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程·多维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2020-02-06李孟刚卜伟李文锐

大学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全程人才培养

李孟刚 卜伟 李文锐

[摘 要]全程·多维导师制包括德育导师、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大创导师和毕业论文导师。该导师制的关键是组织者对导师制有正确的认识、目标、定位和安排,师生了解该制度,并能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供参考,调动师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全程·多维导师制;人才培养;积极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1-0009-03

一、全程·多维导师制的背景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专业源自学校有百年历史的铁路商务管理专业,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铁道经济和运输经济专业。该专业具有雄厚的学科基础、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和教师团队,1981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理工科大学中最早设立的经济学博士点),1994年起开始接收国外博士后,2001年正式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运输经济学1987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是唯一以运输经济为主要方向的学科点,是“九五”“十五”“十一五”“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其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通过教育部重点学科评估,2012年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被递补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该专业据以发展的平台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国家经济安全预警工程实验室”北京实验室、国家级虚拟教学实验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经济学专业拥有一支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北京交通大学课堂教学教风标兵和优秀主讲教师在内的老中青结合、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2011年教育部批准首批17所试点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为仅有的两所经济管理类试点学院之一。北京交通大学“试点学院”采用新书院模式培养学生。新书院是基于住宿学院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相融合的“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团队式教与学平台。学校依托试点学院新书院,启动了经济学专业全程·多维导师制的教学改革。

二、全程·多维导师制的内容

该制度的目标是依托于试点学院新书院模式,通过全程·多维导师制,形成贯穿四年的学业指导、科研训练、成人成才“三位一体”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制度。全程·多维导师具体包括两大类,一是自学生入学起就给全部学生配置德育导师,德育导师由辅导员担任;二是给全部学生配置学业、科研类导师,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第二类导师包括入学初就配置的学业导师(由于前两学期是大类培养,不分专业,所以第三学期分专业后可以换学业导师)、第五学期的科研导师、第七学期的毕业论文导师,以及四个年级可能的大创导师。

1.德育导师。学校在大学第一学期就给每一名大学生配备一名德育导师,德育导师一般由辅导员担任,主要负责大学生的生活、思想教育与人格养成。

2.学业导师。学校也是在大学第一学期给每一名大学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学业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学生提供咨询。由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招生是大类招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在第二学期末要分专业,所以此时若学生所选专业与学业导师的专业不一致,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换学业导师。

3.科研导师。学校在大学第四学期末给每一名大学生配备一名科研导师,科研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融入科研导师的科研工作,导师负责学术指导。科研导师是双向选择:先由教师填写项目申报表,学院汇总后形成项目汇总表,并向本科生发布,学生根据项目汇总表填写项目选题申请书,并提交学院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将学生选题申请发给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申请进行审核,从中遴选具有科研潜质的优秀本科生进入导师课题开展研究,并签署是否同意接收的意见。该计划旨在每年遴选一定数量具有科研潜质的优秀本科生进入教授(或副教授)科研团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并依托导师科研项目进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撰写科研论文等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4.毕业论文导师。在第七学期后半学期,通过指导教师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生选报,教师再选择学生(双向选择)。教师报题目时可以在与学生事先沟通的前提下指定學生。

5.大创导师。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启动,参加大创的学生与教师自由沟通,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联系相关教师,尤其是认为合适的学业导师或科研导师,当然也可以是其他教师,依然是双向选择(学生也可以不要导师)。学生在校期间最多可以参加四次大创(包括第八学期),选择四名不同的导师。

以上就构成了全程·多维导师制(见图1),其结果是一名学生在本科期间除了德育导师外,还有机会深度接触3+X名导师(X是参加大创的次数),从而能够有比较多的机会发现适合自己的导师。在全程·多维导师制下,如果在第五学期初遇到了合适的学业导师或科研导师或大创导师,学生在第五学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课程、第六学期学年论文就可以融入导师的科研并得到类似毕业论文那样的详细指导,从而能够得到比较长期的科研训练,形成包括大创、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在内可能长达三年半(第二学期至第八学期)的科研训练体系。如此有助于实施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科研训练、研究方法论课程、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一体化研训机制,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思维模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把分析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专题报告、导师研究课题、各类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中。

改革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从而培养造就具备健全人格、品德优良、个性突出、视野开阔;具有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信念执着,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向国际、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创新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本科学生发表科研论文,进行科学研究,具有与研究生同样的奖励制度,以此激励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过去基本上只给尖子学生配置导师,现在给所有的学生配置全程·多维导师,以便促进其更好地发展。新书院不仅有教授工作室(教授需要定期驻院)、图书阅览室,还有专业研讨室和科创室、实验室等,这解决了学生与教师尤其是与教授沟通的渠道基本上局限于课堂,学生与教师沟通缺乏渠道的困难。现在每一名学生在本科期间都有机会深度接触除德育导师以外的3+X名科研类导师(X是参加大创的次数),这能使学生有机会比较早地参与科研项目、得到科研训练指导并发现适合自己的导师。这加强了师生融合,有助于经济学专业学生培养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和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另外,这从过去只注重拔尖学生的培养,转变为让全部学生成人成才。

三、存在的问题

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学术互动,同时给予学生思想上与生活上的指导与帮助[1]。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而言,有多维导师,如前所言,德育导师负责给予学生学生思想与生活上的指导与帮助,学业导师负责给予学生学习上的指导与帮助,科研导师负责学生学术上的指导,大创导师和毕业论文导师属于项目导师(负责指导具体的项目)。这些导师有的是交叉或重合的,如有的教师同时是一名学生的科研导师、大创导师、毕业论文导师,有的学生保研后,还选择该教师为自己的研究生导师。这实现了事实上的双向选择。这种制度为学生了解更多的教师提供了渠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一定程度上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业导师方面,导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专业知识结构,更好地规划学习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需要,对学生学习提出必要的建议。一些学生较少找学业导师咨询,学业导师面临科研压力,也较少主动找自己指导的学生,没有完全发挥导师预期的作用。在科研导师方面,学生的目标是多样化的,有的要出国,准备英语考试自然要占用比较多的时间;有的要保研,学习成绩要求高,占的时间比较多。这两者占了学生人数的近一半,他们时间有限,但还希望通过科研活动能够取得在出国或保研上加分的成果(如发表CSSCI期刊论文)。而这对于一般学生和教师而言是办不到的(除非是教师有要发表的论文,给学生挂名),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觉得不如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英语或专业课的学习上。毕竟对学生来说,与牛津大学30多门课程相比,我国高校的课程大多在50门以上,160个左右的学分,学生负担偏重,几乎每天都排满了课程[2]。笔者作为科研导师与指导的本科生约定:可以定期参加研究生的学术例会并与研究生一样参与讨论,也可以不定期地约时间讨论(一个、几个或全部都可以),但只有少数学生来参加学术例会或主动联系。这与李东风[3]的调查结果“导师每学期与学生见面次数在一次以下的占到近半数,为46.77%”基本上一致。正如代姗[4]所言,“导师制教学给予了学生和导师很大的自主权,学生和导师完全是独立自主化的个体,任何一方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对导师制教学的进程产生影响”。慢慢地,作为科研导师其指导本科生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倒不如指导本科生大创和毕业论文的积极性高。

2.“复式指导”让本科生感到不适应。武汉科技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学院实行的是一名导师带5~7名学生的导师制度,吉首大学文学院由于师资或经济条件等原因实行的是一名导师带一个班(平均50人)的制度,厦门大学、安徽财经大学规定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15人,浙江大学、宁夏大学规定每位导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不超过10人,安徽师范大学实行的是每位导师指导一个不低于60人行政小班的制度,与上述院校相比,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业导师是一名导师每年指导1~2名学生,科研导师是每年指导1~3名学生(从第二学期起,不断有学生转专业至经济管理学院)。但硕士生导师一般是年级不同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一起开学术例会(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要求每两个星期给研究生开一次学术例会),博士生导师一般是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有的还有博士后及访问学者)一起开学术例会,即便指定研究生跟本科生一对一给予帮助,本科生有时也会感到跟不上;加上本科生的课程比研究生多得多,这多少让本科生感到有点儿不适应,许多本科学生感觉没有在导师制中明显受益。本科生与研究生一起参加学术例会,相当于定期集体约见,这种形式不受欢迎,印证了李东风25.37%的调查结果。总之,由于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科研工作压力比较大,其中一些还要担任部分行政工作,很难有时间一对一进行个性化指导。

四、结论与建议

相较于综合的“五导”——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成才向导所呈现的口标贪大、功能求全和职责泛化等问题,虽然说全程·多维导师制存在不少问题,但总的来说,这种比较松散的全程·多维导师制,其首要作用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教师的渠道和更多的选择,然后是在此基础上的导师制目标。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看,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其激励之一在于能形成一个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保研生选择自己为其研究生导师;对于没有获得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而言,作为一个过去的211高校、现在的一流学科大学,本科生总体上比较优秀,一定程度上是自己的合作伙伴。

关于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议比较多[5-8],参考这些建议和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情况,本文提出建议如下。

1.在本科生导师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规格人才的客观需要的共识下,组织对导师制有比较透彻了解和正确认识的专家,恰当定位,制定恰當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在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中,有的学校把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教学制度;有的将其确定为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制度;有的将其定义为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导制度、咨询制度或顾问制度;有的把本科生导师制视做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等常规形式的重要补充;有的将其界定为一种因材施教的柔性培养机制。适应我国教育现状的科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应该是怎样的?目前对此还没有科学的认识,试错性的探索虽有利于从实践上不断增进认识,但需要不断总结,尤其是寻找适合本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度。

2.制定指导性的文件,向学生和教师宣传全程·多维导师制的目标、意义与作用、学院的安排与要求、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导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让学生与导师充分了解该导师制,各尽本分,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3.搜集经济学专业学生参与科研、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给导师与学生提供借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对于比较表现比较突出的导师或学生给予表彰。

[ 参 考 文 献 ]

[1] 龙仕平,李思雯.大学导师制浅论[J].大学教育,2013(23):25-26.

[2] 闫瑞祥.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73-76.

[3] 李东风.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实证探讨[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11-117.

[4] 代姗.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8(13):7-9.

[5] 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6] 陈章.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暖”“冷”思考[J].教育评论,2017(11):123-126.

[7] 翟国栋,武晓华,曹洪治,李亚男.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7(1):66-69.

[8] 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2017(6):58-60.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全程人才培养
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研究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消毒供应室对再生医疗器械的全程质控管理
世园全程票再增新通道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