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小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运用

2020-03-05黄健朱敏陈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温经汤小腹牡丹皮

黄健, 朱敏, 陈颐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广东广州 510120)

温经汤是中医妇科临床之常用方剂,可治疗因冲任虚损引起的经孕、气血、脏腑诸疾[1],对各种虚寒型妇科疾病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80%[2]。在历代中医古籍的记载中,有关“温经汤”的版本较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有两个,一个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之《金匮要略》,另一个载于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二方虽同名,且均可温经补虚、化瘀止痛,但其在方药组成及临床运用方面却不尽相同。因后世《医宗金鉴》及《医学入门》将《金匮要略》中所载的温经汤称为“大温经汤”[3],将《妇人大全良方》所载的温经汤称为“小温经汤”[4],故以下按“大、小温经汤”之名,从两首方剂病证特点、药物组成、功用、适应症差异等方面阐述其在妇科痛经方面的治疗运用,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痛经提供参考。

1 大、小温经汤病证特点之异同

大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有关大温经汤的记载如下:“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由以上引文可知,大温经汤的主治病证特点为:①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口唇干燥;③小腹胀满,冷痛拘挛。此皆因冲任虚寒,又感外邪,血虚生热,瘀血内阻导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小腹(女子胞)。妇女月经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月经不调,小腹冷痛。若瘀血阻滞使血不循经,或冲任虚寒失固,则月经先期,或一月再行,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经脉不畅,则月经后期甚或经停不至;失血伤阴,津亏血虚,阴伤而生热,则傍晚发热、手心发热;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口唇干燥(《伤寒杂病论·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欲咽……此为有瘀血”);血气倶虚,风邪并入,风冷搏于血气,故小腹胀满,冷痛拘挛。

小温经汤出自《妇人大全良方·月水行或不行心腹刺痛方论第十二》,有关小温经汤的记载如下:“若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譬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宜温经汤”。由以上引文可知,小温经汤主治的病证特点为血海虚寒,月水不行,血凝气滞,脐腹作痛,脉沉紧。此为妇人劳伤气血,素有体虚血瘀,又为寒邪所客,损伤冲任,血瘀因寒更甚,筋脉拘急作痛。脉沉主里,脉紧为寒为痛。

由以上分析可知,大温经汤主治的病证以冲任虚寒、血凝气滞为特点:小温经汤主治的病证以血海虚寒、血凝气滞为特点。

2 大、小温经汤组方、功用之异同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记载大温经汤药物组成为:吴茱萸三两,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冬一升。其功用可温经散寒,祛瘀养血,扶正祛邪。方中吴茱萸辛散苦降,且具大热之性,故能散寒止痛,配伍桂枝可增强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之功;当归、川芎、芍药均入肝经,能活血祛瘀,养血调经;牡丹皮活血祛瘀,兼清虚热;阿胶养肝血而滋肾阴,合养阴清热之麦冬更具养血止血润燥之功,并制约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甘草益气补中以资生化之源;半夏、生姜温里散寒和胃。全方温经散寒以活血,补养冲任而固本,则瘀血去,新血生,虚热退,月经调而病自除。

《妇人大全良方·月水行或不行心腹刺痛方论第十二》记载小温经汤的药物组成为:桂心、当归、川芎、莪术、牡丹皮、芍药各半两,人参、甘草、牛膝各一两。其功用为温经补虚,化瘀止痛。方中桂心(今之肉桂)辛热助阳,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人参甘温补气,助桂心温阳散寒;川芎为血中气药,能“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与当归配伍活血止痛、养血调经;莪术破血行气,牛膝活血通经,牡丹皮活血散瘀,三者能助川芎、当归通行血脉;芍药养血调经,配伍甘草又可缓急止痛。全方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两方之相同药物有:桂枝(桂心)、川芎、当归、牡丹皮、芍药、人参、甘草,可见寒凝、血瘀、血虚为共同病机。大温经汤中又有阿胶、生姜、半夏、麦冬,其扶正祛邪、养血补虚之力较强,兼有益气健胃、滋阴润燥的作用;小温经汤中配有莪术、牛膝,故其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有关“芍药”这味药,古方中多赤芍与白芍不分。两首温经汤中“芍药”均未分赤白,在临床当中可辨证酌情使用: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可治瘀血阻滞之痛经、闭经;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多用治肝血不足之月经不调。

3 大、小温经汤在寒凝血瘀型痛经治疗中的运用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亦称“经行腹痛”[5]。现代研究发现,寒证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存在氧化应激损伤,而温经汤能够通过激活机体抗氧化能力,缓解机体氧化损伤状态,有效治疗虚寒性原发性痛经[6]。

寒凝胞宫之痛经,多因经水临行之际贪凉饮冷,内伤于寒,或生活于潮湿之地,经期涉水冒雨,风冷寒湿客于冲任、胞中,以致经血受寒凝滞不畅;或素体阳虚,阴寒偏胜,冲任虚寒致使经水运行迟滞,均可导致血滞不行,聚留而痛。如《傅青主女科》云:“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临床主要证候可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痠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因肾为冲任之本,胞脉系于肾而络于胞中。肾阳虚则内寒生,冲任、胞宫失煦,虚寒滞血,故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经量少而色黯淡。此非实寒凝聚,故喜揉按,肾阳不足致腰腿痠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俱为虚寒之象。

大、小温经汤都有温经散寒、活血调经的功效,均可用于治疗病机为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寒凝胞宫型痛经。相较而言,大温经汤又扶正养血、健脾和胃,且兼滋阴润燥,适用于寒气盛,虚多瘀少兼虚热为主者;小温经汤活血祛瘀止痛之力强,适用于瘀重虚少而兼有寒象者。

4 病案举隅

4.1病案1 患者游某,女,28岁,2018年5月28日就诊。主诉:经行下腹疼痛半年。患者诉近半年来每至经期则出现下腹部疼痛,喜温喜按,第一天疼痛明显,伴有腹胀感,无呕吐,经量色淡不多,30 d左右行经1次,每次行经5 d左右干净。平素怕冷但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小便尚可。舌质黯淡,苔薄白,脉沉细涩。中医诊断:痛经(寒凝胞宫)。治法:温经散寒,祛瘀养血。方拟大温经汤加减。方药组成:吴茱萸5 g,当归10 g,川芎5 g,桂枝5 g,牡丹皮15 g,白芍15 g,麦冬15 g,法半夏5 g,枳壳15 g,艾叶10 g,熟地黄10 g,炙甘草5 g。共处方7剂,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下次月经来潮复诊,患者告知已无疼痛,经色、经量正常,畏寒症状明显改善。

4.2病案2 患者安某,女,28岁,2018年4月26日就诊。主诉:经行下腹疼痛1年,加重2个月。患者诉自1年前开始出现月经期小腹部冷痛感,热敷后痛可稍减,月经周期规律,30 d左右行经1次,每次行经4 d左右干净。量偏少,色红,血块(+)。近2个月以来,经期疼痛较前明显加重,经行第1天剧痛,需服止痛药,经色红,血块(++),经前乳胀,周身怕冷,二便如常,舌质暗红,苔白,脉沉弦。于我院行B超检查,结果示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痛经(寒凝胞宫)。治法:温经补虚,化瘀止痛。方拟小温经汤加减。方药组成:当归15 g,川芎15 g,肉桂5 g,艾叶10 g,莪术(醋制)15 g,党参15 g,川牛膝15 g,香附15 g,炙甘草5 g。共处方7剂,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下次月经期复诊,患者告知痛感大减,经血无块,余症皆有改善。

按:以上2例患者所患均属寒凝胞宫之痛经。病案1患者以月经量少、小腹冷痛、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淡脉沉细为证治要点,病机特点是阴血不足,兼有内热,故投以养血补虚见长之大温经汤。患者月经色淡,加艾叶、熟地黄加强温经补血;腹胀不适,酌加枳壳行气宽中除胀。病案2患者以冷痛剧烈、经血成块、舌质暗红、脉沉弦为证治要点,病机特点是冲任虚寒,血气凝滞较重,故投以行滞祛瘀之力更强之小温经汤。患者小腹冷痛较甚,故去牡丹皮,加艾叶,以增强散寒止痛作用;兼有气滞,经期乳房胀痛,故酌加香附以理气止痛。

猜你喜欢

温经汤小腹牡丹皮
牡丹皮采收加工方法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Δ
温经汤加味对EM肾虚血瘀证大鼠局部微环境MMP-9、TNF-α、Collagen Ⅰ、Collagen Ⅲ的影响及其意义
温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
温经汤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睡前揉小腹 缓解夜尿多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基于中药质量常数的牡丹皮饮片等级划分
小腹主动脉瘤研究进展
牡丹皮及其不同炮制品的紫外光谱鉴别方法
温经汤应用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