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院校开设《远离传染病》通识课效果分析

2020-02-19胡沐坤苏中振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染病问卷大学生

吴 庆,胡沐坤,苏中振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控意识的加强, 传染病发病趋势较过去发生了较大变化, 但是新发传染病、耐药菌感染、机会性感染及医院内感染等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预防传染病相关知识的普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国当前传染病学教学体系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传授新的系统化的知识。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重大传染病的知识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保护意识和能力, 防止传染病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 还能促进大学生关注和参与预防重大传染病的公益活动。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骨干, 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成为栋梁之才的基础, 他们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国家战略目标能否实现[1]。因此, 从年轻时代开始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 不仅能促进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也能对他们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我院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开设了《远离传染病》这门通识课程,为了了解课程开设的效果,笔者对校内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们进行了调查,并做出分析与讨论,目的是为了引起学校师生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重视。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秋季选修《远离传染病》课程的50位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非医学专业学生与50位未接受过相关课程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及其所填写的有效问卷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根据相关教材自主设计《传染病学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对参与调查研究的100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问卷不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问卷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1.3 《传染病学相关知识调查问卷》项目设置

问卷调查内容:性别、专业及课程相关问题,包括:常见传染病的性质,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选课的目的,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等。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其中选修《远离传染病》课程的学生构成,课前和课程结束后对相关知识回答的正确率等技术资料,采用检验。以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调查结果

2.1 选修《远离传染病》课程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一共前后发放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选课学生的性别和专业类别见表1。调查对象涵盖了工、商、文、理等不同的非医学专业学生。男生比例低于女生比例(41%vs59%),理工类学生与文科类学生比例分别为47%与53%,检验结果显示,选修学生性别构成比较无明显差异性。

表1 学生专业类别基本构成比较[n(%)]

2.2 《远离传染病》课程内容设置及问卷调查结果

课程内容上包括了如乙肝、艾滋病、结核等常见传染病的疾病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在问卷设置上,除了贴近课程知识设计相关题目,并且对于已选修的学生增加了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及选课目的等问题。

2.3 已选修课程学生知识的获取途径及选修目的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对于传染病学相关知识来源多种多样,其中86%都曾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途径获取,58%通过图书报纸来获取相关知识,有24%的学生通过参加相关讲座获取知识。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因为感兴趣,为了扩大知识面而选择这门课程,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学分而被迫选择。

表2 学生获取传染病相关知识来源及选课目的比较(n=100)

2.4 授课前后对传染病学相关知识的调查结果

选修课程组与未选修课程组的同学问卷题目的正确率的比较使用列联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课程内容的主要五个方面(常见疾病的疾病特点,临床表现,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过比较率得出选修过课程的学生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均比未选修过课程的学生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更高。

表3 调查问卷中的题目类型

3 分析与讨论

3.1 普及传染病学相关课程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传染病一旦爆发,造成的损失将非常的严重,高校作为传染病的重点防治区域,而学校作为健康教育宣教的重要一环,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宣教工作。从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86%的学生们仅仅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宣传来零散片面的学习传染病相关知识,而没有如相关讲座等系统性的学习渠道。大学生不仅是肝病、结核病、流感等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近几年来也成为了性病、艾滋病、SARS等感染的高危人群。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完善阶段,而高校又是一个特殊的环境,面临传染病等应急事件时,往往缺乏个体主动应对的经验[2]。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明显, 在一些大城市里新增艾滋病感染者呈现高学历趋势。此外, 青年人群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比例逐年上升, 从2008年的55.3%增加到2014年的94.5%,其中男性同性性传播的比例由2008年的13.2%上升到2014年的54.7%, 而青年学生当中男性同性性传播的比例由2008年的58.5%上升到2014年的81.6%[3]。通过开设通识课程的方式,不仅正确且系统化的给学生们建立起传染病防治的相关体系,并且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地采用如PBL、医院见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学生们的理解与记忆。与此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使大学生有积极应对策略。当学生有传染病方面的困惑时,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清醒地意识到传染病危害的同时,相信科学、相信组织,相信一切传染病都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有效地调节传染病对大学生的影响[4]。

3.2 授课内容需要更加贴近生活

学生从课程中收获较大的往往是与自己生活更为贴近的知识。如广东属于登革热的高发地带,学生们对蚊虫传播的疾病积极性较高。同时大部分学生表示对于鼠疫这种很难遇见的疾病和自己关系不大。我们也从学生们的微信群交流中注意到了这一方面,我们也将在教学内容上就要做到及时更新,增加高发新发传染病的教学,同时减少少见传染病的课时。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一旦出现突发的传染病时往往会给社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我们今后的课程中应该增加对于突发传染病事件的教育。

3.3 重点是传播良好的生活理念,不过分拘泥于疾病本身

传染病学教学要以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为基本教学内容,但不能拘泥于大纲和教材,教学活动要做到“源于大纲、高于大纲”[5],在授课方式上由于面对非医学专业学生,所以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课程的核心在于传染病知识的普及,面对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或饮食起居习惯往往对于疾病的防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要让所学到的知识变成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达到我们所想要的教学目的。

3.4 提高教学队伍建设,开辟第二课堂

我们可以通过教学督导和学生课后的匿名问卷评价等方式来促进提高青年教师的素养和综合能力,鼓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年资的教师参与到教学当中,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等课程上要多采用视频、图片、模型等多媒体信息及实物,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后可以帮助学生们开展相关的校园活动,例如开设专题讲座,举行相关知识竞赛,举办相关知识普及的微电影大赛等,增加校园内医学知识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吸引更多的学生及教师参与到其中。

4 结论

面向综合性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普及传染病相关的医学知识尤为重要,通过开设《远离传染病》的通识类课程可以显著提高学生们对于传染病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向大学生们灌输更全面、更系统、更正确的传染病相关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提升整个大学生相关医学素养的好方法,也是一种让当代大学生获得保护自己健康能力的好途径。有研究通过 meta 分析和调查研究发现,提高传染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及提高个人自我防护可显著降低其发病率[6-7],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的工作, 更是一场全人类的战斗, 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协作, 才有可能有效控制疾病。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重大传染病的知识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保护意识和能力, 防止传染病在大学生人群中传播, 还能促进大学生关注和参与预防重大传染病的公益[3]。正所谓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为了深入贯彻“健康中国”的理念,我们将传染病学相关课程融入整个通识课程教育体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证明面向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该课程是可行且必须的,但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要在教学方式及内容上做进一步的完善。

猜你喜欢

传染病问卷大学生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