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朝鲜族传统丧舆与“孝”之审美心理

2020-02-21李锦海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审美心理

【摘要】丧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为止,使用于中国朝鲜族丧葬仪礼中的丧具,用于保护和运送棺椁。丧舆制作精良,结构合理,装饰精巧,其中暗含诸多象征意义,皆源于眷属对逝者的美好祝愿。同时,由于朝鲜族社会遵从的是儒家式的丧葬礼仪规范,行孝的道德伦理观也体现在丧舆的制作和使用過程中,由此构成了丧舆的“孝”之审美心理。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丧舆;象征意义;孝;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人生仪礼是完成这种角色转化的途径与标志。中国朝鲜族文化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生仪礼有四,分别为冠、婚、丧、祭礼。冠礼即成年礼,行过冠礼后便可为成年;婚礼是成年过后与伴侣缔结新家庭的仪礼;丧礼为在行丧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悼念仪式;朝鲜族祭礼多指祭祖仪礼,为的是追忆先祖以谢其养育之恩,其中并不包括祭天地、山神等宗教仪式。

朝鲜族向来认为万行之首,以孝为先。因此,在所有人生仪礼中,与长辈先祖有关的丧、祭礼是其仪礼文化的重中之重。其中,丧礼是子女晚辈与逝去长辈之间的最后一次道别,悲痛和不舍尽显于仪式过程和丧葬道具中。本文的研究对象丧舆是为逝者送葬用的运具,多用于过去的土葬仪式。现今,朝鲜族丧俗文化已有所改变,丧舆也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渐被人们所遗忘。今藏于吉林省龙井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丧舆是延边地区仅存的传统丧舆实物,于2004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其复制品则展于吉林省延边博物馆。本文将以此丧舆为分析对象,先从其形式美谈起,并结合其象征意义,最终探讨潜藏在其中的朝鲜族审美心理。

一、丧舆的形式美与象征意义

形式美是流露于事物外观的可视性美。民间手工艺品的形式美或源于人为的精心雕琢,抑或源于艺人不经意间的美感抒发。以下将丧舆的形式美分为结构美与装饰美,分别进行阐述并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

(一)结构美的象征性

结构体现的是物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体实现其功能的基础框架。朝鲜族丧舆制作精良,多使用木质材料,采用榫卯插接工艺,便于拆卸拼装。在过去,每一村庄仅有一台丧舆,由于对丧舆的需求量较小,平日里将其拆卸并存放于“丧舆宅”,村中有丧事时才会重新拼装使用。丧舆的结构安排合理,根据其具体的功能结构可将丧舆从上至下共分为三个部分:顶部、作为主体的中部以及底部结构。

1.顶部

丧舆顶部的仰帐是由前后两组交叉形竹竿撑起的方形布帛。布帛以白色为主色调,四边垂下处有蓝色边缘,以此象征蓝天白云。仰帐四角下垂悬灯笼装饰,本应将蜡烛置于其内,以暗喻照亮逝者前行的路程,然而此件以流苏和铃铛取而代之。

仰帐最为直观的功能是遮阳防尘,以保护丧舆的主体部分。另外,作为一种显目标识,仰帐还有分割空间的功能。若将其放入至世人生活的水平空间,仰帐所暗示的是区别于俗世的神圣领域;而在丧舆自身的垂直空间中,仰帐象征的是蓝天白云的天界,即逝者的去处。

2.中部

中部放置木棺,是丧舆的主体部分,其造型似房屋,象征逝者的临时居所。在丧舆的垂直空间体系中,此部分处在天界与人界之间,隐喻逝者已离开人界而正在升向天界。

在实际功能上,此结构起到保护和遮挡木棺的作用。一方面棺内逝者为亲人,家属愿为其安顿灵柩以避免碰撞和晃动。另一方面,因棺椁使人心生恐惧,需要遮挡以避免惊吓他人。丧舆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宝盖和帷帐两个结构。宝盖似屋顶,前后两侧各有半圆形龙首板起着山墙的作用。同时,有三条横木连接着龙首板,此即屋脊。随后披上黑布,在屋正脊处盖上“一字龙”装饰,便是完整的宝盖结构。宝盖下方帷帐部分有四条立柱作为支撑,这正是安置木棺的核心部分,其外围用黑布包裹以遮挡其内部。最后,宝盖与帷帐以云阁作为连接,两者皆固定于此。

3.底部

丧舆是送葬用的轿子,其底部为方便抬运而设计。两条长杠位于丧舆左右外侧,并由数条短杠相连接,呈梯子状。据传,运夫人数与逝者的身份有关,视其社会地位的高低,一般为十二至十八人扛。[4]丧舆底部主要强调实用功能,其结构自身并没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而在丧舆整体的垂直空间关系中则象征人界。

(二)装饰美的象征性

体现在丧舆结构上的象征意义在于划分不同领域空间。然而,丧舆的装饰物件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则更加具体而明确。丧舆的装饰物件基本集中于结构的中部,即其主体部分。丧舆由子女后代为已故去的长辈而准备,其中的不舍之情与美好祝愿皆体现在装饰物件中。这些装饰物件精致灵动,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具象形物像,大致可分为动物类、人物类和植物类。

1.动物类

龙装饰通常位于宝盖最顶部的屋正脊处,是丧舆的必备装饰物件。龙是虚构动物,以它特有的神圣意味陪伴着逝者前行的路程,使逝者的身份显得更加尊贵。[2]除屋正脊处外,其他部位亦可饰龙,却是可有可无的选择性装饰。此件屋正脊处有双龙盘绕,口含如意珠,龙首各自朝外,呈“一字龙”状。此龙饰表现技法简易朴拙,整体造型虽属圆雕,但脸部却趋于平面化,采用阴刻加线描的手法表现了其五官特征,且未敷彩。

两条鱼各绘于前后两侧龙首板上。在丧舆的装饰物件中,鱼饰并不常见。龙首板,顾名思义,是雕缋龙首之处。然而此件以鱼饰取而代之,并与莲花结合象征“连年有余”之意。这虽与丧礼的悲壮气氛有所不相容,但制作者意在祝福故人,借用吉祥图案表达美好心愿,也说明了民间艺人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往往会打破固定程式而发挥个人的主观创作能力。

丧舆必不可少的装饰物件还有鸟饰,通常情况下鸟饰多为凤凰造型,象征逝者已离开俗世而正飞往神圣世界。此丧舆鸟饰分别在两处,一处位于云阁上端,四只鸟合拢翅膀各自立于云阁四角之上。雕刻技法与龙饰雷同,却多了一道施彩工序。另一处是云阁板面之上被用作铆钉的鸟首装饰,云阁左右长边上各有六只,前后短边上则各有两只。据其他地区历史文物可知,在丧舆装饰物件中,龙凤并用是一种惯例,而据千寿山的记录,他在延边地区所见丧舆中的鸟饰为公鸡模样。然而,此处鸟饰非凤非鸡,其确切的造型来源有待继续考证。

2.人物类

屋正脊“一字龙”装饰上立有三人,中间为引路者东方朔。传言东方朔共活三千甲子而后成为仙人,因此朝鲜族相信东方朔能够引渡逝者安全抵达天界。此处的东方朔身着道袍,头戴官帽,是古代朝鲜族官吏模样。

东方朔前后各有男女立像,男像在前说明逝者为男性,女像在前则说明逝者为女性。两者形象近乎相同,唯有通过长袍门襟的不同色彩才可辨识男女。

3.植物类与其他

植物类以及其他类装饰均以纹样的形式表现。绘于龙首板上的莲花、山峦、云朵;绘于云阁板面上的菊花、梅花、杜鹃花等纹饰大多并无特殊象征意义,仅是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

总之,此丧舆结构严谨,其中虽暗含一定的象征意义,但仍以实用功能作为导向,因此与其他地区的丧舆结构相比较而言,并未呈现出太多差异。然而,其装饰物件却未完全遵循既定程式,其中参杂了诸多来自民间艺人的情怀与想象。这或许是因为延边地处偏远边疆地区,导致一些文化现象渐渐偏离正统,而有机会融入更多的地方特色。

二、丧舆的审美心理

审美现象纷繁复杂,然而就某一族群内部的审美现象而言均有规律可循。这是因为该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实践经验相适应的审美心理,而群体的审美心理作为一种内驱力,不断影响着该群体审美现象的产生与消亡。若将丧舆的表现形式视作一种文化现象,那么其创作者是具有共同生活经验的群体,而非个体艺术家。因此,无论是其外在的审美现象还是内在的审美心理都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正是朝鲜族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以下将结合朝鲜族的丧礼文化,分别从显性层面和隐性层面分析潜藏在丧舆背后的审美心理。

(一)审美心理的显性层面

审美心理的显性层面易被发觉,它也是在共同体生活中可学习和掌握的审美知识。体现在朝鲜族丧舆的显性审美心理则是人们为其所赋予的象征意义,如上述丧舆结构中的空间划分以及装饰物件中的美好寓意,皆源于群体内部约定俗成的知识。朝鲜族通过精心制作丧舆,祈祝逝者在仙人的引渡下安全抵达生命的彼岸,并在那里享受荣华富贵。在这种象征体系之下,对丧舆的结构设计和装饰物件的安排都需遵循既定的程式,这既是一种风俗习惯,也可将其视作在过去的社会朝鲜族群体所共享的知识。

(二)审美心理的隐性层面

然而,审美心理的隐性层面却不易被发觉,它主要体现于群体的行为方式、思维观念以及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等非物质性的文化形态上。自古以来,朝鲜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丧礼文化亦是如此。在过去,朝鲜族所遵循的是儒家式丧礼规范,并且视丧礼为尽孝的途径。因此可以说,孝道伦理观构成了丧舆审美心理的隐性层面。

世人通过丧礼与逝者道别。行丧过后,故人安息,亲人释怀,渐脱离痛苦而回归到日常的生活秩序当中。对于崇尚儒家丧礼文化的朝鲜族社会来说,其丧葬礼俗中所体现的是家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伦理关系。通过丧礼,子孙向长辈表达哀思之情,同时其仪礼行为也需要符合既定的道德规范。这是一种孝心与孝行并重的孝道观,子女不仅要有孝心,而且需要将其付诸行动。在朝鲜族传统的人生仪礼中,属丧礼的程式最为复杂,其规范繁多,持续时间长久。然而,年轻无后者因无子嗣为其办理后事,其丧礼程序也十分简略。同理,朝鲜族丧舆也仅为长辈准备,未婚逝者则不能用丧舆抬出。[3]丧舆主要使用于土葬习俗,在传统朝鲜族社会中曾长期存在把火葬看作违背孝道的观念,因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除了特殊的情况,一般都实行土葬。[4]丧舆一方面起到保护长辈灵柩的作用,另一方面丧舆装饰物件的多寡显示了子孙对长辈有无孝心,再者,丧舆队伍的人员构成可向外人展示长幼和睦的家族关系。由此可知,在朝鲜族的丧葬礼俗中,使用丧舆等同于尽孝,通过精心布置丧舆以报父母恩,如此一来,子女的哀痛之情也可得到少许的缓解。同时,使用丧舆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其潜在的目的是为了将子女的行孝过程展现于外人,以得到其他群体成员道德上的认可。因此,朝鲜族在制作丧舆的过程中,决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松懈与怠慢。与此相反,子女在服丧期间所穿衣物却十分简陋,多为粗麻制素色丧服,且无任何装饰,这与丧舆的华美特征形成视觉反差,以此来表示晚辈对长辈的敬仰。

在过去,使用丧舆的年代也是朝鲜族过着村落共同体生活的年代。如前所述,丧舆可重复使用,平日里将其拆卸并存放在离村落较遠的“丧舆宅”,待有丧事时“丧舆契”将与丧家一同拼装和抬运丧舆。“丧舆契”是村中所设协助操办丧事的组织,由18岁以上成年男性组成,设有尊位、都监、执事、所任[5]等职务。丧礼是朝鲜族最注重的人生仪礼,其中的程式繁杂,所用的丧舆也厚重,以一家之力无法顺利完成仪式的整个过程。因此,一家有丧事,必有“丧舆契”参与其中,抬运丧舆为逝者送葬就是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一来,丧礼仪式脱离了家族范围,而成为了村落的头等大事,顺利举行与否关系到村民之间的和睦相处。仅一家的丧事就可动员全村人共同参与,一方面说明朝鲜族社会认同长辈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朝鲜族社会认可晚辈的孝心,愿为其孝行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三、结语

在朝鲜族社会,使用丧舆的习俗延续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火葬的普及,丧舆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现今,多亏于一些文化爱好者的努力,有其实物能被博物馆收藏,实属难得。丧舆作为搬运灵柩的丧具,在路途中保护着棺椁,其上面的装饰物件陪伴着逝者,当到达葬地之时,也就完成了它自身的使命,逝者也将进入另外一种世界。与逝者道别本是一件痛心之事,朝鲜族将这种眷恋之情投射至丧舆的制作上。一件制作精良的丧舆有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潜藏于其中,并且也可将其视作晚辈向长辈表达孝心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许辉勋.朝鲜族民俗文化及其中国特色[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213.

[2]具滋仁.朝鲜后期??? 图像? 象征性研究[D].首尔:东国大学校,2014:90.

[3]千寿山.朝鲜族风俗[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201.

[4]千寿山.朝鲜族风俗[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170.

[5]千寿山.朝鲜族风俗[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198.

作者简介:李锦海(1989-),女,吉林延吉,朝鲜族,硕士,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

猜你喜欢

审美心理
论中国古典悲剧的中和之美
成都大熊猫基地中的旅游美学分析
解读设计中的儿童审美心理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观众学视阈下的国产公路电影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审美心理培养在高职绘画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音乐欣赏的审美心理与习惯培养
从跨文化角度辨析中西颜色词语象征意义
浅析多元音乐文化理念下中职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