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0-02-25董晓红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红色思想大学生

董晓红

亳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亳州,236800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文化具有价值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功能,是在民族觉醒之下或国家危难之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创造出的灿烂诗篇”[1]。重视红色文化基因,认同、保护与传承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党史馆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要讲好革命故事、根据地故事、党的故事、烈士和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2]积极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其育人铸魂的功能,探寻多维路径将其价值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

1 红色文化价值

红色文化以其丰富的精神价值与浓郁的时代特色、鲜明的导向作用与历史传承价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素材基础和理论来源。“红色文化彰显和蕴含的优秀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相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水源头”[3],反映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蕴含着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红色文化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彰显着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与共产主义的信念,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念,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引导其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培养其共产主义信仰”[4]是立德树人的原生态素材。强化红色文化认同,可以充分发挥红色历史资源的革命精神及其历史价值,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优越感。

高校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坚守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各环节,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话语权,使红色文化在多元文化中脱颖而出。大力推进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汲取与发扬其崇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理念,发挥其道德引领作用与育人功能,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化认同意识。

2 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状况及成因

“目前,就我国高校学生来看,身处关键的青少年时期,信仰立场不够坚定与成熟、疏于是非分辨能力,极易在文化认同性对抗下对我国道德规范或本土文化产生动摇,甚或彻底否定,由此导致文化认同危机的出现。”[5]当前,红色文化的底蕴厚积功能和教育感化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足,影响了红色基因在高校的有效传承。

“红色文化蕴含了革命先驱们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不懈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诞生、发展与建设立下的丰功伟绩。”[6]源于其独特的时代特征,不同群体对红色文化的态度、情感、认同程度因文化水平、时代特征、年龄特点和人生经历的差异而明显不同。再有,价值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发展,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内的多元价值观影响了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没有亲历红色文化背景的新时代大学生,难以体察革命年代物质匮乏的艰辛,难免对红色理念的特质持质疑的态度,进而产生了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

2.1 社会转型期、全球化浪潮等背景对红色文化话语权的冲击

随着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难以避免,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变与多元化,加上西方国家不间断地对我国进行网络领域的意识形态渗透,各种错误或虚假的社会信息通过新媒体猝不及防地影响到广大师生。”[7]大学生面临利益诉求和多元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激烈的竞争与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造成的负面影响,再有就业、考研、婚姻、购房等多重社会现实的压力,致使大学生无形之中受到功利主义意识等不良影响,产生对红色文化蕴含的优良传统认识淡漠等不良倾向,在人生理想的坚守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产生了疑惑。西方发达国家借势经济和科技上的主导地位,借助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紧盯青年一代,多渠道蓄意渗透、隐蔽输入他们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想、生活方式等,极力贬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我国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红色基因的生长与发展空间。

2.2 高校红色文化传播途径过于程式化,教育实效性不佳

目前,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在中央、地方政府由上而下主导下,以教育和管理部门为主渠道,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多以关键节假日的红色文化庆典、知识竞赛、红歌比赛等居多。日常工作中的教育方式多以观看相关视频、集体会议上相关文件的传达学习等。这些活动在宣传组织和教育教学过程中虽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受众群体与相关红色文化背景的距离,但因其学习过程的程式化与活动方式的局限性,使受众群体处在接受灌输与被动学习的状态,活动预期效果不佳,使红色文化本身的人格塑造功能和价值判断引领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未能有效达到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和受众群体的认可程度。

新时代,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适应时代潮流,紧握红色文化基因脉络的主线,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秉持科学的历史观持续挖掘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传承其高昂的革命情怀,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使命。基于高校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深度与接受状况,积极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认同高度,不断创新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路径,是当前高校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目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多停留在零散式理论灌输层面,以传统的课堂讲解为主,未能紧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创新教育模式。大学生的实践体验不足,相关研究成果未能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体验有机衔接,也因缺乏整体的合理规划没能完善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实效难尽人意,挖掘红色文化特质与价值的深度不够,难以达到使学生发自内心认同的效果。

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全媒体的发展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形态,红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载体存在时空上的多维性,找准认同与传承红色文化的契合点,提高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话语权与主流文化地位,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

3.1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红色文化教育模式

高校思政课程应开展红色文化特色教学专题,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体验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感悟激情;丰富演示式教学,研讨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运用实践论和矛盾论分析本地红色历史发展进程与价值;丰富启发式教学,将延安精神、红船精神等视频资源融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激发大学生深切体悟革命情怀;丰富讨论式教学,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辅材料,打造红色思政第一课堂平台,以多维的文字呈现英雄人物事迹等,突破思政课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使红色文化引领成为思政课程系统化的教育常态,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3.2 丰赡校园生活,不断创新体验式红色资源教育模式

努力开拓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有形载体,广泛运用涂鸦、雕塑、建筑等现代艺术风格的造型形式渲染红色资源,适当增添校园红色景观,可以适时给予学生精神激励与感召,培育其顽强的进取精神和真切的爱国热情。

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创新体验式教育模式。丰赡校园红色文化生活,如红色戏剧社、红色理论研究社、红色诗词大会等,为学生广泛提供广泛参与的机会,使其通过深切体验顺利达到情感上的认同。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媒介资源,以及红歌会、宣讲团等组织机构的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好图书、宣传栏等传播载体的作用,建构立体化、多样化的信息传播组织体系,尽可能为大学生认同红色文化资源提供最大的组织保障。

3.3 开发“红色文化潮流”传承新模式

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与传播平台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能力、拓宽红色文化传播的新途径、新空间与多维领域。整合以视频为载体的红色资源内容,构建全媒体多维平台,加快推进红色文化网站建设,拓宽红色文化传承渠道,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潮流性、娱乐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红色文化的认同、融入与传承成为常态化,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游戏软件,开展以红色文化为题材的微小说、微电影、微直播、话剧表演、动漫创作大赛等,让红色文化资源随青春舞动,成为激昂的主旋律,通过精心包装,以红色文化彰显的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引领校园文化思潮。

3.3.1 “校馆共建”增设教学研究基地

高校需要不断同地方红色文化馆开展交流与合作。通过“校馆共建”,将高校有关红色文化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优势与所在地区的红色馆藏优势有机融合,共同开发推进红色文化的大数据平台建设,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与实践模式,使高校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更为便捷。

3.3.2 完善红色文化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在高校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适时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容,增强学生对优秀历史传统的认知与体验,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凸显其育人效果。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更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内容与形式更富有直观性,可以通过打造红色专题论坛和网站,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引领作用,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认同与传承。

3.4 筑牢意识形态阵地,重视红色文化传承者的综合素养锤炼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人都是麦克风”,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革,高校意识形态环境与阵地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网络思想宣传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难,红色文化传播者务必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播理念,实现 “三全育人”,将理论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衔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3.4.1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是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方向指南和行动准则。需要切实将党的教育方针融入高校办学宗旨与理念,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与教育实践,使之成为人才培养指南。

高校教育工作者承担着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作用发挥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不断增强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综合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努力锤炼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提升其理论水平。

3.4.2 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大学精神

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常抓不懈。有德之师方能育有德之人。高校要高扬思想文化的引领旗帜,弘扬大学精神,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发挥道德文化的激励作用与导向功能。在掌握新时代科学传播技术要素的基础上还要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和敏感的政治意识,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信息和政治倾向的传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信息甄别力,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能动性、自觉性与自律性,重视提升红色文化传承者的综合素养,切实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3.4.3 把握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青年,正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应注重对青年大学生的历史教育,把握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对青年大学生给予系统的家国情怀教育,引领他们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从而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动力。

高校应沿着把握当代、立足中国、面向未来的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中国特色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话语体系,着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哲学性思维基础上科学把握话语权的政治立场与通识性表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地位,从而实现其传播的实效性。

高校需要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围绕中国理念、中国道路发挥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发挥主流思想舆论引领,掌握舆论主导权,切实做好红色文化价值的正面宣传,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前瞻性,逐步探寻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契合点。不断健全网络管理制度,逐步提升运用新兴媒体的技能,不断完善信息发布监督与应对措施,以期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多方协同,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 结 语

各高校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实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常态化,积极拓宽高校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润入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实现红色文化认同与传承的生活化、常态化,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教育效果。

红色文化资源的宝贵价值只有在科学掌握对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的基础上才能凸显,从而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育人之本,在于铸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结合时代所需,努力汲取红色文化的精髓,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社会效应,不断拓宽教育路径,进行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竭力发挥红色文化的“铸魂”效应,大力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路径研究,有效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不断提高红色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猜你喜欢

红色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红色是什么
思想与“剑”
红色在哪里?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