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

2020-02-26张惠忠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张惠忠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人”一直以来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以什么样的“人”为中心是决定一个政党性质的分水岭。“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永恒的价值导向,这一导向突出体现了我们党存在的缘由、发展的依托和奋斗的目标,是体现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汇了我国历代马克思主义者对“人民”的经典解释,并结合新时代的新特征提出了实现“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新路径,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抵御西方腐朽意识形态的侵袭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以人民为中心”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是在中国自身实际与马克思主义辩证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其理论渊源的深刻性与实践基础的艰巨性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及其核心价值理念产生巨大感召力的根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长的根基

中国共产党是立足于中国大地的,其价值理念的文化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发展建立在五千多年来中国各族人民辛勤劳作的基础上,无论是儒、道、法、墨等思想流派的理论著作,还是各种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仁爱、民本、精诚、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是非标准和理想目标,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性格,也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固有的精神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反过来中华民族又不断创造着、丰富着中华文化,并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赢得世界有识之士的认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了深刻的价值内涵,其中人民就是其一直讴歌的主题。罗素说:“中国优秀精神品质中的一些东西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1]如果把文化比作人的“血肉”,价值观就是其“心脏”。张岱年指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中核心价值理念的提出提供了文化滋养和背景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如果只有“血肉”和“心脏”,而缺少“灵魂”,一个“人”仍然如同“行尸走肉”,既解救不了别人,也解救不了自己。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彻底的革命理论,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最拿手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线中,“人”一直是其关注的对象,从对工人阶级的深切同情到对资本家的彻底失望,马克思恩格斯逐渐认识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其追求的奋斗目标,让全体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得到解放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题。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产生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他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高尚的人们面对我们的骨灰将洒下热泪。”[3]这种选择为后来无产阶级的奋斗指明了方向,让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具有了世界性和正义性,无产阶级不仅仅要埋葬资产阶级,而且要消灭一切剥削,直到国家消亡,全人类解放。这使无产阶级的使命变得更加光荣,其革命性也变得更加彻底。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理论,是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4]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一切为了人民。正是中国共产党简朴而真诚的思想点燃了全中国人民奋斗的希望,团结了所有能团结的力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的政党,从形成之日起毫无例外地都有自己的价值观。”[5]一个政党的价值观来源于其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大路,拯救了国家,拯救了人民。

(三)社会主义实践: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努力地改变着现实。旧中国的积贫积弱,让中国人民受尽了屈辱,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从开明地主的内部变革,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外部革命,轰轰烈烈却均以失败告终。直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人民才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成功解救中国及自己的道路。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领导革命与指挥战争是这一时期党的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时党的历史重担是回应人民的呼声,引导广大人民奋起抗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完成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广大劳苦大众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解决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现实困境,然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何使中国人民过上相对富裕的日子,这一现实课题随即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中找到了答案,推动了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富起来后如何能让国家强起来,如何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进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推动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实践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其核心价值理念得以不断丰富的现实依据。

二、“以人民为中心”核心价值理念的发展逻辑

新时代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产生是建立在不同时期党对“人民观”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观”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养分,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逐步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像指挥行动的旗帜,以何种思想为指导,是区分不同政党的显著标志。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6],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把为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的彻底解放作为斗争目标,“我们这支队伍完全是为了人民大众的解放而存在的,是彻底地为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而工作的”[7]。在旧中国,要想让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就得推翻腐朽、反动的统治阶级,毛泽东在对国情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讨伐的对象“不是别的,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8]。

新中国建立初期,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仍很低下,老百姓要求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意愿日益强烈。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与积贫积弱的国情,毛泽东带头研究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建设规律,在大量访谈、调研的基础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深刻论述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为国家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矛盾的性质,主张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治主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但在后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个人思想的内涵中更多的是急于求成,他希望快速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但这样的思想及做法脱离了实际,客观上自然离开了“人民”这个中心。因为没有充分认清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致使党的指导思想一度激进。事实说明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如果不符合时代的实际,那将会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自然不能增进人民的福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观”

1.邓小平理论中对“人民观”的阐释。拨乱反正后,全国范围内逐步确立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主导的思想路线,党中央以改革开放为抓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事业在我国发展的新路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革”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同时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改正,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解决老百姓实际利益问题中来。为了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邓小平鼓励引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提出了“两猫论”。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9]他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坚守共同富裕的原则,坚持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其他人实现后富。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崭新阶段,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获得了中国广大人民的深层认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邓小平紧紧抓住服务人民群众这个工作重心,他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10]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民观”的丰富。市场经济促进了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如政治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官官相护、官商勾结等行为一度破坏了党的光辉形象。为了弘扬正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引导,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强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指明了经济、社会的前进方向,为国家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中国共产党通过实际行动进一步赢得了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因为党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科学发展观对“人民观”的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适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当时市场经济冲击下,社会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等错误思潮的批判和纠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是服务于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294

只有心里装着人民,才能更好地得到人民的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2]党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宜人的环境,人是群居性的高级动物,“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11]29。“以人为本”以切实解决老百姓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为导向,这一理念突出地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对社会和自然发展目标相一致的科学阐释,国家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处理好社会内部关系,还需处理好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因为一时的经济发展和政绩“竭泽而渔”。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凸显了人民群众对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正常关系回归的期望,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民观”的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新时代“人民观”的核心要义凝练为“以人民为中心”,并以此统领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借鉴了中国历史发展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强起来”指明了方向。从农村脱贫到城市间协同发展,从经济供给侧改革到政治风气的净化,从社会稳定发展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等等。无不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布局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人民性。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其坚定的奋斗目标,人民是党执政的坚强依靠,发展为了人民是筑梦新时代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是造福全体人民。”[13]9七年的知青岁月,多年基层的执政经验,让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地体会到人民生活的异常艰辛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充分体现了一位人民领袖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人口脱贫工作的亲力亲为、对老区人民的念念不忘、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高度关注,无不体现习近平的“人民观”。习近平总书记把老百姓看作是天、是地,把老百姓的安危健康、冷暖富裕看作头等大事,人民在他心中重万斤。他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来表明对人民的一腔赤诚。

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核心价值理念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新世情、新国情,赋予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党的核心价值理念新的内涵。

(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着客观世界,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人种的繁衍,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书写了人类文明辉煌的历史。如同恩格斯所说:“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14]历史是由广大人民群众书写的,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改革值得依赖的力量,人民群众通过不断的辛勤劳作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了社会主义事业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不能轻视人民的付出,要从心底里尊重人民,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性。“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13]128这一论述进一步突出了人民的中心地位和历史作用。

(二)对党的根本宗旨的新时代诠释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5]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从根本上颠覆了“为少数人谋利益”的阶级基础,这一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理念,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提供了理论参考。

在对革命斗争经验的不断总结中,毛泽东同志提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要求广大党员身体力行,以身作则。邓小平同志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动力和奋斗目标。他曾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在这样一个乾坤巨变的时代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了党的根本宗旨新的内涵,为进一步落实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7]深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不变的初心和荣光的使命,进一步说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人民利益最忠诚的捍卫者,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理念。

(三)对西方狭隘个人主义发展观的超越

西方社会一直流行着个人主义的发展观,大力宣扬个人主义。正如弗朗索瓦·佩鲁所说:“个人的发展、个人的自由是所有发展形式的主要动力之一。”[18]西方“以个人为中心”观点的提出,虽说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神权的束缚,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其弊端日益凸显。西方所谓的“以个人为中心”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细化的基础之上,随着分工的精细,个人的潜能被不断地挖掘,表面上看,个人得到了发展,也对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久而久之,人的才能被耗尽,人成了一个空壳的人,成了一个异化的人。资产阶级只是追求资本的无限扩张与利润最大化,使人脱离了人民这一群体,最终造成社会发展的两极化和人的单向度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为体力和智力的衰退、夭折、过度劳动的折磨而愤愤不平,资本却回答说:既然这种痛苦会增加我们的快乐(利润),我们又何必为此苦恼呢?”[19]

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本着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充分发挥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的制度优势,在社会普惠的理念下,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和“先富带动后富,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做法,把“共同富裕”思想与实践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同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引,与世界各国建立休戚与共的关系,实现了对西方狭隘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伟大超越。

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中核心价值理念进行梳理和发掘将有利于加深对党的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坚定广大党员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与担当。“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新时代具有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访谈革命前辈、参观革命博物馆、回访革命老区等各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及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受感染、受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以亲力亲为的方式推动着党员教育在理论及实践上不断创新,他以充满深情厚意的言行激发了国人对新时代的热爱,使国人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信仰上更加坚定。英国的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能像榜样这样温和而又深刻地打动人心。”[20]习近平总书记正是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汇通人民之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深度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