]邵璐.文学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以《达·芬奇密码》中英文比较研究为例[M].商务印书馆,2011.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高亚萍.模糊语言视角下汉译英文学翻译中模糊美感的挽留[J].海外英语,2017(12):127-129.

[4]许钧.翻译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谭载喜.翻译·模糊法则·信息熵[J].中国翻译,2010(04):11-14.

[6]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7]余富斌.模糊语言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8]陈丹蕾,任晓菲.汉英翻译中模糊语言美感存蚀--《边城》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J].翻译论坛,2015(03).

[9]严丽霞.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原则及审美呈现[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3):104-107.

[10]唐玉凤.试论模糊语义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9.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视域下的朱生豪莎剧翻译文学性价值解读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