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结合

2020-02-22丁冠卬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院校

□丁冠卬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高职院校思政相关教育者应当在经过正确的理论分析后及时通过实践来落实,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与教学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明确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时代发展的强烈要求,大力推动并积极开展思政教育的相关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教学目标之中,让思政教育工作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做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与利用。

1 工匠精神的概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情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工匠精神是现代社会从业者的重要的精神品质。工匠精神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对产品精益求精,更是要求相关人员凭借创新理念和执着精神不断创造新成果。落实到个人层面,工匠精神就是敬业精神、认真精神,是对工作的执着、对职业的敬畏、对细节的注重、对产品的负责,是一种为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体验的完美追求。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工匠精神的培养对当代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其将来人生道路的规划与走向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工匠精神的正确树立可以引导并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个人的社会实践,增长人生阅历,从而极大地提高其内在综合素养,使其早日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精神。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改革,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而迅速的变化。在产业结构升级愈发迅速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变动,正确树立个人精神目标,从而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努力发展,提高个人实践能力显得愈发重要。为了个人的综合成长与长远发展,每一名社会从业工作者必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做到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2 将工匠精神贯穿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2.1 助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培养新时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的主渠道。当今阶段,中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设者吹响冲锋的号角。因此,各大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中贯彻工匠精神,让所有的高职院校学生从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高度认识工匠精神以及其背后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思政教育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客观来说,我国现阶段的制造业还有较多的进步空间,工匠精神必将会成为民族复兴的主旋律。毕竟,仅依靠现代技术成果的创新无法支撑起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唯有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才能真正将先进的技术成果真正落地,才能真正建起制造强国的高楼大厦。而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人才输出的主阵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才会投入技术创新的潮流中,但同样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员会扎根于制造领域,成为制造行业的中流砥柱。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自觉养成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真正成为新时代青年的价值内核,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贡献一分力量,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2.2 高职院校培养新时期人才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职院校育人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先进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而工匠精神就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职责。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高职院校学生终有一日会成为国之栋梁,而唯有具备了工匠精神,未来的栋梁之材才会在他们各自的领域精雕细琢。一般情况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佳时机是其入学的前两年,而结合各大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这两年恰恰是公共必修思政课的开设时期。倘若能够以有效的方式将工匠精神培养和思政教育教学巧妙衔接,将会使工匠人才的培养事半功倍,培养出高质量的兼具爱国主义情怀和高素质职业修养的人才。高职院校现阶段的思政课程主体构成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其中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对工匠精神的解读,都将加强学生对党的发展历程、基本路线以及基本要求的认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挖掘每一门思政课程中涉及工匠精神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担负起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工匠”的历史使命和根本职责。

3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大青年学子沐浴在党的先进思想下,茁壮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各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然而,大多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手段比较单一,主要要求学生照本宣科以机械性记忆为主,这样的优点在于可以确保教学进度以及考试成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过分强调机械性记忆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长期枯燥的记忆过程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机械性记忆的背后,学生很难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系统的理解,难以进行知识迁移,无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性思维能力,不能做到学以致用,长此以往十分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成长,与此同时还会造成大量优质教学资源无法发挥出其本来应有的价值,造成资源浪费。综上可知,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大致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3.1 思政教育与职业发展联系不紧密

思政教育工作作为我国整体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然符合我国对素质教育的严格要求。思政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内在精神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对学生人生目标与道路方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除此之外,对于国家与社会来说,高职院校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与祖国的发展与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为满足国家与社会对高素质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极大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侧重点应倾向于技术操作的实践能力以及工作领域服务意识的培养提升,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证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不断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保证学生在顺利毕业前掌握足够投身工作岗位的知识。但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并没有仔细地考察不同专业的相应就业岗位的发展前景,无法将教育内容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在进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时又忽略了自身专业的独特性,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在校内学习时缺乏热情,疲于完成老师的任务,毕业后仍然对自身就业前景与方向十分模糊,对专业知识理解仍然停留在十分浅显的水平。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便是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无法将个人的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3.2 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难对接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变,现如今,素质教育与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都十分注重以学生为主,理解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教育工作的前提。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课要认真分析新时代所产生的社会变革,注重学生思想上的教育与引导,对学生的思想素养以及理论素养进行重点培养。同时应避免忽略思政教育与学生专业之间的结合,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生活实际以及人生方向的巨大关联,理解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不断提高个人学习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从而更好地走向职业岗位。

3.3 思政教育与时代精神差距较大

为确保学生在从高职院校毕业后顺利走向合适的岗位,任何专业的学科课程教育工作必然是以本专业在当今社会时代下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为指导依据,如今,大部分企业都在跟随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内部改造以及建设升级,在发展模式上做出改变。在诸多企业进行内部调整的阶段下,高职院校负责思政教育工作的老师应当放眼于时代变革的整体趋势,了解各个企业进行调整优化的大致方向,明确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方针,在教学工作上做到有的放矢、与时俱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略时代发展的趋势,就会使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践价值无法发挥,难以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探索实践,从而树立良好珍贵的工匠精神。

4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4.1 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目标体系

由于思政教育的实践价值较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往往造成其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形式比较复杂。在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时候,教师应将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整个教学模式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并时刻重点关注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以新时代背景下相关专业对应就业岗位的发展现状以及总体变化趋势为基础,确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与教学方式,并具体总结出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独有的新内容,新标准。相关教师应当将授课内容与时下经济战略发展与企业转型等诸多现实条件因素进行无缝结合,向学生积极展示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优秀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与巨大优势。思政教育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教师在结合社会经济战略发展方针,重点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同时也应不忘初心,注重其政治信仰与道德情操的引导与培养,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体现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与巨大价值,从而培养出满足国家、社会、时代共同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

4.2 在实践中强化工匠精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恰恰相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完成最基础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在自主实践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扰,在帮助解答的过程中要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明确工匠精神的核心培养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教育与实践学习自然结合,并把握好比例。要通过基础知识的有效传授来驱动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与深化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与思考来理解最基础的专业技能,达到举一反三、知识迁移从而学以致用,并通过反复的实践体验,让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不断扎根,从而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素养,提高个人的综合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熟悉职业的相关技能,保证其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

4.3 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文化氛围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毫无疑问,环境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植根于心,难以改变。因此,思政教师应当注意学习氛围的营造,在明确工匠精神的新标准、新要求的同时,将其自然融合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分析思政教育以及工匠精神的培养所需的环境要求,逐渐建立起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氛围,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巧妙利用环境调动学生对于专业技能实践培训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断自主学习与实践中将工匠精神深深植根于心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思政教学改革中对工匠精神的渗透,将其融入思政教育目标体系,落实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教学实践,营造工匠精神传承与发扬的浓厚氛围,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院校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