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东汉击鼓说唱俑

2020-02-27蒋懿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7期
关键词:陶俑汉代

蒋懿

摘 要:东汉击鼓说唱俑在我国陶俑艺术界闻名遐迩,陶俑造型生动,形神兼具,面部细节刻画精湛。东汉工匠以写实的创作手法刻画了说唱艺人的神情姿态,表现出汉朝民间生活气息,传递着汉文化的至上美学,成为东汉雕塑艺术的翘楚。文章以击鼓说唱俑为切入点,从四部分进行分析阐释,第一部分,陶俑起源及陶俑陪葬的时代意义;第二部分,汉代的厚葬风气是陶俑发展的有利条件;第三部分,说唱俑这种艺术的创作源泉;第四部分则是对比两汉时期的陶俑,强调东汉陶俑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说唱俑;汉代;陶俑

1 陶俑陪葬具有时代意义

俑作为陪葬所用的偶人,通常以陶制成,也有用木、石、瓷、铜、银等材料制成的,是陪葬使用的明器。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俑是河南安阳商代墓出土双手被缚的奴隶俑。秦代的墓俑制作已经趋于完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更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代表。到了汉朝,在“汉承秦制”的影响下,汉代陶俑艺术深受秦代陶俑艺术的影响。

古人以俑替人殉葬,是为了让逝者能如生前一般享受生活。一方面,陶俑身上透露出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对俑进行观察思考,有助于研究古代的丧葬风俗、生活方式、服饰文化等。另一方面,陶俑反映出东周至秦汉800年间我国雕塑艺术的巨大成就,描绘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清晰脉络,以及不同时代审美习惯的变迁,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迅速崛起,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新统治阶级为巩固新生政权,转变较旧的思想观念,终结了“活人殉葬”的现象。部分贵族将陪葬的活人改成稻草人,这种草人被称为“刍灵”,草人仅仅是外观与人相似。秦汉时期,随着陪葬俑的兴起,南方采用木俑陪葬,北方则多用陶俑。秦俑的整体特色就是追求写实,俑与真人相仿,气势恢宏的秦皇陵兵马俑就是典型代表。

到了汉代,汉文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力发展农耕,轻徭薄赋。汉景帝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继续奉行汉文帝的理念,力推生产,减轻赋税。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出现在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必然影响到艺术的发展,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雕塑艺术大力发展的时期。东汉时期,陶俑出现新面貌,创作手法上也更加大胆自由,题材上百花齐放,增加民俗娱乐和世俗生活题材。陶俑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武士俑、文官俑、歌舞俑、百戏俑、车马仪仗俑等,陪葬用的家禽牲畜类陶塑在汉墓中也屡见不鲜。陶俑的衣着装饰反映出社会各阶层的审美趣味。总之,陶俑对于研究古代墓葬形式进步和考察历史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2 厚葬之风为陶俑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在已发掘的各朝古墓中,汉代古墓数量最多。学术界有“汉代的三分之一财富都放在墓中”的说法。这件击鼓说唱俑出土于四川天回山崖墓(图1),它见证了汉代厚葬文化的兴盛,厚葬文化是汉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厚葬之风的兴盛,首先与汉代儒家文化的盛行紧密相关。汉武帝即位后的社会形势与汉初相比已发生显著变化,无为而治的弊病日益突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快便在社风气上得到体现。到东汉时期,统治阶级甚至将《孝经》立为一部治国安民的重要法典。汉代未设科举制度,“举孝廉”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所谓“孝廉”,就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儒生若想从仕,必须先由乡里推荐,最主要考核标准就是对待双亲是否孝顺,唯有孝顺之人才有入仕的可能。“孝”观念已深入人心,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厚葬。当时社会风俗将大办丧事视作“孝”的重要表现,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无不以厚葬为孝。

其次,厚葬文化的兴盛也与汉代社会流行的“灵魂不灭”的观念有关。人们相信人死只是肉体消亡,灵魂尚存,为了让死者如生前一样生活,陪葬用品要一应俱全,因担心死者地下寂寞,所以又多放木偶、陶俑相伴。

基于这两种观念,天回山崖墓墓主的后人遵从墓主人生前喜好,将这件击鼓说唱俑放入墓中陪葬,其重见天日,也让我们有幸能欣赏到这件精美的艺术品。

3 说唱俑的创作源泉——俳优文化

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尊击鼓说唱俑就源于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俳优文化。所谓“俳优”是指以诙谐言行娱人的艺人,尤其是男性,常为相貌滑稽的侏儒,他们身份卑微,处于社会的边缘。汉代的俳优主要以说唱曲辞等为主,他们用戏谑、讽刺、滑稽的表演博观赏者一笑。汉代巴蜀地区这些身材矮小、以击鼓嬉笑为业的俳优,见证了汉代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

汉武盛世,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为俳优文化的兴起创造了外部条件。俳优文化核心就是“笑”,这尊击鼓说唱俑上身长下身短,裹着头巾,喜笑颜开,耸肩缩颈,左手执鼓,右臂自然弯曲握鼓槌,两臂戴珠翠饰件,张口吐舌,表情滑稽,显得随性生动。这一笑可认为是汉代民众面貌的典型表现,这一笑完美表现出当时人们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其作为明器,用来给死者陪葬,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俗世美好生活的肯定,希望人死后也能延续这种美好的生活。

4 东汉击鼓说唱俑的艺术特征

这尊东汉击鼓说唱俑,抓住了人物神态,以雕、捏、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五官和衣物细节。该说唱俑左手持鼓,右手拿鼓槌,手部肌肉刻画生动。匠人创作时追求的不是准确的比例和造型,而是注重人物的神情和姿态,着重于人物内心的刻画,以人物动态表现内在的美。研究发现,从战国之初至明清时期陶俑的生产从未中断,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风格。笔者在本科学习时曾在徐州市博物馆观赏过襟衣陶舞俑、乐舞俑、马俑等,领略过西汉陶俑的风采。西汉陶俑大多为先模制后组装,便于批量生产。其中西汉乐舞俑组合也采用此方法制作,如西汉乐舞俑组合,该组合有八个舞俑、八个乐俑,共十六个陶俑,其中八个女伎衣袂飘飘长袖起舞,弹奏古琴者有两人,剩余六人专注于乐器演奏,有抚瑟、吹奏、打击等不同的姿势,展现出歌舞升平的画面。

西汉乐舞俑的组合布局井然有序,舞者人体优美,舞姿曼妙,所表演的舞蹈是西汉时期最为盛行的“长袖折腰楚舞”。舞者闻乐起舞,奏乐者跪坐演奏,制作者通过静动对比,向我们展现了这场千年前的演出。这些陶俑组合也存在不足,它虽完美地表现出人物的动态,但人物面部细节的刻画却较为粗糙,也证明西汉时期的陶俑艺术仍处于草创阶段。到了东汉初期,整个社会处于转变发展中,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繁荣为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创造了外部条件,东汉时期的陶俑更倾向于表现世俗生活,贴近于人民。歌乐舞宴等题材被广泛采用,此外还有反映劳作、烹饪等更加贴近生活的题材。

两汉陶俑艺术特征的区别与制作工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西汉陶俑造型生动,強调人物姿势和整体氛围的表现。东汉陶俑多采用捏塑、堆塑及翻模后的人工雕刻的制作手法,单个陶俑的个体特征十分突出,强调细节,追求个性。上述击鼓说唱俑就是东汉时期陶俑的最佳代表。

5 结语

击鼓说唱俑是一件饱含民间文化特质、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精品。其“笑容”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文化信息。东汉末年是一个群雄割据、王朝更迭、时局混乱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很有可能发生变化,百姓难免变得更加敏感、恐惧,并产生对人世的悲凉感,在这种大环境下,工匠能制作出击鼓说唱俑这种表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艺术品十分难得。这件古朴的陶俑向我们描绘了经济繁荣、思想开放、社会进步的东汉盛景,不论是在历史文化价值上还是在艺术或美学上都十分卓越,可称得上是国之瑰宝。

参考文献

[1]张卉.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7.

[2]徐卫民.秦汉帝陵制度与当时社会[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1-17.

[3]刘尊志.两汉帝王陵墓反映的丧葬思想浅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8-75.

[4]胡长春.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J].艺术评鉴,2016(8):43-45.

[5]杨帆.汉代乐舞百戏俑相关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陶俑汉代
秦兵马俑一号坑新发现20余件陶俑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陶俑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
哭泣的汉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