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20-03-02王健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

摘 要: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方式,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

一、何谓“新工科”?

“新工科”是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新行业,也包括对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和升级。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教育部教高司函〔2017〕6号文件发布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指出“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1]”。新工科概念并非是简单地对过去工程教育概念的同义复述,也绝非官方“一时兴起”的政策术语,而是针对当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应用迅速扩展,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与新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需要所采取的积极回应,是对传统工程教育的革新与突破。

《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中指出要“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是指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工科建设的基础。高等院校是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

二、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探索

1.教学理念的改革探索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使得教学没能更好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也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新工科所要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工程发展需求的,具有工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因此,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挥作为选择和设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因材施教,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情。使学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一门课程的授课学时是有限的,教师能讲授的知识点是有限的,学生所能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新工科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由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获取专业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互联网的优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科学有效地利用各种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如微课、慕课等,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教师布置的研究问题,利用在线教育资源自主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从“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通过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转变为自主互助式的探究学习模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

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将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内容中,向学生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授课内容上,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的探索和开设,来提高课程兴趣度。此外,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贴近企业的一线生产实际。按照“实践发展新经验,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的原则设计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主要通过行业分析,企业调研,实习验收等方式,对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分析,实现理论技能相配套。此外,校企合作是培养“新工科”应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邀请企业一线精英参与到课程教学内容的讲授,能够避免校内基础授课内容与新技术、新知识联系不足,企业一线生产实践存在差距的问题。

3.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探索

(1)树立科学的考核观

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评价学生不能单一地以课堂考试成绩来衡量,考核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衡量,更主要的是要看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的目的是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起到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进而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2)注重學习过程考核方式

通过创新评价体系,规范评价行为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考核方式以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主要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专题讨论、学习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最终将阶段性评价作为课程最终评价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试题将减少客观性试题比例,增加综合性、开放性的主观试题比例,突出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从而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际能力为宗旨。

三、总结

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为宗旨,旨在通过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微课、慕课等形式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改进课题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潜能。提升“工程教育”内涵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当前产业升级需要的工程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EB/OL]. [2018-04-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 王占仁,刘志,刘海滨,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与趋势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6(08):89-94+103.

[3] 阮仪,吴佳忆,曾柒龙.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据结构教学改革与研究[J].高教学刊,2019(18):141-143.

作者简介:

王健(1984-),男,安徽宿州人,现为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 通信教学。

基金项目:吉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