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孢蘑菇新品系“沐野1号”培养料配方筛选研究*

2020-03-08张红刚赵照林郭明慧郝秀丽

中国食用菌 2020年12期
关键词:菌柄玉米芯培养料

张红刚,赵照林,张 程,郭明慧,郭 尚,郝秀丽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30)

“沐野1号”是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与忻州市沐野食用菌研究所等单位联合驯化选育的双孢蘑菇新品系[1],其具有菌盖浅褐色,菌柄白色,口感独特,菇柄可食用,菇柄、菇盖嫩脆香,风味浓厚,货架期长等特点[2]。本研究在常用双孢蘑菇生产配方的基础上,以玉米芯、玉米秸秆、牛粪和鸡粪等作为“沐野1号”传统菇房生产培养料,由此设计6个不同配方。通过试验,观测并分析不同培养料配方条件下,“沐野1号”菌丝活力和子实体产量,同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进而筛选出产量高、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优良配方,以期为后期加大推广面积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双孢蘑菇新品系“沐野1号”,由原山西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提供。

1.1.2 培养料原料及配方

玉米芯、玉米秸秆、麦秸、牛粪、鸡粪、尿素、磷肥、复合肥和石膏粉等。

本研究共设计6个培养料配方,进行双孢蘑菇新菌株“沐野1号”最佳培养料配方筛选,具体配方见表1,表中所列配方含水量均为60%~65%。

表1 不同培养料配方Tab.1 Different substrate formulations

1.2 试验方法

1.2.1 栽培方法

试验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平遥县双孢蘑菇试验基地进行。按照当地适宜的栽培季节进行管理,不同配方培养料的堆制发酵均选择在2018年8月初进行预湿主料,然后建堆。建堆时边建堆边浇水,建成后堆顶要成龟背形,每个发酵料堆以高1.5 m,宽2 m,长5 m为标准。料堆建成后要以草毡覆盖,保持湿度。建堆1周后,进行第1次翻堆,以后每隔5 d、4 d和3 d各翻1次。翻堆时要做到上下里外混合均匀,先从外到内,从内到外,再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翻动。翻堆时要注意水分调节,第3次翻堆时,将pH调节至7.0左右。为减少热量散失,最后1次翻堆结束后立即进棚,随后按照传统方法进行二次发酵。要点是将棚内温度加到58℃~60℃并持续 10 h~12 h,再将温度降至48℃~50℃范围持续7 d。至9月中旬,发酵料腐熟,无腐臭味,棕褐色,松软适中,培养料的一次、二次发酵结束。

随后将发酵料按照25 kg·m-2铺料,选择“沐野1号”麦粒种进行播种,播种量为1 kg·m-2。先撒播一半菌种,然后搔动料面,让菌种落入料面内,然后将剩余的菌种均匀撒播在料面上,将其抚平,使菌种掉落在培养料缝隙,与料面充分接触,以利于菌丝上料。

常规管理期间可在菌丝生产到料层厚度一半时,进行打孔,进而改善料内通气状况,促进菌丝“吃料”,菌丝“吃料”结束后,进行覆土管理环节。

在覆土前3 d,每天需用1%的石灰水喷洒料面2次,喷水同时要注意通风。可分2次覆土,先覆直径2.5 cm左右的粗土,厚度4 cm。当菌丝生长到粗土厚度的1/3时再覆细土,用量为13 kg·m-2。

覆土后,温度控制在14℃~18℃,合理控制菌丝生长,进而促进原基形成。在1 d~2 d内分4次喷撒重水,用量为2.5 kg·m-2。随后土层表面原基大量形成,等大部分原基发育成黄豆大小时,喷2 d分4次喷洒出菇水,用量为2.5 kg·m-2。覆土层表面有菇蕾形成后,加强通风,并保持空气湿度在85%~90%,温度在16℃~22℃,菌盖长至3 cm~5 cm而未开伞时采收,同时清除残留菇根。每次采收完毕后,停水2 d清床并补土,然后喷洒转潮水。

1.2.2 不同培养料对“沐野1号”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以山西省常用培养料配方作为CK,再设置A、B、C、D和E等5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

每个重复的播种面积为设定为1 m2,同时四周设宽6 cm的保护行,播种小区按照随机区组排列。播种后定期观察菌丝生长情况。通过目测,观察菌丝的密度、气生菌丝量和颜色,并记录萌发时间,以次来判断菌丝长势。记录菌丝生长时间和相对吃料深度情况,直至长满培养料。相对吃料深度(Y,%)公式为:

Y=Y1/Y2

式中:Y1表示菌丝吃料深度(cm);Y2表示培养料厚度(cm)。

待试验设计中的6个培养料配方均长满菌丝后,进行统一的覆土出菇管理,定期按照现蕾时间、出菇整齐度、单位面积产量等指标进行数据记录。

具体取样方法:每个处理的3个重复小区内随机抽取10个采收点,依次采收保管,并标记。采收时要保证在每个采收点内均为随机取样。单个潮次,在每个小区随机采收菇数为20朵,即每个采收点取2个菇。采集到的样本及时测定,先测定单菇重量,再用刻度尺测定菌盖厚度和直径,菌柄直径和长度。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AS和Excel。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料对“沐野1号”菌丝生长时间与相对吃料深度影响

不同培养料配方处理条件下“沐野1号”菌丝生长时间与相对吃料深度之间的影响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培养料配方条件下菌丝生长时间与相对吃料深度Tab.2 Growth time and relative feeding depth of mycelium in different media

从表2可见,“沐野1号”菌丝在0~5 d生长较慢,5 d~15 d后生长迅速,20 d左右后又趋于缓和,最终在第35天左右均长满料面。通过6种不同培养料菌丝生长吃料深度的比较,可以看出,培养料D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一直比较快,最终在第30天时吃透料面;其次是配方B,对照配方CK的菌丝在起始生长阶段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生长速度变缓。

2.2 “沐野1号”不同培养料中菌丝生长势的测定

不同培养料对双孢蘑菇“沐野1号”菌丝体生长势的影响见表3。

表3 不同培养料配方对双孢蘑菇“沐野1号”菌丝体生长势的影响Tab.3 Effect of different culture materials on mycelium growth of Agaricus bisporus strain‘Muye No.1’

通过表3可以看出,培养料配方D条件下菌丝密度大,菌丝体颜色整体呈浓白,气生菌丝较多,且萌发时间最短。

2.3 “沐野1号”子实体物理指标的测定

“沐野1号”菌盖厚度与直径、菌柄长度与直径等指标见表4~表7。

表4 不同配方对子实体菌盖厚度与直径的影响Tab.4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ormula on the thickness of fruiting body

表5 不同配方对子实体菌柄直径与长度的影响Tab.5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mula on the diameter of fruiting body stipe

表6 不同处理对单菇重的影响Tab.6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the weight of single mushroom

表7 不同处理对双孢蘑菇“沐野1号”前三潮菇及总产量影响Tab.7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the first three tidal mushrooms and the total yield of Agaricus bisporus strain‘Muye No.1’

通过表4可以看出,配方D子实体菌盖厚度较大,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照处理菌盖直径较大,与配方A、配方B和配方E间差异不显著,与配方C、配方D相比差异显著,但未达极显著水平。

由表5可见,对照CK和配方D的菌柄直径相等,均为2 cm;配方A、配方C和配方E的菌柄直径也相等,均为1.87 cm;配方A、C、配方D、配方E与对照CK相比差异不显著。配方B最小,为1.73 cm,且与对照CK的差异极显著。菌柄长度方面,配方D的菌柄最长,为2.43 cm,处理B次之,为2.4 cm,再次是对照CK,为2.23 cm,且配方C与对照CK的差异显著。A、E两个配方菌柄最短,均为1.87 cm,与对照CK之间差异显著。

由表6可见,D配方条件下,“沐野1号”单菇最重,为28.7 g,A配方条件下,单菇重最轻,为24.6 g,其余各配方居中。除配方A与对照CK的差异显著外,其余配方与对照CK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由表7看出,各配方均采收三潮菇,第二潮时配方A的产量达最大值;对照CK和配方B、配方C、配方D的第一潮产量最高;配方E三潮菇产量均最低;同时对照CK和5个配方每潮菇出菇量差异均不显著。由表7可见,配方D三潮总产量为17.76 kg·m-2,每潮菇产量均高于其他配方,比对照CK前三潮产量提高48%。同时可以看出配方D第一潮菇的产量(6.23 kg·m-2)超过了配方E(4.85 kg·m-2)的总产。说明玉米秸秆、玉米芯和牛粪混合的培养料,可使“沐野1号”产量显著提高。

3 结论

3.1 不同培养料配方对“沐野1号”菌丝生长的影响

食用菌的生长周期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其中营养生长是营养物质积累的阶段,主要表现形式为菌种萌发情况,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和生长周期,以及菌种抗逆性和菌丝活力表现等[3-8]。营养生长为下一阶段即生殖生长储备和积累营养物质,当营养物质积累充足时,菌龄达到后进入生殖生长即出菇。只有在营养生长阶段,为菌丝体提供充足的可分解营养物质,再给以适宜的温湿度,在生理成熟后才能获得高产优质的双孢蘑菇。

对不同配方的培养料而言,在以玉米芯、玉米秸秆和牛粪混合的培养料上,“沐野1号”菌丝吃料最快,30天就长满培养料,同时生长势较强;麦草鸡粪配方吃料速度仅次于CK,但生长势最强。菌丝在玉米芯、玉米秸秆和牛粪混合的培养料上生长最好,其他处理居中。说明“沐野1号”适合在适当配比的玉米芯、玉米秸秆和牛粪培养料配方上生长,但是菌丝在玉米秸秆和牛粪混合型的培养料上生长效果不好。

3.2 不同培养料配方对“沐野1号”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对双孢蘑菇品质的衡量主要依靠菇盖直径和厚度,菌柄的柄长和柄粗,以及单菇鲜重和色泽等。菌盖形态是双孢蘑菇主要的商品性表现,在生产中优质双孢蘑菇菌盖应呈球形或半球形,菌肉饱满,伞厚且结实。鲜菇的单菇重及色泽是重要的质量指标,直接影响产量和商品性[9-10]。

本结果显示,各培养料处理下其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粗、单菇重处于中等水平,但菌柄长度明显高于普通白色双孢蘑菇,同时,玉米芯和玉米秸秆混合培养料条件下,各测定指标均最优。

3.3 不同培养料配方对“沐野1号”产量的影响

双孢蘑菇产量主要通过单位产量、生物转化率和采收时间等来衡量。实际生产中,不同发酵方法,不同培养料配方以及不同品种之间产量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双孢蘑菇可以利用所有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的农林废弃物,在欧美国家,主要以麦秸和鸡粪作为培养料,且利用二次隧道发酵技术居多。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大部分采取玉米芯和牛粪作为发酵料,且多采取传统二次发酵技术。多方面研究表明,利用有膨松效果的废弃农林下脚料可增加培养料的透气性,对菌丝成长有利,有增产效果[11-14]。

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配比玉米芯、玉米秸秆和牛粪混合培养料对双孢蘑菇单产提高影响大,说明“沐野1号”对培养料要求条件低,菌种适用性广。

猜你喜欢

菌柄玉米芯培养料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口干尿黄吃玉米芯
口干尿黄吃玉米芯
基于隧道式发酵金针菇菌渣的双孢蘑菇培养料制备分析*
光质对海鲜菇子实体外观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灵芝新品种南GL11
玉米芯发酵巧作牛饲料
黄石市平菇培养料的经济实用配方与常用配制技术
灵芝盆景的制作技术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