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流动的花朵”绽放

2020-03-11李春梅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身教流动花朵

摘要:对于身处城乡接合部学校的教师来说,几乎每学期会遇到在人际关系处理和学业适应性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问题的流动学生。他们就像无根的花朵,随着父母飘零异乡。如何呵护这些“流动的花朵”,让其在新环境中快速生根、生长?“培植期”,以经典破冰游戏和相关活动,协助融入班集体,构筑爱和归属感的基底;“生长期”实施“身教大于言传,德育大于智育”的养成教育,积淀发展力量;“绽放期”,对家长进行家教方法和融洽亲子关系方面的指导,家校共育,收获累累硕果。

关键词:“流动的花朵”融入德育家校共育

新学期,班级转来了三名新同学,分别来自江苏涟水、安徽黄山、江西九江。开学第二天,班长跑来跟我说:“昨天新转来的小杰一天都没跟我们说一句话,我们想跟他交流,他也不太愿意。”另一个学生也告诉我,昨天的英语课,来自九江的媛媛根本没有听讲,因为他们的英语教材跟我们不一样。笔者随即展开调查,发现班级39名学生中,有27名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69.2%。对于身处城乡接合部学校的教师来说,几乎每学期会遇到在人际关系处理和学业适应性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问题的流动学生,他们就像无根的花朵,随着父母飘零异乡。如何呵护好这些“流动的花朵”,让其在新环境中快速扎根、生长?

一、 “培植期”:协助融入班集体,给予爱和归属感

培植“流动的花朵”,要以爱与归属感为基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面对崭新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流动学生感到彷徨和无助,我们可以用一些心理团辅常用的游戏活动,帮助他们迅速“扎根”,融入班集体。

(一) 经典破冰游戏:拉进学生间的距离

经典破冰游戏“大风吹”能活跃气氛,加速学生间相互了解,有利于流动学生快速熟悉环境。游戏开始,全体学生围成一圈,每个人站定或坐定一个位置,教师发出指令“大风吹”,所有学生回应“吹什么”,教师依据实际情况说一部分学生身上的物品或特征,比如“吹戴眼镜的人”等,之后所有拥有这些特征的学生互换位置,没有被“吹”到的学生待在原地,这时教师加入其中也占一个位置。没有抢占位置的一位学生会要求进行自我才艺展示或者其他形式的“奖励”并担当下一轮的主持人。一轮热闹的游戏结束,学生已经打成了一片。

接着,玩转“滚雪球自我介绍”。学生自由分组,要求以“大家好,我是(喜欢干某事)的(姓名)”的句式进行自我介绍,第二位学生继续介绍,就像滚雪球一样,叠加前面一个同学的兴趣爱好和姓名,如:我是(前一个同学的爱好+姓名)后面的(喜欢干某事)的(姓名),以此类推……最后介绍的一名同学叠加前面所有同学的爱好特长、名字。

每学期开始,当“流动的花朵”分散到各个班级,教师在团队辅导的间隙,借助经典的破冰游戏来增加学生彼此熟悉的程度,让花朵们心连心。

(二) “我的家乡我来夸”:消除地域文化隔阂

“流动的花朵”从五湖四海来,每一朵都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的缩影。夸夸自己的家乡,不仅能提升自信,激发自豪感,还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学会聆听和分享。新学期第一节班会课上,来自安徽黄山的学生用自己旅游的经历,结合自己做的美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家乡的名山黄山;来自江苏淮安的两位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名人周恩来;来自安徽灵璧的学生带来了家乡特产——灵璧奇石,向大家介绍家乡人民是怎样通过一块石头打造品牌,促进经济发展的;来自江苏泰兴的学生带来了在“黄桥决战”中建立功勋的“黄桥烧饼”,向大家描绘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介绍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我来比画你来猜”的活动,表演者说一句最能代表家乡特色的家乡话,配合动作让其他同学猜意思,全班跟着学一学他乡话,一时间南腔北调,教室里其乐融融。

系列活动拉近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建立的“战斗”友谊悄然蔓延、滋长。新来的“花朵们”逐渐适应了环境,开始在班集体的园地中快乐自由地生根、发芽。

二、 “生长期”:身教大于言传,德育重于智育

据调查,“流动的花朵”大多跟爷爷奶奶长大,学习和生活习惯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培养。如,有的文明礼仪不到位,见到老师不主动打招呼,见到同学不主动问好;有的餐饮之礼有欠缺,米粒到处乱丢,边吃边喧哗;有的作业习惯较差,本子不够整洁,作业常常少做甚至不做……在他们度过一段适应期后,教师就需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到对他们的德育上,不仅告知他们该怎么做,更要示范正确的做法,用养成教育的细雨和风时刻浇灌这些花朵们。

以餐饮之礼的养成为例,首先,教师“言传”,和学生共同学习餐饮之礼。其次,教师“身教”:指导学生自己制作创意餐垫;开展实践活动,探寻触碰餐具和餐盘时降低噪音的方法;吃饭前,如果嫌饭菜多,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调剂;吃饭时,播放舒缓音乐,要求静静享用午餐不交流;吃饭结束后,引导学生把厨余垃圾倒入垃圾桶,餐盘按顺序叠放整齐,再由值日生有秩序地送到厨房。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用餐,不时肯定正确举措,纠正错误行为。通过长期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关于餐桌礼仪的认识和实践必会改头换面。

再如,行走之礼的养成,先由教师“言传”:走路不讲话,双手摆臂45度。摆臂45度是师生共同实践研究得出的结果,每个同学都摆臂45度,就可以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再进行“身教”,从平地走路,到礼让他人,到上下楼梯,到红绿灯前人行道,亲自带学生走一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言传加身教,才能有助于学生习得更多的良好习惯。

学习新事物靠的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只占了极少部分,而学生的习惯、意志、持久等非智力因素却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养成教育不仅使这些“流动的花朵”变得“彬彬有礼”,更有意识地培养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久久为功。第一周,学生通过指导、提醒、奖惩,开始接纳新习惯;第二、第三周,学生通过有意识地控制,开始认同新习惯的影响,自身能主动、有意识地加以改变;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学生就能够把新习惯内化、根植于生活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力、持久力等得以训练和提升,能够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经一段积淀期和生长期,“流动的花朵”的枝干逐渐粗壮……

三、 “绽放期”:家校形成合力,融洽亲子关系

要想让“流动的花朵”从绽放到结实,就要抓住家庭影响这个关键,对家长进行家教方法和融洽亲子关系方面的指导。家校共育,能让学生生活技能和学习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灿然绽放。

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召开流动学生家长会,在与家长的深入沟通中了解学生的现状,并指导家长从作业习惯、作业卫生、作业态度、读书习惯等多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个周末,教师可以主动向新的流动学生的家长询问孩子的作业和生活情况,“因材施教”,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议。如,周末检查作业,家长应做到检查孩子做作业的态度、速度和作业的完整度(数学应用题是否写了答案,作业是否打了成绩栏)。在学生做完作业后,要求家长在规定时间内拍照发给班主任,作为作业检查的最后一道防线。再如周末的时间规划,除了学习外,指导家长对学生闲暇时光进行合理安排,留出读书时间、亲子游戏、家务劳动等,利用充实有意义的事情,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摒弃以电子产品充斥生活的不良习气。另外,教师还会请家长进行“微信小管家”打卡汇报,让这些共育行为常态化。家长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后来的主动参与,不仅更理解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而且更加关注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陪伴孩子的时间变长了,亲子沟通也日益亲密和频繁。

教师也应家长的需求,开展菜单式小型主题沙龙活动,如探讨孩子作业拖拉的策略、如何在家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等。家长自愿加入到沙龙中,切实解决家教经验缺乏问题。

工作多一些主动,方法多一些灵动,充分调动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让这些“流动的花朵”尽快扎根、生长,开出最绚烂的花、结出最香甜的果。

(李春梅,江苏省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镇江市第七批德育骨干,扬中市第六批德育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身教流动花朵
高校芭蕾基训教学中“言传”与“身教”重要性探讨
春天的花朵
背上的花朵
流动的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配花朵
开放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