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价值观塑造在通识教育中的统摄作用

2020-03-09孟琦张中世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孟琦 张中世

[摘  要]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缺少一条能够贯穿始终的红线和一个能够统领各方的总纲。通识教育究其实质是达成现代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的价值观教育。共同价值观的塑造是整个通识教育真正得以贯通的灵魂和统领,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间相互打通并得以连接为有机整体的红线和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上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高度契合,并为通识教育确立了价值坐标和基本导向。在探索中国特色大学通识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强有力的助推器,应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点出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统摄整个通识教育之魂。

[关键词]通识教育  价值观塑造  共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内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通识教育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J1739);《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DJ1701)。

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的目标离散化问题及表现

如果把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本土化通识教育的起点,通识教育在我国至少已经有了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而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之后,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和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本科高校及高职院校纷纷投入这场方兴未艾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中,开始大力推行通识教育。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在通识教育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积累了不少代表性成果,尤其是在扭转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直以来对大学专业教育的传统认识和偏颇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思想解放和理念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在推行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和显现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深层次问题,由于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缺乏总体设计和系统规划而导致的培养目标离散化,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和值得各校警惕的重要问题。

从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来看,可谓问题繁多、乱象丛生。很多高校的通识教育一开始做得轰轰烈烈,但是没坚持多长时间就偃旗息鼓;有些高校的通识教育表面上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实际效果却收效甚微;有的高校误以为要达到“通识”,就应该面面俱到、什么都学,对应到课程设置上,则是内容庞杂、名目繁多,不仅导致课程体系结构混乱,还额外增加了师生负担。因为贪多求全,当前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以至于被学生戏称为“酱油课”“选休课”和“混分课”。有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只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缺少对通识教育目标的顶层设计和教育内容的整体规划,把通识教育变成了知识拼盘和百科大杂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灌输、常识普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满足于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根本无法达到涵养心性和提升素质的目的。

这些问题从表面看来原因众多,但究其根源,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共同因素,那就是在整个通识教育的推行过程中缺少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和一个能够统领各方的总纲,由此导致数量众多的通识教育课程没有真正形成体系,更谈不上各类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相互协调、发挥合力。而这种课程间的孤立推进、分散用力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通识教育总体培养目标的疏離化和分散化,不利于被教育对象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由此,可以从更深层面解释为什么有些学校的通识教育从一开始的热火朝天走向了后来的难以为继;为什么分开去看课程层面的通识教育搞得有声有色,但是全面梳理通识教育的整体效果时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通识教育课程越开越多,而学生的实际收获和获得感却没有随之增加多少;为什么学生接受的知识教育全面系统、包罗万象,但是学生的内在修养和外在气质却提升有限,没有多大变化。

共同价值观塑造是通识教育得以贯通的灵魂

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至今仍是我国很多高校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从上世纪4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发起这场通识教育改革的初衷来看,主要是为了解决在知识分化、社会分工和教育扩张过程中给美国带来的个人自由发展与社会共同信念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更加严重的社会分化和分裂问题。正是基于这些担心和忧虑,哈佛委员会的专家们才大力主张开展旨在为美国社会构建共同价值观的通识教育改革,正如《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所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促使现代人团结起来而非分裂开来的教育。” [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为现代社会塑造共同价值取向的价值观教育,是以达成共有价值理念认同、推动各方形成价值共识为基本目标的一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虽然通识教育在美国各个学校的叫法不一、名称各异,但是重视价值观教育的传统却得到普遍遵循,时至今日,价值观教育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遗憾的是,我国很多高校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照搬套用国外通识教育模式,而很少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及高校自身原有的育人传统相结合,更谈不上能从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上去实现共同价值观塑造在整个通识教育中的贯通作用,未能围绕学生应掌握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素质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整合与打通,因此,在通识教育中出现了很多“水土不服”的现象。

我国宋代著名儒学家和教育家朱熹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2]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绝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又所有领域都涉猎不深的“博学”人才,而且,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把包罗万象、浩如烟海的人类知识全部“教”给学生,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更何况人类知识的总量随时会更新,每时每刻都在以几何级速度飞快增长。面对门类广博、内容庞杂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知识,通识教育必须以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素质为导向和目标,在课程设立上整体规划、精心布局,以质量为先有所取舍,用“少而精”的课程架构确保通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通识教育之“通”,更应该侧重于达成主体在素质能力上的贯通。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可迁移”性来看,通识教育以其为学生搭建的融核心知识、能力素质、价值观念为一体的主体性认知实践框架,奠定了学生在专业领域长期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具备可迁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在构成可迁移能力的核心知识、能力素质、价值观念三个层面中,能力素质虽然是更显见外露的主要标志和衡量标准,但是核心知识和价值观念却分别起着奠基性和方向性的作用,尤其是价值观念,其对主体可迁移能力的发挥、运用乃至整个人生的道路选择,都起着领航定向的根本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同价值观的塑造是整个通识教育真正得以贯通的灵魂和统领,是核心课程间相互打通并得以连接为有机整体的红线和桥梁。

大学通识教育应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摄作用

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塑造问题,从来都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我国高校办学性质、方向和目标等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正是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3]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之路上,我们不仅要通过学习借鉴、融通中外,更要立足国情、扎根中国,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着眼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统摄整个通识教育的魂。

促进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仅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价值旨归,也是现代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探索的基本方向和所承担的重要使命,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价值目标。从这一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通识教育有着高度一致的契合性。所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三个层面为我们理清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体行为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弘扬人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并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指明了基本遵循和努力方向。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些基本内容也为我国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确立了价值坐标和基本导向。

“好的通识教育,乃是在社会制度、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凝聚共识的教育,为社会和谐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礎。”[5]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大学通识教育的道路上,要把人类视野、世界格局、文化包容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同时还应警惕,我们的通识教育不是要通过重新定义受教育的人来培养“世界公民”,我们的通识教育改革更不意味着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所弱化或淡化,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等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根本遵循和重要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增强全民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基石,是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在当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日趋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和推进中国特色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强有力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28页。

[2]黎靖德:《朱子语类》,王星贤 校注,中华书局,1986,第1564页。

[3]《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人民日报》2017年1月3日,第2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123页。

[5]张亚群:《什么是好的通识教育》,《光明日报》2016年5月10日,第14版。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