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2020-02-14张成之

文学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老师有创造性思维,更需要老师用心去教,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思考。还需要老师能把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实现课堂所应承载的使命。弄清楚学生所需,老师所给,学生所获,真正实现语文课堂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艺术 心灵世界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201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语文既是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其次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充满艺术魅力的学科,具有审美性。而职业类的学校学生,很多人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如何更好的上好语文课,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我的体会是:语文教学中,要设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科的知识基础的重要性,以及语文学科知识所特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很多学生有厌学的情绪,因为这部分学生十年寒窗苦读,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考上心仪的学校,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在上课前首先要跟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打消学生的基础差,学习不好的思想顾虑,努力做到知己知彼,这必须要求教师要跳出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框子,跳出传统应试教育语文课堂仅仅以本为本的桎梏,教师要学会用思想理论为学生指点迷津,用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引导学生,用典型的案例说服学生,每位老师要努力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做到这样,学生就会配合老师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学生的沟通抓住三点:首先要搞清楚学生所需,明确学生需要什么?其次老师要有足够的底气,要知道我自己有什么?第三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搞清楚我的东西怎么教给学生?

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既是对学生文化知识传播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精神进行培育的过程,更是对学生心灵渗透的过程。每次上课,我们需要对课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既要分析学生的个体,也要分析学生的群体,既要照顾到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要考虑到基础相对较好地学生;教学中要突破应试教育的传统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更多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弄清楚这堂课学生在学的时候,会对什么感兴趣?弄清楚学生需要什么?教师更要考虑学生的关注点,每个学生智商都不低,情商也很好,关键是老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还生态课堂的模式,做学习的主人,力避传统应试教育被动学习的模式,比如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时,我感觉这是一个极好的沟通教育的机会: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当中,谁也没吃过苦,更谈不上受什么罪了,不能有一点不如意,更不能受委屈,也更谈不上受什么挫折了,很多时候还怨天尤人,他们自出生以后,就一直生活在光明世界里,是很难体会残疾人所忍受的各种困难和痛苦,尤其是盲人,他的世界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课前准备,利用业余时间先让学生自己听《二泉映月》音乐,然后在上课的时候由此入题,帮助学生如何欣赏分析《二泉映月》,首先介绍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中听出来的是人生的坎坷的经历,悲惨的命运,凄凉的心境。然后再播放《二泉映月》乐曲,让学生们初步感受这么悲壮凄美动听的乐曲竟然出自盲人之手,在此基础上再把集盲、聋、哑于一身的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介绍给学生,详细的介绍海伦·凯勒不平凡的一生。然后再跟学生一起去学习这篇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作者设想的三天光明的生活,这三天的光明带给海伦的感受是什么呢?让学生去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在阅读之前,让同学去想象,一个盲人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一个聋哑人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而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普通人的世界更会是什么样子?而我们正常人平常的世界怎么样?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假设、比较,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触动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要学什么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样既是语文课程的学习,更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成人成才品德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要去了解,海伦为什么会身残志坚,在盲、聋、哑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和勤奋努力,取得惊世之成就,取得了一个身体很健康的人都难以取得的成就。海伦的奇迹是在逆境中,甚至可以说是在艰难的绝境中创造出来的,有个成语叫“绝处逢生”,所谓“绝处逢生”的前提条件是取决于一个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坚强不屈是海伦非凡生命的一个基点,而乐观向上的品质,更是她创造奇迹的源泉和闪光点。在教学中,抓住细节对学生进行实时的教育,可以达到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课文中海伦让人们既不要对“悲哀和忧郁”闭上眼睛,更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尽管她很善良,但是她从不回避人世间的阴暗和痛苦,她客观、冷静、执着,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直面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品质,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很深,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

面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教学,要始终坚持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老师自我提高,自我学习的过程,人非圣贤,老师也不可能什么都很精通,要教会学生什么,老师自己首先得有什么,必须要自己拥有足够的知识,才可以运用自如。因而在课堂的教学前,老师必须精心做好准备,做必要的知识储备。现在很多的老师不怎么注重自身的学习,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差,老师的水平教这些学生绰绰有余,事实上老师的学习更显重要,教然后知不足,教学永无止境,每个人的阅历、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信息在不断的更新,知识更新是必然的,所以老师自己要加强学习,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比如说教散文郁达夫《故都的秋》,散文的阅读教学历来都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老师千万不能仅仅停留在纯文学层面的欣赏学习,因为学生受知识、阅历、阅读等多种原因的限制,老师在课前要对學生进行必要的与课文学习、欣赏有关的知识补充,要联系时代,联系作者,联系作者的处境,联系作者的心境和心情介绍作者,这样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真谛和意义。所以在课文欣赏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向学生全面的介绍郁达夫生平和事迹,介绍郁达夫思想的发展及变化历程,介绍郁达夫人生生活的轨迹,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作者,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而产生这样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的意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同时,还可以做些比较,比较从古到今,一年四季,有多少文人墨客对大自然的吟诵,比如可以引用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的万木凋零,萧索的情景;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有了秋风、秋雨、秋愁的韵味;而郁达夫又特别喜欢秋天,特别的欣赏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在作者的心中,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这样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了深沉的爱国之情。有了充分的准备,进行必要的引导,学生在掌握大量的知识基础上,就自然的领略到郁达夫要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也体会出作者所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如何将所要讲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自古以来,教学既有法,亦无定法,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班而异,现在的课堂要突破传统的刻板教学模式,更要改变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要努力构建师生互动型课堂,创造生态课堂教学情境,既要实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传得进、授得清、解得透。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对每篇课文的教学课前要进行精心设计,努力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不仅能跟上老师的思维,努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比如在教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掌握小说欣赏的三要素,努力让学生动手分析,老师作必要的指导、总结,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分组交流,班级集中交流,老师引导分析,比如在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时,突出分析在环境描写上紧紧抓住鲁镇年终祝福的景象和鲁四老爷的书房描写,联系传统的春节前的喜庆的气氛予以比较,通过鲁镇祝福的“喜”与祥林嫂死的“悲”进行对比,去理解主人翁祥林嫂的悲剧的社会根源。再比如在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时,要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祥林嫂七次眼睛的描写,并思考其作用,让学生自己讨论,老师作适当的引导,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启发了学生智慧,更提高了阅读欣赏小说的水平。在分析《祝福》小说的主题思想时,引导学生是如何理解鲁迅先生所要揭示出的主题:鲁迅把祥林嫂作为旧中国劳动妇女最悲惨的典型来塑造,揭示了封建四权(封建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祥林嫂的迫害。结论的分析要由学生去归纳总结,要教会学生学会用小说文本的具体情节去印证,要学会理解作者鲁迅是如何把自己的观点渗透在小说所描写的文字当中,学会提炼主体的能力。

总之面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基础、不同的班级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求老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努力让每个职校学生出彩,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的提升是永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楊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3.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作者介绍:张成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