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03-02蒋凤娟

文理导航 2020年6期
关键词:氛围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蒋凤娟

【摘 要】由于新課程改革的落实,小学语文课堂却逐渐“乱象丛生”,变得越来越花哨、越来越浮华,学生既没有时间,也无法静下心来沉浸在语文天地。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需要营造“静”的氛围,还学生一片靓丽的风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静”氛围

很多教师为了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消除课堂沉闷,往往会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虽然教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样的学习课堂未免流于形式化,学生能否真的获益呢?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需要让课堂“静”下来,让学生在静读中沉淀,静听中感受,静思中触动,静默中沉浸,如此才能迎接更多的风景。

一、引领“静读”,摒弃浮躁

每一次和文本的交流,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沐浴,是一次和作者、人物的隔空对话,是一次心灵的碰撞。这种读书的体验,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学目标。如果学生能够静下来,在阅读过程中充分释放自身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让阅读沐浴灵魂,学生才能将阅读变成本能。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摒弃浮躁,为学生营造静的氛围,让学生在静读中深入文本内核,触摸文字温度,感受作者心灵的热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和文本合二为一。因此,教师一定要尽可能的为学生的静读留下一片自由的天空。

例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诗歌内容并不难理解,所以教师应该调整教学方向,不需要准备大量的教学手段,只需要为学生留下一片静读的空间,让学生在静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此时,教师需要让课堂静下来,让每个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诗,教师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更不能打断学生思路,而是尽可能的在课堂上边缘化,让学生真正沉浸在古诗的意境中。当学生阅读完毕,教师继续让学生沉默一分钟,在这一分钟消化刚才的阅读内容,放飞自身的想象力。时间很快过去了,此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他仿佛看到了西湖水的澄澈,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微风,看到了雨天中的西湖笼罩在蒙蒙薄雾,一切都是恰到好处的美;还有的学生说,她感觉西湖仿佛变成了一位再淡雅不过的女子,柔柔地向自己招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灵魂深处都感受到了美的荡涤,真正品读到了诗歌的美好。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和作者同呼吸、共心跳,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作者所看到的景,感受作者内心的情,在静静的品读中升华灵魂,消除浮躁,真正深入文字天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被文字所感动。

二、促进“静听”,引导感悟

有些情感性的课文,如果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就太偏重理智,无形中削弱了情感的力量,文字很难触动学生的内心。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静听中感悟,让心湖随着文字泛起层层涟漪,这样才能直达文本内涵,领悟作者的情思嫣然。另一方面,静听也意味着尊重他人的阅读成果,只有学生静下心来,聆听他人的意见,才能开启自身思维、丰富自身情感、弥补自身不足。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用聆听的方式,向文本的“青草更青处漫溯”,让学生在静听中“满载星月而归”。

音乐是一门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它通过曲调、韵律、节奏,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在氛围中传情达意,激发人的情感,让听众和音乐相融,和作曲人的情感相融。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促进学生静听,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一方面,让学生透过丝丝缕缕的琴音,感受俞伯牙邂逅知己的欣喜;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情韵悠长的琴声,聆听到钟子期耳中那巍峨的高山,潺潺的流水。此时,教师不必多言,而是需要让学生在静听中沉淀,在敬亭中感悟。尽管学生的身体是静止的,但是在那一刻,学生的灵魂仿佛融合进了悠扬的琴声中,在某一个瞬间,学生的心神跨越古今,仿佛亲眼见证了那一场动人心魄的知己相会。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此时已经获得一切,远远胜过教师的万语千言。

聆听是一门艺术,太多的浮华、太多的喧闹,已经让学生忘记了灵魂深处的悸动,忘记了聆听也能够感受无穷美好。教师需要营造情境,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静听,促进学生在静听中升华、在静听中感悟。

三、追求“静思”,激扬思维

真正高质量、有深度的语文课堂,不能只有朗朗的读书声,更需要有静静的沉思。只有学生静下来,才能激扬思维,感受到文本的精彩。当学生静思的时候,教师能够听到学生思维涌动的声音,甚至能听到学生的心跳声。在那一刻,学生的身心融入到了文本中,尽管他们是安静地坐在教室中,但是,在那一刻,学生的灵魂却在随着文字轻歌曼舞。只有静思,才能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交汇,才能促进学生的精神静静生长,才能滋养学生的灵魂,让学生于无声处感受文字的美好。

例如,教学《小田鼠弗雷德里克》时,当学生阅读了文本以后,教师不能急匆匆地向学生抛下一车问题,而是需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消化自己的阅读所得,这样学生才能梳理自己的思绪,整理自己的心灵感悟,才能真正专注于文本。在这一时间段内,教师需要营造安静的,空间让学生要静下来思考的余地,当学生不再满脸心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教师,那一刻,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叩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呢?”有的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生活在别处。还有的学生说,在繁忙的生活,也要停下来追求诗和远方。还有的学生认为,只有生活的富足,才能有底气追求诗意的人生。在品读中,再静思中,学生的感受得到了升华。

静思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伟大的创见都源于静思,只有灵魂静下来,心灵静下来,思维才能真正激荡,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静下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背后的精彩。

四、感受“静默”,滋养灵魂

治理的核心是思维,感悟文本的基础,凭借的也是思维,但是思维能力却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滋养而成的。为了滋养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静谧的环境,让学生在静谧中生发、在静谧中感受。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探究过程,追求的是探究结果,根本忽略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一片思考的天空,让学生用思维来诠释心灵,用思维来对话作者,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静默中走向充盈,实现灵魂的升华。

例如,教学《木笛》时,这篇课文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朱丹拒绝了考官的要求,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站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为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殉难的人们,静静地吹奏乐曲。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内涵,教师在学生阅读以后,给学生静默的空间,让学生默默感受,默默领悟。在那一刻,教师发现学生的眼眶红了,有的学生甚至还流下了泪水。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接着教师询问学生,“朱丹为什么拒绝了考官的请求,却愿意冒着风雪为冷冰冰的墓碑而吹奏呢?他愿意放弃艺术前途,做这样徒劳无功的事情,他是不是一个傻瓜?”教师的话语打破了课堂的沉寂,学生纷纷出言阻止教师,“不,他不傻。”这时有学生站起来回答教师的问题,“因为朱丹的心里装着祖国,他无法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去演奏欢乐的乐曲,因为他的内心盛满了悲痛。他怎么能吹出欢乐的曲子?如果他这样做了,不仅辜负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而且也辜负了自己的祖国,背叛了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牺牲的人们。”学生话音刚落,其他的同学纷纷鼓起了掌,,教师也忍不住为学生鼓掌,在静默中,学生深入了文字内核,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这比任何解读都来得真实、有力。

语文教学一直追求热闹的表面,很多教师都忽略了静默才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只有让学生的身心真正静下来,才能捕捉到作者蕴藏于文字之中的或悲痛,或喜悦,或伤感,或忧愁的情绪。

很多教师误以为课堂的“静”就是学生行为的安静,其实不然。静,并不意味着教学行为的停止,而是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生发,在安静的氛围中体会,在安静的氛围中感受静是教师需要追求的境界,只有“宁静”,才能“致远”,只有致远,才能看得更高,才能遍观天下。

【参考文献】

[1]曹宁.静待花开——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课外语文,2017(16):120

[2]张学军.“静静地”其实心里并不平静——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中“文眼”的把握与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2(02):119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猜你喜欢

氛围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