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在校园安全保护中的应用微型调查研究

2020-03-03李志东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361012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学校

李志东(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361012)

一、对“互联网+”校园安全问题的认识

为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推动“互联网+”在校园安全保护中的应用,逐步实现学校安全保护科学化、常态化和信息化,全面提升学校安全保护工作整体水平,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保障学生平安健康成长,笔者通过微型调查的方式,对“互联网+”在校园安全保护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此次问卷针对不同区域的学校进行了调查,在一般调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并分析、总结“互联网+”在校园安全保护中的应用现状、经验和存在的困难,以便及时寻求相应的对策。调查共收回教师版问卷1004 份、家长版问卷10105 份、学生版问卷10021 份。数据回收后,进行了基本描述统计、分类分析、多项选择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本次调查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校园安全问题的认识情况,设计了问题“你怎样看待‘互联网+’环境下的校园安全问题”。从三份量表来看,60%以上的调查对象都能意识到“互联网+”校园安全问题影响到生活和学习,需要大力改善。但仍有20%的参与对象对“互联网+”校园安全问题了解不深;15%左右的参与对象认为,“互联网+”校园安全问题影响不大。由此看来,“互联网+”校园安全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需要继续深入开展。

二、对“互联网+”校园安全现状的分析

微型调查显示,大部分参与对象都认为,校园交通事故占安全问题的80%左右。打架欺凌、溺水等安全问题所占的比重紧随其后。另外,课间意外伤害、体育活动事故、学生进出校园制度等因素所占比重也较大。60%左右的参与对象认为校园安全措施比较完善,35%左右的参与对象认为非常完善。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班队会课、安全教育平台、公共安全教育读本、国旗下微讲堂、日省课和相关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安全教育作用。这些方式在后期的实践过程中,也应继续开展。

在校园安全管理和设施方面,8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互联网+”环境下的学校门禁管理更严密高效,对外来人员有严格盘查。但是,数据报告显示,大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教学楼中的灭火器和逃生通道的位置不太了解。以学生为例,只有41.23%的学生完全了解,49.85%的学生大概了解,8.92%的学生不了解。在安全问题来临时,逃生通道和自救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对此,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高度重视。在调查中发现,82%以上的学校经常组织防火、防震等防灾演练,这说明现在很多学校非常关注校园安全问题。

这些数据为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供了依据,为研究如何提高学校的安全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互联网+”校园安全保护体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完善“互联网+”校园安全的保护,针对“互联网+”校园安全的常规管理问题,从以下几方面了解了参与对象的安全意识:网络摄像头在重点区域的视频巡逻,如监控楼梯上的学生密度是否必要;校门、食堂后厨、机房、财务室采用人脸识别进行身份核验,保障食品、人身及财产安全是否必要;建设周界张力电子围栏,与红外对射结合使用是否必要;建设火灾报警远程联网监控及智慧疏散系统是否必要;校园网络安全升级改造是否必要。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必要性的认识都很高,每个问题都是90%左右的参与对象认为很必要。由此可见,“互联网+”安全管理和措施在校园安全中是非常必要的,不可忽视。

问卷显示,受访者对改善校园安全的措施提出了一些可行建议,如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健全校园安全体系、提高保卫人员素质、加强学生的防御能力和安全意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等。据此,构建校园“互联网+”安全保护体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实现。

1.健全“互联网+”校园安全治理体制机制

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了关于校园安全的系统政策和强力措施,“平安校园”“数字校园”等安全工程陆续展开。因此,探寻“互联网+”在校园安全保护中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校园安全保护治理体制机制包括预防机制、融合机制和协调机制。预防机制应做到完善,其目的在于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有关安全事件及其危害,以制订应急预案。融合机制应广泛推广,具体可以分为两点:一是校园保卫科与当地公安、交警、消防部门保持联系,定期分析校园安全状况,让专业人员进校宣讲安全知识;二是把全校师生都纳入安全系统,并使其广泛参与校园安全治理。协调机制主要是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尽力把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2.创新“互联网+”校园安全预防和防护措施

在一定的理论与规则下,还应把“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运用起来,以更全面地保障校园安全。对于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应以预防为主,如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举行安全演练等。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安全教育通过有效的家校配合融入每一个家庭。

互联网技术的融入使安全课程具有智能化、图像化、交互性等特点,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体、更有趣,帮助师生更好地学习安全教育知识,提升安全专业技能。

3.培养具有“知行合一”精神、“互联网+”意识的教师团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旨在强化教师树人育才之担当,激励教师践行树人育才之使命,以此勉励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理想。在学校,教师是与学生密切接触的一群人,也是对学生影响深远的一群人。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直接依赖于班主任、科任教师等的教学、沟通和反馈。因此,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安全教育工作的成效。

结合互联网带来的思维转变,学校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意识的教师。与此同时,还应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思想宣传工作者队伍,加强师生对互联网的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下的工作要求。这对校园安全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也更顺应社会潮流。

通过此次微型调查,更真实地了解了很多学校的校园安全问题现状,也了解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群体对校园安全问题的认识。当然,在数据中发现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给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数据,更指明了研究方向。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通过“互联网+”在校园进行安全教育与保护,也成为一种新时尚,值得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猜你喜欢

互联网+校园学校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