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思考

2020-03-03孙晓敏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山小学266424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学力木棒分配律

孙晓敏(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山小学 266424)

小学生的数学隐性学力尚处于萌芽期,如果不及早培养和开发,将错过最佳时机。因此,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拓宽教学视野,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通过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观需求出发,利用新方法、新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指引正确方向。

一、营造轻松氛围,构建高效课堂

当提到数学课程时,许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理论概念多、公式定理多、复杂题型多。尤其在过去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常常参照教学大纲内容,采取理论讲述与题海战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导致课堂氛围异常紧张,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明显增大。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应当事先了解学生的主观需求,将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化、趣味化,使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借助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喜欢数学”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先决条件。但许多学生出现“谈数学色变”的情况,对数学课程往往抱有排斥心理,遇到难题便中途放弃。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大凡人做一件事体,要是没有兴味,简直可以说没有结果的,要晓得兴味有了,才可以期必往前进……越发肯往前进,兴味越发浓厚。”从这席话中可以看出,学习兴趣与学好数学课程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事先做成PPT 课件或视频教学课件,利用色彩丰富、动态感强的视频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与真实的教学情境融合到一起。

以《加减混合运算》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接触大量混合运算题型,让学生在混合运算的题海中逐步找到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这种方法无形中限制了学生个人潜力的激发,对数学思维、学习兴趣等隐性学力所涵盖的关键要素的培养起到制约作用。在这种情况之下,数学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与多媒体教学设备融合到一起,将数字运算转化为图片或视频影像的形式,然后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对于12+34-23 这道加减混合运算题,许多学生直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演算,或列出竖式进行解答。这种方法不但效率低,而且也影响准确度。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个算式转化为小木棒的动态演示视频:一捆小木棒是10 根,那么,12 根小木棒是一捆加2 根小木棒,34 根是三捆加4 根小木棒。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中小木棒的数量,快速算出12+34 的结果为46,接下来再计算46-23 的结果就变得更加轻松。在视频演示过程中,学生的专注力能集中在小木棒上面,并逐渐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

2.引述故事,活跃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对培养学生的数学隐性学力大有帮助。尤其在讲到重点学习内容时,为了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进一步巩固数学重点知识,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数学故事,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元角分》的知识点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元角分之间的换算以及应用元角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引述一个与人民币相关的小故事:“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外国记者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总理,中国现在有多少钱?’周总理听到这个问题以后,淡定自若又不失幽默地回答道:‘我们中国现在只有18 元8 角8分钱。’”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对这个故事进行深入解读:“我国当时只有1 元、2 元、5 元、10元、1 角、2 角、5 角、1 分、2 分、5 分面值的人民币,而这些面值的钱数加到一起,正好是18 元8 角8 分钱。”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学到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被周总理的机智过人折服。在这样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的数学潜质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对数学的学习欲望也更加强烈。

3.小组合作,增强探究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效率高、成果显著的教学方法,小组成员通过集思广益,能够收集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这对学好数学将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讨论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或教师设置的合作讨论任务进行深入探讨与钻研,以快速破解数学难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划分合作小组时,应当遵循“能力均衡”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中的优秀生、中等生与后进生所占的比例相对均衡,这样才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以《运算定律中的乘法分配律》为例。首先,教师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展现在投影屏幕或黑板上面,即(a+b)c=ac+bc。接下来,教师出一道数学计算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说出整个计算过程是否应用了乘法分配律。题目为“45×27+55×27 =?”。根据教师布置的解题任务,各小组立即进入讨论状态。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听一听每个小组的讨论意见。有的学生说,这道题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因为算式的组成结构与分配律的字母公式不同。还有学生说,这道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因为分配律字母表达式的右侧与这道题的结构完全相同。当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将正确答案公布于众。在教学中,小组讨论方法不仅融合了集体智慧,而且激发了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个人潜质。在热烈的讨论环节中,无论讨论结果的错与对,每一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这对自主探究效果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融入生活元素,激活隐性学力

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无论是自然界、建筑业、工商业,还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数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数学、实用数学,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将数学知识点融入现实生活,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留意生活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其数学隐性学力注入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1.借助生活实物,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红绿灯倒计时的数字、超市货架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标签等,都有数学的影子。因此,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拓宽教学视野,打开教学思路,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结合到一起。同时,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数学知识学活、用活,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元素,在数学元素中探寻生活的影子,并亲自动手收集与获取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实物,进而为解开数学之谜、激发数学潜质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以《百分数》的知识点为例。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物与百分数有着密切关系。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对此无法一一展现。这就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在生活中寻找一些与百分数存在密切关系的物件。有的学生拿来了一个矿泉水瓶,瓶子的包装纸上面写着,含有钙、镁、钠、钾、锌和铁6 种矿物质。其中,钙的含量为18%,镁为22%,钠为30%,钾为8%,锌为12%,铁为10%。这些表示矿物质含量的数都属于百分数。有的学生将自己的外衣脱了下来,然后将衣服里面的标签展现在其他学生面前。标签上面写明,衣服面料中含有100%的绵纶,里布含有100%的涤纶,填充物含有100%的涤纶。学生在收集生活实物的过程中,脑海中对百分数逐渐产生了深刻印象。通过这种方法,在后续学习百分数化小数以及百分数运算时,学生也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这对隐性学力的培养也将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2.创设教学场景,培养隐性学力

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也是数学隐性学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学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难题,而不仅是为了应对各种考试。在过去,有的学生把注意力完全放在数学成绩的提升上面,只要能考出好的成绩,就算做再多的题,花再多的时间,也无怨无悔。正是这种错误的想法,导致出现许多“死读书、读死书”的真实案例。到最后,学生就如同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理论知识优异,而实践应用能力却一塌糊涂。为了改变学生的想法,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求学观,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教学场景的方式,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这样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收获更多书本以外的数学知识。

以《找次品》的知识点为例。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教师事先选择两名学生代表来到讲台前,然后与学生代表进行交谈:“注意,老师这里有三瓶口香糖,其中一瓶的口香糖已经被我吃掉了几粒。请同学试一试,用什么方法才能把这瓶口香糖找出来。”这时,同学甲回答:“可以用称量的方法把它找出来。”接下来,学生甲在天平两端的托盘上各放一瓶口香糖,如果两边平衡,就说明第三瓶口香糖是吃过的;如果不平衡,那么翘起来的一边是吃过的。教师加大问题的难度:如果有5 瓶口香糖,该怎么找到次品?这时,教师让学生乙转换思路,还可以利用哪些方法来找到吃过的口香糖。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摆硬币和小木棒的方法,得出了最后的答案。通过创设真实教学情境的方法,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教学过程也完全在轻松的状态之下进行,数学隐性学力也得到激发。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隐性学力是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从数学教师的角度来讲,隐性学力的激发能够突显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使数学知识的讲授过程更加轻松、流畅;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讲,数学隐性学力是建立数学思维、增强数学意识、培养正向价值观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学生记忆能力强、模仿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小学黄金阶段,数学教师应当牢牢抓住这一机遇,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学力木棒分配律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挑木棒
挑小木棒(节选)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聪明的木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